APP下载

学前专业钢琴演奏教学中的音色训练

2019-01-02林丹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音色

林丹

摘    要: 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部分进校时没有钢琴演奏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音色训练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体会胳膊的“放松”、加强音色听辨能力的培养、扎实的手指技术训练和通过音乐形象带动技术等方面入手,可以形成良好的音色控制能力。

关键词: 钢琴演奏    学前专业    音色

流畅的钢琴演奏是幼儿教师顺利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培养出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各项技能合格的幼儿师资,是高等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追求的目标。可是学前专业的部分学生进校时没有钢琴演奏的基础,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弹出不同的音色以增强音乐表现力。正如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所说:“声音的掌握是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地提高。”[1](66)如何在学生多、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扎实做好基础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掌握一定的弹奏技术,获得良好的音色控制能力。

一、体会胳膊“放松”

学前专业学生进校时的年龄在19岁左右,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没有任何弹奏基础的她们来说,学习弹钢琴既兴奋又紧张。生活中多年的用力习惯导致学生在弹琴时想用力去弹,不用力就感觉弹不响钢琴,这恰恰是钢琴演奏的“大忌”。因为科学的钢琴演奏方式是训练有素的手指运用,即手、腕、臂的不同重量主动击键,弹出不同的音色,表现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放松”是学生首先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放松了才能体会到胳膊的重量,进而体会到重量落到键时的感觉,进行各种各样的触键练习。

概括说来,体会重量的“放松”练习需要注意三个部位的放松,他们分别是肩、肘、腕。每个学生在走路的时候,胳膊都是自然放松的,当在课堂上让她们体会胳膊放松时,因为心理紧张的缘故,反而不知道什么是放松。这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因为消除心理紧张是消除机体紧张的前提。有一些辅助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入门弹奏中体会到自然的重量,如感觉肩、背部肌肉用力,将胳膊举高与肩平行,突然肩部肌肉放松,这时候胳膊自然落下。还可以请另一位学生抬起自己的手臂,只要做到不主动上举,任由别人将自己的胳膊动来动去,对放松就有所体会,学习、掌握放松就不会那么困难。

二、学会听辨钢琴的音色

钢琴音域宽广,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浑厚,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钢琴的表现力极强,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被称为“乐器之王”。可是对于没有多少音乐基础的学前专业的学生而言,听什么,怎么听,还需要教师引导。音乐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存在“输入”“输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想象,一个听不出来各种不同音色的学生能弹出符合音乐形象的不同的音色。

在网络传播方式日益发展的当下,有太多途径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钢琴曲,例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等。在这些钢琴曲之中,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化背景方面考虑,可以先带领学生听听中国作品。例如,郎朗演奏的《牧童短笛》,让我们欣赏到歌唱的音色,以及力度强弱带来的结实和飘忽的声音,类似中国水墨画中虚实结合的意境。又如,在石叔诚演奏的《夕阳箫鼓》里,演奏家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模仿悠远低沉的鼓声、冷峻凄美的箫声,用不同的音色表现琵琶弹、挑、抚、扫等技巧,展现渔舟破水、浪花飞溅的场景,使人回味无穷。

除了听以外,观看世界顶级钢琴家的音乐会视频,有助于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俄罗斯钢琴家格里戈里·索科洛夫是当代出色的一位钢琴大师,其高超无比的演奏技巧给钢琴带来无限音色变化。在2013年柏林爱乐大厅音乐会上,索科洛夫演奏舒伯特、贝多芬、拉莫、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索科洛夫气势磅礴的强奏,强烈的爆发力,以及带有梦幻色彩的弱奏,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他在乐句中力度层次、音色的丰富变化让人叹为观止,给人极大的震撼。

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钢琴家和曲目让学生课后听,也可以让学生听同一首乐曲的不同钢琴家演奏。例如李斯特的《钟》,网络上能找到基辛、郎朗、李云迪等的演奏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风格及音乐处理上的差异。通过“听”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听”对钢琴音色有直观感受,为顺利学琴打下良好的音色听辨基础。

