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的解析—“如何规划步行友好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
2019-01-02方家刘珺王德于长明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从传统步行到汽车盛行,再到城市现代步行主义[1]回归,城市发展经历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环保意识的洗礼,恢复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诉求越发强烈。“街道景观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展开的舞台”[2]。欧美国家已陆续建立“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蓝图,以改善步行友好的街道开放空间品质为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的,产生了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导则。
近年来,中国也掀起了步行化建设的热潮。已有《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下文中简称“中国导则”)[3],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步行系统总体规划,江苏省[4]、上海、深圳等省市当地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或道路设计指引。传统规划对步行空间的指引多出自交通学科[5-6]范畴,在该领域鲜有系统性理论和方法用于直接指导空间规划设计[7]。虽然,中国也出现了关于慢行与城市空间[8-9]关系的研究,并应用在城市步行友好评价[10-11]中;也出现了从人本视角测度街道品质的研究[12]。但从行人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角度进行街道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缺少。近年来中国也有学者对国外相关规划理念与设计经验进行解析[13-14],但对步行友好理念如何具体落实在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研究缺少。因此,本研究从解读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下文简称“国外导则”)出发,以“导则中的哪些内容用于保障和打造街道的步行友好特性?”为准则,将内容进行提取、归纳,针对中国相应导则的编制特点进行了解读和重组,并对中国相关导则的编制提出了建议,旨在为中国相关规划设计的编制提供参考。
1 导则的目标、内容与要点
1.1 相关导则的目标
“国外导则”(表1)以满足使用者步行与骑行需求为核心,将街道空间与设施作为需求依托对象。有别于“中国导则”的目标:“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推动绿色出行”,“国外导则”除关注作为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空间自身的服务效率之外,更加重视街道空间在提升城市[15]和区域竞争力[16]、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基础设施水平[17]、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8]中的作用。规划的编制机构虽以交通部为主导,但多与区域委员会、规划、环境部门[19-21]联合制定,为强化慢行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基础。
1.2 内容概况
提取出步行友好规划设计特征的“国外导则”内容,分为需求调查与评估、空间规划设计重点、案例指引与实施3部分。需求调查与评估部分出现在规划流程初始,是发现街道使用者需求、空间与设施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制定规划的依据。导则的通识性内容包括:将街道作为交通规划的一部分,用于保证通行效率的基础内容;稳固生态安全、构建可持续排水系统的生态安全内容;建立文化标识性的社会属性内容;从使用者对环境的步行友好需求出发,丰富公众生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功能性内容。用于保障和打造街道的步行友好特性,主要有3个标示性内容:需求调查与空间设施现状评估;打造步行友好型街道的空间规划设计重点;步行友好空间与设施的案例指引与实施。
1.3 导则的编制流程特点
1.3.1 需求调查作为重要环节
“国外导则”中通常将需求调查作为导则内容的一部分,一般出现在规划主题确立之前,是规划方针、策略、措施确立的依据。前文分析的5个导则中,均有需求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多采用召开社区会议、使用者需求问卷调查、公众意见征询、利益相关者讨论沟通和现状调查等方式进行。在整个规划环节中,各参与方定期的会议沟通和一定数量的问卷发放是常用的方法。
表1 国外相关导则名称与目标Tab. 1 Names and goals of relevant foreign guidelines
