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的现状及分析

2019-01-02燕天池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问题分析

燕天池

摘    要: 本文以揚州古运河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概括了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分布情况,梳理了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现状,整理并总结了现有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扬州古运河    公共艺术    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岸保护工作的开展及扬州古运河畔城市公园的建设,随之而来的以扬州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艺术的建设逐渐开始受到关注。

一、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分布概况

扬州古运河城区呈现“一轴三带十片区”的景观空间分布结构。“一轴”即古运河扬州城区段“宝塔湾至黄金坝”7公里长的景观轴。“三带”以扬州古城南、东、北的方位划分为:文峰寺至大水湾景观带、大水湾至便益门桥景观带、便益门桥至古邗沟景观带。“十片区”包括:文峰寺景观区、南门遗址景观区、钞关景观区、大水弯景观区、吴道台-跃进桥景观区、普哈丁园景观区、东关古渡—东门遗址景观区、便益门—工艺坊景观区、漕河—便益门广场景观区、黄金坝—古邗沟景观区。古运河沿岸区域内的公共艺术大多集中分布在以上“一轴三带十片区”内,全部处于扬州中心城区。

二、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现状

1.文峰寺——大水湾景观带公共艺术。

文峰寺景观区。文峰寺是代表扬州著名古刹之一,景观区以文峰寺为核心的文峰寺景观片区现状是除文峰塔外其余设施较为陈旧。同时,寺院周边景观区域内还有扬州农药厂的部分废旧工业设施。片区内的道路、建筑等破损严重,与扬州古运河的景观风貌不符。除文峰寺寺院内、古运河岸边设置有少量公共雕塑以外,该景观片区内几乎没有其他公共艺术作品。文峰寺景观片区内的公共艺术设置数量较少、形式较单一,地域文化元素表达不足。

南门遗址景观区。南门遗址包含唐至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城门、水门遗址。区域内已经部分建成南门遗址博物馆、南门遗址公园等公共空间,并修复了部分历史街区。但南门历史街区南段仍然存在道路、建筑等破损严重情况。南门遗址景观区内在南门遗址博物馆附近、南门码头及部分已经修复的南门历史街区设置有少量的公共艺术。这些公共艺术主要包括公共雕塑、公共景观小品,但公共艺术的设置普遍形式单一、分布不均,在南门历史街区内设置有八组马形象的公共雕塑,八组马形象雕塑与历史环境关联性弱,存在地域文化主题把握不准确的问题。

钞关景观区。原本是大运河上以征缴税收的场所。钞关景观区以钞关遗址为核心,包括片区内的挹江门遗址、龙头关遗址、民居福祠。挹江门原为扬州古城的一座小城门,龙头关是明代建成的扬州古城重要排水闸,福祠是扬州特有的民居建筑符号,一般用以供奉神明。钞关景观区现为运河滨河绿地,占地面积较小,片区内公共艺术主要是复建了挹江门的局部城门、中式古亭等公共景观小品。对于片区内特色文化元素——“福祠”并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公共艺术进行表现。

大水湾景观区。大水湾景观区位于扬州古城东南角,毗邻古运河,运河在此处由东西向折转为南北向。大水湾景观区是古运河扬州城区段占地规模最大的,集文化、休闲、展示、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区。片区内公共空间包括:运河滨水绿地、康山文化园、1912商业街区。大水湾景观片区内各个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数量较多,多数是中、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包括:柳叶桥、公共雕塑、体育设施等。大水湾景观区内部分公共艺术与周围文化环境协调性差,如柳叶桥,桥梁设计本意是如运河畔“柳叶”一般,但其展现出来的是生硬、裸露的钢结构而没有如柳叶一般柔美,从视觉上难以融入古运河的文化环境。

