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述物质观念的总成

2019-01-02张兵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张兵

摘    要: 物质概念是内涵存在与外延存在者的统一,是对立统零的根本特征和矛盾同一的适用范围所构成的共同体。存在者乃是历史上优先的所在,是存在的存在形式。存在者必须存在,存在必定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与存在者相互依存于物质共同体之中。不过,存在却不是存在者。逻辑上的存在作为普遍性,比特殊性存在者更优先。然而,在逻辑上优先的存在和在历史上优先的存在者,却在整体中构成物质概念。

关键词: 欧拉恒等式    矛盾同一    存在与存在者

在哲学的传统上,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那么,世界何以是真实物质?回答是:其一,在理论法则上,世界的极端普遍性即存在于所有特殊性之中。其二,在实践检验上,唯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判决特殊性存在的必是真实物质。其三,在系统认识上,只有脑物质结构才能发生思维功能,没有不依赖物质的思维。在此意义上,思维隶属于物质。那么,哲学探寻世界必须从物质问题这里开始。

一、存在与存在者

存在范畴是哲学传统的历史原型,昭示着在繁华万物的背后有着客观一般性,是所有后续者的同一性之本质。对于存在的认定,有着存在和存在者的差别。但凡说存在什么,或用什么规定存在,就已然悄悄转化成为具体存在者。无论有什么或是什么,都指向存在者而非是存在,除非它是无。当说及存在者,就不得不涉及存在。实际上,存在既不比存在者大,又不比存在者小,而且存在还不是存在者。两者在本体论上的关系:一是具体性存在者必内含一般性存在,在同一性意义上通过具体性存在者还可以确定一般性存在。二是存在者必须存在,存在必定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之本是存在,存在者是存在的存在形式,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一般性的普遍存在却不是个别性的具体存在者。存在是一般性、绝对性、根本性的,存在者是方式性、相对性、现象性的。关键在于存在者是普遍存在的存在形式,包括矛盾运动的演化于内。在认识论上,存在者是以存在为极限的无限变量地接近于存在。存在是存在者的唯一常量,存在者却是无穷变量,包括演化的无穷性质和无限方式。反向归纳无穷存在者总和,使之成为极端精确的极限存在或世界存在是做不到的。归纳活动需要支付的有偿代价是无穷的,用还原追问来跨界解决本体完全性问题是徒劳的。从特殊性向外推加,总有更加普遍的普遍性在其特殊性之外。一贯所言的普遍性,却在于特殊性之中。存在者却是变量存在,凡认识到的具体都是差异存在者。存在者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既在于此又不在于此的矛盾运动。存在者是在认识过程中构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形式。客观存在即本体,本体无所不是。存在是理论哲学的核心范畴,涉及本体论。存在者却是实践哲学的首要对象,涉及宇宙论。

用公理表征存在,构成知识与世界之间的映射,表明世界基于简单性和公理化表达。那么,存在概念是对立统零之总和。其内涵为零或无,是绝对值相等与符号相反的相加。其外延为无限性对立,是绝对值相等和符号相反的正负方面纯粹对立。当存在是绝对性无等于绝对性对立的整合,即为“有无关系式”:非无是有、非有是无、非无非有、是有是无的混元。零根本上是绝对“无”或者纯粹非存在,等效于绝对对立。不过,当零作为数量又是存在者,那么,零就表现为是非存在的存在,又是存在的非存在。

把欧拉恒等式(eiπ+1=0)引入哲学之中,其简单优美的数量公式概括着存在者公理。该公式的哲学释义是:从无中生出矛盾同一,或从矛盾同一回归于无。这样,公式的等号右边为无穷小常量的零,等号左边表明了存在者基础是正负相对性存在的矛盾同一。就是总体背景为零,等效于正有和负有的片面性相加。凡存在者的现实特征都是不全面的局部性有,凡有即是部分。存在者的内涵为同一,外延为正与负之间的矛盾。结论如此:存在者概念即是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存在。其矛盾双方是包含不平衡和不对称的正负相对,矛盾之间互斥互渗、相反相成、至极必返、贯通旋易、相互抱负的构成同一。矛盾同一为存在者的必要本性、存在方式、原初法则、离散之本。其“一”单元与“一切”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矛盾同一性即是一切存在者的万有本性,后续存在者皆必须具备,并依据此本性进行后来的派生演化。若问假如宇宙有限,就无中生有。回答是:如果宇宙有开端,那么宇宙之前必须是无。通过无分裂出无限对立,对立的各方都是片面的有。若问假如宇宙无限,那就没有形成。回答是:如果宇宙没有开端,无限即是矛盾。无限的矛盾双方都是片面的,片面双方形成同一的总体。而且片面的双方再经过分裂出各自的矛盾,再经过矛盾又形成同一的总体。如此这般,循环繁衍。