亚特兰大步行导则中的需求调查与分析部分在需求评价、供需匹配、重点区段识别方面具有代表性。例如:从供需视角对慢行道现状服务进行了分析,集中在可达性、公平性和接近性上,通过对居住或工作在一个交通时区内的居民对慢行道的使用占比以及现存慢行道在相应时区内的数量占比的统计,来评价慢行道的可达性与公平性。通过慢行道离居民的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步行或骑行时间是否在5min之内的占比,评价慢行道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接近性(图1)。通过图表对慢行道服务现状进行评价后,整合现有社区可步行能力的评估、步道分布的公平性测度,叠合需求与步行道分布现状,识别出供需失衡地区(图2),最终识别供给空缺区域的步道(图3)。将当前空间供给未与需求匹配的部分在道路分布图中显现出来,为规划重点区段的确立提供选择依据。
印度导则使用较大篇幅介绍行人和活动的需求调查,利用将行人轨迹与停留点标记在平面图中(mapping)的方法,得出行人路径与行动模式(movement pattern)与机动车交通轨迹可能的冲突点和区域。此外,导则中还对沿街商贩与顾客的现状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排查,关注流动摊贩这一特定群体使用空间的日常规律和诉求,根据摊贩的空间使用特性提供安置方案。
1.3.2 通过现状评估与分析确定规划重点
“国外导则”中的现状评估部分,一般包括相关规划与实施机构权责分析、街道现状评估以及需求与现状比对分析3类,这些均是明确工作重点的高效方法。
在编制前期,导则中说明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规划内容与可能涉及的实施机构权责,以确保可实施性。例如,芝加哥完全街道规划指南中,在编制前期,对政策、相似类型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街道导则与规划、实施组织机构的权责均进行了解析(表2)。文本分9部分,对实施导则工作组的相关职能进行了详细界定,这些工作机构应具备审查街道规划程序、确定流程、为未来政策提供反馈与修订意见等职能。例如:监察委员会明确工作组组成与协议;住房和经济发展部负责将导则整合进入总体规划。对于此导则与其他类型规划的协调方面,文本特别提出应与《可持续都市设施导则与策略》(SUIGP)具备同样的项目发展流程以及决策设计过程;与SUIGP并行制定与实施,才能更好地支持慢行系统的良性发展。
1 代表性居民慢行道需求调查统计结果Survey results of typical resident demands for slow lanes
2 慢行道与潜在需求分析Slow lanes and potential demands
3 经需求分析后得出的慢行道连接盲段Slow lane link gaps based on demand analysis
表2 相关政策与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解析Tab. 2 Related policies, plans, and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导则中对现状的评估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应评价表对规划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制定规划方向与工作重点的依据。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手册中,使用“规划设计检验一览表”针对连接性、安全性、空间设计人性化、人行道、自行车行道、机动车道、换乘、文脉、地域与气候9个方面衍生出的多个问题,对街道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评价。代表性问题有:“当前的设计是否具备多样性?”“儿童是否有独立使用的安全空间?”“是否有足够的自行车存储空间?”。
亚特兰大区域自行车与步行规划中,将使用需求、安全性、公平性、活动中心、换乘点、步行与骑行友好性6类分析图进行叠加(图4),在“区域交通模式”部分对现状道路情况进行评价,识别出区域核心,将其划定为新一轮规划的重点区域。
1.3.3 提供具体的策略、措施与案例指引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国外导则”基本在提出规划目标后,会产生相应的策略、图文并茂的案例指引与具体措施,直至设计细节,用以确保可实施性。《伦敦2017街道设计指南工具箱》导则共6大部分,除现状分析与规划目标之外,大部分内容都为贯彻和保障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包括:相应策略、配套的可实施措施和空间设计。空间设计以设计要素与配套材料说明为内容,以范例指引为主要表现形式,占据了总导则篇幅80%左右。主要内容包括:铺面、换乘点、道路交汇处、路缘以及配套设施,如街道家具色彩、垃圾桶、邮箱;街道环境整治要点:绿化、干湿适宜度、袖珍公园;道路安全性与功能性提升要素:交通标识、街道名指示牌、路障、节事活动设施、监控仪;交叉口:人行天桥与地下过道等,并针对具体改造效果进行比对说明(图5)。
2 步行友好的规划策略
2.1 基于街道类型区分的规划策略
针对不同的步行道路等级,道路截面设计和过街设施布局等规划策略也有区别。芝加哥导则中使用“设计树”将不同街道结合所在区域划分成不同类型,并提供了相应类型中的规划模式(图6)。