三、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

(一)应注重手指支撑能力的训练

钢琴有三种基本弹奏法:非连奏、连奏、断奏。流利弹奏音阶、琶音是钢琴演奏的基本技术。学前专业因为自身的专业特点,钢琴弹奏曲目从难度上不能和音乐专业相提并论,但是在技术、音乐表现力等方面应该严格要求,为顺利弹奏打下扎实的基础。手指演奏技巧的基础在于手指的独立支撑。尽管支撑“算不上钢琴演奏的一项技巧,但忽略它却会给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带来阻碍”[2](27)。手指的独立支撑,具体指的是手指从指尖到指根以适度的肌肉紧张组织手指各关节,使之承受臂膀的重量。一些天生手指柔软的学生特别要训练手指第一关节、第三关节的坚固性和承重能力,而且手指支撑训练可以在非连音训练中进行。

(二)应养成良好的抬指习惯

当手指的基础训练进行到五指范围内的连接时,因为学前的学生年龄偏大,骨骼和韧带已经定型,“抬起手指”对她们而言困难重重。有的学生弹奏中每个音手腕都会上下颠一下,既影响弹奏的速度,音色也不好听,这就是手指不抬的后果。从钢琴演奏的技巧方面来说,手指的挥动主要产生于第三关节,手指击键的发力部位主要是第三关节,遵循运动技巧训练加大运动量的规律,手指高高的从指根向前上方抬起,第一、第二关节不要向内勾,才是正确的抬指方式。在弹奏中,手指的一切动作与技巧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化训练,“抬指”是学生必须解决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出手指的独立性。手指独立了,才可以進入下一步音色纯净、集中的颗粒性训练中,为流畅、均匀演奏打好基础。

(三)应加强基本的触键训练

钢琴从发声原理来说,本质上属于打击乐器,通过键盘的杠杆作用,将演奏者手指触键的能量传送给联动杠杆,推动小槌借惯性冲力击弦发音。手指弹奏的力量来源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挥动器官的肌肉收缩,一部分来自腕、肘、臂乃至整个身体的重量。榔头击弦速度慢,下方泛音突出,音色柔和;击弦速度快,上方泛音突出,音色明亮。手指触碰琴键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重量的使用又可以细分为手指重量、手的重量、前臂重量、全臂重量等[3](6-13),这两个因素相结合,使弹奏音色产生千变万化。好的声音应该是明亮、集中、宽厚、具有共鸣的。因此,演奏时触键的快慢和不同重量的使用成为钢琴演奏音色训练的基础,他们相互结合产生以下四种最基本的触键方式:

1.触键快、重量轻

这种触键方式音色集中、明亮、纯净,音乐显得很灵动,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

2.触键快、重量重

这种触键方式音色有金属般的质感,音乐听起来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进行曲风格的乐曲。

3.触键慢、重量轻

这种触键方式音色柔和,音乐给人感觉很温柔、安静,例如摇篮曲。

4.触键慢、重量重

这种触键方式音色厚实、悠长,温暖如歌,例如三段体乐曲的深情的歌唱性段落。

当然,钢琴的音色千变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的四种基本触键。比如重量轻和重量重之间就可以再分出很多层次,同理,触键快和触键慢之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异。教师必须把声音的训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努力训练学生具有好的技术,得到好的声音,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四、通过音乐形象带动技术的学习

学习钢琴演奏不能只注重技术训练,忽视音乐内涵的表现。单纯的技术训练是必需的,同时也是枯燥的。如果在练习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从表现音乐形象的角度出发,思考用何种手段、什么方式表现音乐,用音乐带动技术,让技术展现音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歌曲一般包含轻快活泼的风格、节奏感强的进行曲风格,抒情歌唱性为主的,以及慢速的摇篮曲风格,等等。教师应该尽早帮助学生树立“不同的音乐风格应用不同的触键”这样的学习观念,在学生学习五个音的连奏时,应该适时进行音乐表现力的学习,即使是很简易的小曲,也要让学生先感受音乐再动手弹,养成动脑练琴的习惯。学前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掌握这几种类型的乐曲在音乐层面的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训练方式。“音的美”不是感性的、静止的,而是辨证的概念:最好的声音(因而也就是最“动听”的声音)是最完美地表达该处内容的声音[1](64)。

(一)抒情、歌唱性的乐曲

在钢琴演奏中,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圆滑连贯的音型、流畅的旋律性经过句、琶音或分解和弦跑句等都要运用到歌唱性奏法,应用十分广泛。歌唱性的旋律如何弹奏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课题,它要克服榔头敲击琴弦的打击性,用特殊的触键方式产生圆润连贯的声音,听起来柔和抒情有歌唱性。