二、正负虚实的存在者

根据欧拉恒等式的矛盾内含,最初的存在方式是正负相对性质的存在者。存在者的正负相对的初始性质是:第一,正是数量大于零的形式,演化趋向是越来越大于零的“同一”聚集类。“1”是最小正整数,以“1”为单元表示人、事、物的最少整数量,后续是诸单元组成的多或整体。第二,负是数量小于零的形式,演化趋向是越来越小于零的“差异”离散类。“-1”是最大负整数,其后续是不断地从零减正数的系列中,离散出越来越小于零的负数量。如此,识别存在者碎片的繁衍增长量,则是以负数为单元之后续的差异递归的取值测度。根据零分正负表明,正负的矢量态分布是对称性的。当零与对称性正负是等价关系,那么在恒等于零的前提下发生的共存亡的同等效应。不过,正负存在者在后续运行之间发生互斥互渗的相容,使正负存在者之内的正负比例是不对称的。在总体是正负对称性背景下,分裂出正中有负和负中有正的不对称部分。正负存在者之内的正负比例并不均衡,使世界增效离散是以对立分裂差异繁衍。

存在者内部分裂为实在方面和虚在方面。虚在数量意义可以外现于虚数中的,实在数量意义可以外现于实数中。由于虚数不能比较大小,因此虚在没有大小体积,不能容纳任何实体。虚在无限小点居然等价于无限大的实在世界,以至于刹那等效于永恒。这样,实在与虚在是等价关系。凡实在必是片面性相对的部分,由此部分才能生成后续。存在者乃是实在与虚在的矛盾同一:其一,虚在不在,是否定了一切有的结局。其二,虚在又另在,是正负相加。既附于正负形成外围框架,又处于正负之间的构成分界线。表现为似无的空,膨胀和收缩的交织扭曲。既是亦正亦负的共生性,又是非正非负的否定性。实在的最小运动是一正一负的矛盾过程,最低层次的质料是一正一负的矛盾所是,最初存在性是一正一负的矛盾性质。这是在正负相对运动上生成最简单的框架。正负相对是一切事物必须具备的实在性质,是万物的最广泛性质。虚在虽踪迹无形,却把自身分裂所生成的矛盾作用范围转移到正负之内间,延伸成正负之外围。形成矛盾驱动力和先定规则,使虚在并非一无是处。其作用在:正负矛盾之间持续性的相互否定构成了流逝,及其正负矛盾之间相互否定的间断性构成间离。如此,虚在本就把内核潜能过渡到最广泛范围的正负实在的外围里。既形成正负之间非有非无的否定性流逝,又生成正负之间的亦有亦无的分离性间距。这样,实在演变承传着虚在的作用,受制于已然分裂的虚在作用的先定、牽制、驱动、规范、关联。虚在作为实在之源,是所有实在的先定,控制万物都离不开虚在的膨胀和收缩的势力推动。虚在派生的进程是:一方面是分化正负,再由正负构成互斥互渗、物极必反、相互依赖、互易互动的矛盾同一,形成实在。另一方面正负之间的相互否定性,构成持续过程和间断距离的历史过程。正是先定虚在,为后续实在提供居所、提供驱动资源、提供秩序法则、提供有效范围。如此,存在者由内核虚在与外围实在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相反相成、互斥互渗的所是。

三、简述物质概念

哲学上的物质观念是反映世界的思维形式,通过抽象方式揭示的自然本原。传统哲学遵循形式逻辑,通过定义本质的方法确定物质。从具体特殊开始越来越抽象简单,抽象到最后只剩余无或者内含数量性质的范畴。这样,抽象普遍性为最高规则和真实存在,使得抽象概念成为绝对性超越。物质是最矛盾的概念:既是一切皆虚无又是一切皆实有,既是最稀薄的无穷小又是最宽泛的无穷大,既是独立性自然自在又是普遍性无所不在。归根结底,物质概念就是内涵存在与外延存在者所构成的总和。物质概念的内涵为对立统零的存在,即是绝对值相等和符号相反的对立统零或对立统无。既是无又包含最稀薄的无穷小常量零。物质概念的外延为矛盾同一的存在者。既是有又包含变量的所有对立,是最宽泛的无穷大。如此,物质是绝对性存在与相对性存在者的统一,无论什么都是物质的内在根本及其外在现象。物质既是突现整体性的、汇聚历史合力的、最高统摄法则的优越性整体,又是超越所有部分的、客观独立性自然自在。

在认识论方式上,归纳追问越深入就越强化主观性。纯客观问题用认识上的越来越趋主观化的追问来解答,反而背离客观而构成不可证明的悖论。有限思维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差距,造成在认识之外还有无法判断的自在,主观归纳的还原追问不能到达最后客观。如果思维追问是有限的,就只能是对有限进行追问,无限却在追问之外。如果追问是无限的,那么在追问之前面总有无穷倒退的问题出现。总是行进在有限追问的道路上,达不到最后。认识论的追问方式最终取向是客体思维化,不能达到客观本体论。不过,物质本原的原理与理性抽象的原理是一致的。物质问题只用抽象性的客观普遍的本体论方式。把物质抽象为普遍性所有,即存在于所有特殊性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唯一判决性方法,确定特殊性存在必是真实物质,从而得出普遍性所有与特殊性存在,都是物质。

参考文献:

[1]张盾.构成存在论的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0(1):47-58.

[2]李桂林.试谈微分学的揭秘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44-47.

[3]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2012(3):285-294.

[4]高克强.微分是零与无限小的对立统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1976(1):40-43.

[5][德]海德格爾,原典.刘桦,王劲玉,编译.海德格尔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