2.大水湾——便益门桥景观带公共艺术。

吴道台府—跃进桥景观区。位于扬州明清古城东侧,毗邻古运河西岸,景观区域内主要有吴道台宅邸与跃进桥两个核心景观。“吴道台宅邸”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现已被改造成“扬州院士博物馆”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来自扬州的“两院”院士。景观区南端是“跃进桥”,该桥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接着运河西岸的扬州古城与东岸工业区的通道,是运河东岸工厂与城市联系的重要纽带。景观区内公共艺术主要设置在北端一小片区域内设置有一个以“劝学”为主题的文化园内,包括景观墙,以及三个景观雕塑,同时在“吴道台宅邸”外有几位院士的人像雕塑。在沿河地区也有少量的供公众健身的体育器材,在南端靠近跃进桥的区域缺少公共艺术。

普哈丁墓园景观区。普哈丁墓园景观区位于解放桥南侧,该景观区以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哈丁墓园”为核心与墓园南侧的公共绿地共同组成。普哈丁被穆斯林尊称为先贤,历史上曾为促进中国与阿拉伯文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普哈丁之后陆续有来扬州传教、经商、做官的其他阿拉伯人葬于此墓。墓园中建筑、石碑、石雕、古树等历史遗迹众多,它们是中阿友好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该景观区内除墓园内已经对历史遗迹进行的必要保护以外并无其他公共艺术的设置。该景观区域内公共艺术的缺失对于具有如此历史意义的区域来说有些遗憾。

东关古渡—东门遗址景观区。位于解放桥以北古运河西侧,毗邻4A级旅游区—东关街,由“东关古渡”与“东门遗址”组成。“东关古渡”是世界遗产的重要遗产点之一。该区域是扬州古运河景观空间中公共艺术建设比较完善和丰富的景观区域,有展现区域历史文化的雕塑与小品;也有历史遗迹的就地保护与展示;亦有居民在东门城下自发组织的展示“扬州清曲”的公共文化活动。但该景观区内公共艺术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一些与周围环境及文化氛围不融洽的公共艺术,如近代革命烈士雕塑、马可波罗像等,且设置较散乱;二是景观区域内东门遗址前广场上虽有部分公共艺术店但整体仍然较空旷,公共艺术的主题性不强。

便益门—工艺坊景观区。景观区位于古运河西岸,北护城河与古运河交汇处,景观区沿漕河呈长条形,工艺坊位于景观区的西侧,距古运河约五百米的漕河畔,是扬州传统手工艺聚集区,而扬州工艺美术馆也坐落此区域。区域内公共艺术主要集中在工艺坊区域内,在其他区域没有设置公共艺术。该景观区域的公共艺术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工艺坊内公共艺术主题性不鲜明,如老子、孔子像与传统手工艺的聚集区的功能文化定位不相符;二是便益门桥至工艺坊之间的公共空间中缺少公共艺术。

3.便益门桥——古邗沟景观带公共艺术。

漕河-便益门广场景观区。位于漕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五台山大桥的南北侧,该景观。区域内的公共艺术有多种形式,有保护历史遗迹的方式如高丽使馆遗址、乾隆南巡御道遗址就地保护与展示;也有废旧建筑设施的改造与再利用的,如以原扬州麦粉厂建筑改造成扬州工业博物馆;还有额外设置的起点缀作用的公共雕塑与小品等。区域内公共艺术的设置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漕河风光带区域中公共艺术主题性不明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展示且相對比较零碎,并未体现漕河的历史意义与地位。二是扬州麦粉厂旧址建筑作为工业文化展示中心,周围缺乏公共艺术的设置。

黄金坝—古邗沟景观区。位于古邗沟故道与古运河交汇处,东侧的吴王夫差广场是景观区内的重要节点。公共艺术主要集中在吴王夫差广场内,数量较多、形式较丰富,有王夫差的大型雕像、刻有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故事的浮雕、16根印章石柱、景观墙等,还将古邗沟河道与古运河之间的水闸与纪念馆建筑结合,建筑与东侧的廊道也连为一体。广场内公共艺术设置主体性鲜明,整体感较强,能够较充分地展现纪念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文化氛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广场中央的16根刻着图案的印章石柱上。虽然石柱风格样式与周围环境比较融合,但文化意义与广场纪念王夫差开凿邗沟这一主题并无太大关联。