车尔尼599的第30首,是一首十分有训练价值的练习曲。乐曲的速度标记是小快板,表情术语是柔和如歌,音乐风格清新明快,可以把它想象成森林里小鸟一家的快乐生活。第一段旋律以四分音符为主,第三拍的十六分音符像是鸟儿在欢快的鸣叫。四分音符可以用指面肉垫部位触键,增加触键面积,同时抬指不要很高,触键速度稍慢一些,这样榔头形成受力的缓冲,声音会柔润。弹十六分音符的时候,触键部位小一些,触键速度比之前快一些,就能够表现清脆的鸟鸣声。第二段右手以双音为主,配上左手的半分解和弦,像是一家人开心的大合唱。演奏时加上小臂的重量,触键稍慢,这样听起来音色温暖而歌唱。第三段右手是高音区十六分音符,像是花腔女高音在华丽的歌唱。触键应该比中段稍快一些,增加抬指的高度,音色集中明亮,全曲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

在一些慢速的歌唱性乐曲中,除了慢下键外,要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以及重量在各个手指间平稳的流动转移。为了达到声音圆滑连贯的效果,手腕始终处于放松、柔韧、灵活的状态。章鸣编曲的《瑶族长鼓舞》表现了手持长鼓长袖善舞的画面,舒缓柔美。一个音弹完之后,指尖的重量不要完全放掉,留下部分“余力”在手腕的配合下交给下一个音,手腕在音与音之间搭起过渡的桥梁。

(二)轻快活泼风格的乐曲

这类风格的乐曲速度标记多是Allegro,拍号为2/4拍,或是3/8拍。例如贝多芬的《苏格兰舞》表现了苏格兰高地士兵出征前和胜利后跳舞的场景。出征前跳舞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胜利后是为了庆祝而舞蹈。苏格兰舞蹈舞步轻快、急速,旋转时身体笔直,具有体操般的严格要求和準确性。这首《苏格兰舞》是2/4拍,整体感觉是轻松愉悦的。Allegro在节拍器上的标注是?筮=120-168,但是按照这个速度弹给人的感觉却很急躁,失去了舞曲的舒适性和娱乐性,因此,速度为?筮=100-112比较合适。

舞曲风格的乐曲在情绪上是轻松平和的,最适合的音色应该是颗粒清晰、清澈透明的声音。前半段以跳音为主,表达欢快的气氛。考虑到节拍的强弱规律,左手每小节的四个跳音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第一个跳音是重音,应该手指先贴键放好,力量集聚指尖快速弹到键底,在发力的瞬间手腕借助反弹力量带动手迅速离键。后三个跳音是弱,手指快速触键,但不需要像第一个音那样到键底,这样弹奏既清脆又强弱分明。后半段左手是八度的大跳,刻画了挺拔有力的音乐形象,需要手指触键快,用上大臂的重量,弹出铿锵有力的f。

(三)节奏感强的进行曲风格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有大量的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如《学做解放军》《国旗国旗我们爱你》等。这些作品节奏感强,节拍强弱规律鲜明,深受儿童的喜爱。在钢琴基础训练中,有很多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这类乐曲通常出现单音、和弦的跳音形式。例如在徐斐编曲的《保卫黄河》中,右手多以四分音符为主,左手全是跳音,全曲快速、有力,体现了全民团结一心、保卫黄河的气势和决心。最适合这首乐曲的弹奏方式是触键快,重量重,触键到底,音色浑厚结实,颗粒感强。左手的跳音与上文的《苏格兰舞》相比,触键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多,音色更加饱满。

又如舒曼的《士兵进行曲》,双手节奏相同奏出和弦,表现稚气的孩童扮演的可爱的士兵形象。这种和弦式的跳音,手指贴键还没弹时,从精神到手指都应该处于兴奋的状态。手指绷紧,垂直于琴键,指尖触键面积小,用力方向稍向掌心,这样可以弹出集中的音色。触键后手腕借助指尖弹奏的反弹力量放松的提起,让声音有弹性,听起来不干涩生硬。

在音色训练的学习过程中,对旋律和伴奏的音色的区别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音量上旋律强伴奏弱以外,伴奏部分在音色上要轻柔,手指具备更强的控制力。伴奏的弱不应该是“虚弱”,一首乐曲不一定是单一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的音乐动机,展现不同的音乐特质,需要我们应用不同的触键方法去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触类旁通,依据特定的织体和旋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定演奏方式,鼓励他们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约瑟夫迦特,著.刁绍华,姜长兵,译.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浅谈如何提高初学者的钢琴演奏能力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