旧金山导则根据针对位于商业、居住、工业和特殊用地区域的不同类型街道,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阿布扎比导则中列出了不同区域中,街道规划设计的范式(图7)。
2.2 回应地方性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镇化阶段、文脉、机动化水平、气候、地理特征等方面引发的步行环境的差异,导则中一般采用地方性对策应对。例如,基于郊区街道特点,旧金山专门制定了郊区改造措施;伦敦将该城市的传统印记与符号,融入到了街道家具的设计细节中。阿布扎比通过构建安全、舒适和连续的遮荫路线来应对干热气候;以最小的公共投入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步行环境,主要特色在于利用阿拉伯建筑的传统特色风道,将遮挡物结合建筑物设计,使风流向行人密集的区域。新德里相关导则中提出摊贩空间布置的3种方式:与行人岛相结合的摊贩空间、近交叉口路缘石拓宽作为摊贩空间及将中央绿化带作为摊贩空间。这些空间的选址,可减少居民的购物出行距离,同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生存空间。在为本地居民提供物美价廉日用品的同时,也通过展现日常生活场景,体现地方特色。
3 步行友好的设计措施要点
3.1 环境设计要素布局
3.1.1 步行功能多样性
重视步行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使步行空间利用更加集约,有效通行宽度增加。如印度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绿化空间具有多种形式[22]:①绿化空间与机动车停车、座椅和市政设施结合布置(图8-1);②绿化空间将步行道空间分成两个部分,布置桌椅等街道家具(图8-2);③对两条车行道之间的中央绿化带进行了设计,结合绿化隔离、自行车道、街道家具、市政设施进行布置(图8-3)。
3.1.2 机动车与行人共赢措施
4 现状中的关键空间要素叠合分析Overlay of key spatial elements in current situation
5 进行改造前后的案例比对说明Comparison of cases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6 不同分区中相应街道的规划设计模式Planning and design patterns of streets in different zones
将人行道抬高,拓宽人行横道视阈的同时,能迫使机动车降速;因此,在小巷出入口、居住区道与主要车道的连接处设置人行道,可较大程度地保障行人安全。为满足行人活动高强度和沿街停车的大量需求,可将路缘石扩宽增加空间,同时,拓展空间当结合座椅、摊贩设施布置,提高其利用率。此外,采用公交车港湾式停车,以及安全岛与街道景观、公用设施、暴雨管理、自行车道和停车结合布置的方式,能使空间集约化和人性化。若需降低车速、减少车流量、同时提高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可采取稳静化措施。行人过街安全岛可与街道景观、公用设施、暴雨管理措施、自行车道和停车结合布置,并为弱势群体提供过街途中的休息空间。
7 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街道模式Street patterns in different land use contexts
8 绿化空间多种形式Multiple forms of greening space
3.2 通用细部设计措施
3.2.1 通用设计细部的组成要素
“国外导则”中的“设计工具箱”,基于“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的理念,对街道环境细部设计提供了详细而系统的示例,可操作性强。以旧金山步行环境细部说明(图9)为例,设计步行环境的通用设计措施包括道路横断面上停车、公交站点、绿植、街道家具、照明铺装、无障碍设施、雨洪管理设施的综合设置。
3.2.2 步行设施的空间相容性
大部分设施的空间相容性体现在绿化空间和建筑前区中。绿化空间与暴雨管理结合配置最为合适,绿化区的路面横向空间可与有选择性的渗水路面铺装结合;竖向系统宜与道路排水设计协调,结合雨水利用、季节性洪涝方案设置统一考虑。建筑前区中的街道家居区域、路缘区与拓宽区,可与行道树结合,将其设置为多功能绿化空间。
4 对中国编制相关导则的启示和展望
4.1 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
需求调查是有针对性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重要环节,调查结论是制定导则的关键依据。虽然在“中国导则”中,已提及可使用“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调研方法”进行需求调查,但仅限于方法介绍层面,并没有具体的需求调查环节与内容。在“国外导则”中,需求调查已是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犹他州导则中提出:采取直接排序方法或偏好调查法,可更好地让行人表达诉求,这些方法应当合理地应用在增加的公众参与环节中。阿布扎比和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都提出了从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使用者角度,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街道元素选取和设计。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应根据步行者需求与环境偏好的关键程度,考虑场地改造方式与措施的优先级。