三、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表达的问题解析

1.缺乏整体规划,部分区域公共艺术主题定位不清。

扬州古运河畔各景观片区的公共艺术普遍存在主题定位混乱、文化表达不明确、不同主题公共艺术并存的问题。如在东关古渡-东门遗址景观区内,既设置有东门城楼、东关古渡牌坊、运河开凿浮雕等公共艺术,又在主要位置设置了如马可·波罗雕像、熊成基等革命烈士雕像等公共艺术,这些公共艺术放置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显得不和谐。又如南门遗址景观区内,在部分已改造完成的南门街上设置的马形雕塑,这些公共艺术设置在此处同样显得并不和谐。此外,由于马形雕塑体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居民通行。这些公共艺术并无规划与整体设计,与周围环境、文化氛围不协调。古运河公共艺术建设时候经常出现主题性的缺失,形式上更是缺乏创新,所有公共艺术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名人雕塑,甚至连浮雕壁画也是名人主题,这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而如南门遗址旁的马形雕塑这类无主题意义的公共艺术也有一定数量。诸如此类的公共艺术的出现对于扬州地域文化的表达是相对片面的。

2.部分历史遗迹类公共艺术的保护不完善。

扬州古城与运河共存了两千五百年,文化底蕴深厚,古运河流经扬州市区,沿线历史遗存丰富,同时作为世界遗产,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景点在服务于扬州城的同时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扬州古运河畔分布着大量历史遗存,古运河公共艺术的营造必定以保存、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为重要的前提。它们中大部分经过保护、改造或重建组成了古运河公共艺术中历史遗迹类公共艺术,如南门遗址博物馆、东门城楼、东关古渡牌坊等。虽然绝大多数历史遗迹类公共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展示,但存在对福祠、扬州运河水门等小遗址的忽视。同时,在部分历史遗迹上也能看到广告贴纸、游人刻画的痕迹。在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建设中,如何兼顾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展示,保护这些古运河畔的历史遗迹的同时转变成为能够代表扬州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扬州古运河历史遗迹类公共艺术建设的关键。

3.部分废旧工业设施的荒废。

自清末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扬州古运河一直作为重要工业运输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经代表扬州民族工业的扬州麦粉厂、扬州农药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扬州纺织厂、柴油机厂等,以及几处工业码头等都是扬州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运河两岸的改造,工厂的退城进园,各大工厂先后搬离运河两岸留下工业厂房、码头等废旧设施,其中大部分已随着城市开发与改造拆除,但仍留有部分设施。位于漕河—便益门广场景观区内原扬州麦粉厂旧址保留至,遗留的工业设施虽放置在公共空间,但放置在偏僻处以玻璃罩罩着进行展示,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此外在文峰寺景观区内留有大面积已废弃的原属于扬州农药厂的厂房与生产设备。扬州农药厂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这些厂房与遗留设备是扬州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扬州地域文化中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荒废的工业设施是扬州古运河沿岸唯一未拆除或改造的工业遗址,这些废旧的工业设施有些已废弃近十年。

4.缺乏非物质性的表现形式。

目前扬州古运河各个景观片区内公共艺术建设主要以物质形式表现,大多以主题性、纪念性的主题为主,固然获得了部分公众的认可与接受,但缺少如公共文化活动这种非物质形式的公共艺术。传统的物质形式的公共艺术影响范围有限,大多集中在公共艺术附近区域,受众面相对较小,不能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其中。同时,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建设大多是依靠政府全权推进和在物质上不断投入,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导致公共艺术发展缓慢的局面。此外,这样不注重非物质形式的建设不利于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发展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扬州古运河公共艺术长期的良性发展。非物质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能够强化公共艺术本身提倡的与公众的交流、为公众服务的职能。非物质形式的公共艺术的举办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也有益处。从古至今有许多非物质形式的民俗文化逐渐被人遗忘,将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与地域民俗文化相结合,举办具有民俗特点、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扩大影响力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武.城市意象的再生——扬州古运河景观改造的理念创新[J].城市规划,2008(10).

[2]刘森林.公众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本论文为“扬州市2019年度市级社科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113)。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问题分析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