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2019-01-02易丹金乾伟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语文素质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易丹 金乾伟

摘    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脱离不了语文课的性质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应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语文素质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关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人格修养”,大学语文重在“传承传统文化”[1]。有些学者认为“大学语文”是更高一级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高级素养[2]。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看,“大学语文”应该是相对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而言的,是更高级别的语文,中心词是“语文”,“大学”是“语文”的限制性定语。那么“语文”是什么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可以看出叶先生认为的语文包含两个方面,即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中谈到了他对语文的认识。他在文中指出:“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语文最大的德性是精确妥帖。”[4]朱先生在谈到语文时将语文与思想结合起来论述,他认为“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绝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绝不会粗陋”[5]。虽然朱光潜先生没有像叶圣陶先生一样直接对“语文”的内涵进行诠释,但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认为的“语文”侧重于表达。

大学语文脱离不了语文课的性质特点,还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那是不是说大学语文课就不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呢?也不是。事实上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在选取文学作品的时候,出发点都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大学生需要必备的人格素养细化,然后挑选每一类中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的看法是,大学语文课要保持语文课的性质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在对文学作品语言进行理解和赏析的过程中灌注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非中文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经历过高考的专门“语文”训练,对与语文相关的一些文史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都有一定的了解,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表达能力欠佳,在口头表达上不能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这从学生们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可以看出来。写作中运用华丽的辞藻和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段,文章貌似文采非凡,实际上空洞无物。写作上的问题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而且说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混乱的、没有章法的。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精确妥帖表达思想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分析语言表达的精当之处,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这个过程中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社会历史背景,尤其是对作者写作心理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要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理解体会而不是机械记忆。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精确妥帖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期望实现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比如阅读理解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这里选取这四项谈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语文能力的高低。很多人认为已经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不存在阅读能力的问题,他们在高考之前已经做了成百上千篇阅读理解。我们设置一个场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去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门口贴的楹联你能读懂吗?路上看到的石碑你能准确地断句吗?那些历经千年的摩崖石刻能看懂吗?这些要求有点过高,因为涉及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但是从某一方面说明,阅读能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阅读能力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扩大阅读类型和范围。有些同学的阅读范围比较窄,只限于散文、诗歌、小说等。到了大学阶段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比如对联、名家书信、古文拓片等。喜欢中国文学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外国文学。喜欢日本文学作品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欧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二是阅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课本作品比较少,有些还是节选。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个作家某部作品需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家写作背景全面地了解。因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三是阅读过程中多问问为什么,培养思辨能力,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二)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说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仅指准确地理解词语,选用词语造句,更是说准确妥贴地运用一些词去描绘场景、描写心理、叙述事件等。这就需要平时加强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和理解,不懂的词语不能望文生义单凭想象,要勤翻词典,弄懂词语的意思和近义词的搭配限制。通过积累,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储备。平时多练笔,写写心得、记记日记、写写微博,哪怕是发发朋友圈,在写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培养驾驭汉语词汇和句式,准确表达自己体会和感受的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先以课本中某一主题或某一意象指导学生创作,然后让学生跟课本中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差距。在找不足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汉语表达重要性的认识,深切领会作品中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甚至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书面语言表达中逻辑不清晰。从考试主观题答题、作文和学术论文都可以看出来。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中谈道:“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精妙,思想也绝不会粗陋”[6]。要想语文精妙,表达清楚明了,首先必须自己想明白,逻辑要清楚。当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涉及面很广,单从大学语文教学来看,我们能做哪些工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呢?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结构,训练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

(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头表达能力对当今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就业难,除却专业因素之外,大学毕业生在面试中表现出来的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影响面试水平。有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很少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尤其遇到陌生场合说话更是紧张。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跟平时训练少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是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上课人数多,授课内容多,授课学时少,老师过多地强调对作品的解读和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培养关注得相对比较少。然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信息化时代,很多知识性东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缺少和需要的正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培养。在大学语文课上老师要强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一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还要尽可能运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强调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但并不反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徐中玉先生在《大学语文》中提到“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语文教育,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其感悟人生和通过思考完善人格,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完善和发展”[7]。近些年,高等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作为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单列出来。从“育人”的本質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富有积极正能量的作品,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江英.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19(2).

[2]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5][6]朱光潜.谈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徐中玉,齐森华,谭帆.大学语文(第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编号:2019B09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素质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表演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