中国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正受到不断涌现的新型出行方式的影响,需求调查更加迫切。例如,除常规的行人户外行为路线、社区生活规律调查外,以共享单车、网约车为代表的要素造成的出行时空链多元化、自行车与汽车停放需求改变以及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能产生的出行行为的重大改变,均应成为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的依据。且应该实时地将此类影响纳入规划流程,在规划设计中产生应对措施。
4.2 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
“中国导则”中虽然对街道进行了分区与分级,但多以交通效率、功能作为出发点,很少关注街道所在的区域与环境以及行人的使用感受。“国外导则”从环境协调性、机动性与可达性、用地特征出发,基于街道环境,对其分区分类,衍生出相应指标与指引模板。将中国与国外的分类标准进行比对,可找出其中的差异(表3)。
4.3 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
中国湿热地区的街道存在空间舒适度不足与文化特征缺失的双重问题,从阿布扎比导则中详细讨论的街道遮荫和通风中可得到启示:为应对地方性气候形成的传统街道形式,可提炼成为强化街道空间环境地域特征的关键要素。应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的骑街楼,是一个很典型的街道空间模式。可将其从“遮阳挡雨”演变而来的文化环境特征,融入到提升环境文化标志性措施中。“中国导则”中虽提及了交通稳静化措施和暴雨管理措施,但缺乏具体的策略与示例。例如,步行环境应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理念进行设计,并落实到设施与细部上:路面优先采用透水铺装,绿化带采用下凹式草地形式,在空间节点布置雨水花园,并将其与雨水收集净化手段相结合。
4.4 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
参照国外集约利用步行空间的原则,可将生活、生态设施与街道空间相结合。例如,建筑前区可布置街道家具、沿街摊贩、咖啡座、绿植;同时拓宽路缘石空间,提升区域兼容性,将其与生态设施、雨洪设施、停车配置相结合。绿化空间除提供遮荫,调节气候的功能之外,结合雨水使用,在竖向设计上与道路排水结合,有效调节季节性洪涝,缓解雨水管道压力。
9 旧金山步行环境细部设计措施举例Highlights of detailed design measures of pedestrian environment in San Francisco
表3 阿布扎比、印度、旧金山、中国相关导则的步行道路分类标准比对Tab. 3 Standards for classification of pedestrian paths in guidelines of Abu Dhabi, India, San Francisco and China
致谢:
感谢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主管王昊阳对研究前期工作的帮助,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子昕硕士研究生,在本研究过程中进行的文献搜集、翻译、图表绘制工作。
注释:
图1~4由作者根据《Atlanta Bike-Pedestrian Plan》翻译;图5根据《London Streetscape Guidance 2017 Revision》翻译;图6根据《Chicago Complete Streets Guideines》翻 译; 图 7根 据《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翻译;图8、9引自参考文献[22];表1根据参考文献《Better Streets, Better Cities: A Guide to Street Design in Urban India》《Atlanta Bike-Pedestrian Plan》《San Francisco Better Streets Plan》《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London Streetscape Guidance》和《Chicago Complete Streets Guideines》翻译整理;表2根据《Chicago Complete Streets Guideines》翻译;表3根据参考文献《Better Streets, Better Cities: A Guide to Street Design in Urban India》《San Francisco Better Streets Plan》《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翻译整理和《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