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畅园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与重要议题

2019-01-02黄晓刘珊珊

风景园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惠山造园园林

黄晓 刘珊珊

寄畅园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个案。个案为历史研究和学科建构的基础,钱穆总结进学的门径,第一步即专门之学,“专读一书,专治一人、一家、一派”;在个案基础上要做到“博通”,博览众说,通为一家之言[1]。寄畅园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代表性。该园自兴建以来400余年间始终归秦家所有,是造园世家“山子张”唯一存世的叠山作品,也是乾隆皇帝写仿的首座江南名园,具有特殊性和经典性。家族造园为明清时期的普遍现象,明清“山子张”所造之园遍布全国各地,写仿是清代皇家造园的重要理法,因此寄畅园涉及的问题又具有贯通性和普遍性,有助于展开更具通识性的讨论。

完整延续的历史、精湛独到的艺术、丰富全面的史料使寄畅园一直深受学者关注。童寯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江南园林志》[2]收有寄畅园测绘图,“文革”后的重要论文有1979年黄茂如和刘国昭《寄畅园的历史及其造园艺术的初步分析》[3]和1981年冯钟平《谐趣园与寄畅园》[4]等;专著有1989年黄茂如《无锡寄畅园》[5]和2007年沙无垢《惠山寄畅园》[6]等。2009年秦志豪出版《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7],引发新一轮研究热潮,出现多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8],并有董豫赣《双园八法:寄畅园与谐趣园比对》[9]和笔者的《凤谷行窝考—锡山秦氏寄畅园早期沿革》[10]《明代后期秦燿寄畅园历史沿革考》[11]《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12]等论文。鉴于寄畅园的重要价值,1988年召开了首次寄畅园研讨会,学者们曾倡议成立“寄畅园学”①。本文拟从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和重要议题3个方面,探讨寄畅园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为“寄畅园学”的开展提供思路。

1 始建年代:寄畅园学的基石

始建年代是建立“寄畅园学”的第一块基石。同许多历史名园一样,寄畅园的始建年代并无明确记载。寄畅园全国文保碑碑文称其“建于明正德中(1506—1521年)”,代表了一种普遍观点。但这一观点无法落实在确切年限上,其立论依据也并不可靠。寄畅园始建年代的考证,涉及史源学、年代学和微观史学等方法。

寄畅园的前身是秦金凤谷行窝。据《凤谷行窝考》一文考证,“正德中”建园的观点出自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成书的《锡山景物略》,书中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成书的《惠山古今考》记载的秦氏园居与凤谷行窝误作一处,得出秦金合并南隐、沤寓造园的结论[10]。然而根据《慧山记》所附“慧山图”判断,南隐在惠山寺南,沤寓在惠山寺北,两者相距数百米,不可能并作一处园林(图1)。另由《端敏公年谱》可知,正德年间秦金(谥号端敏)在外为官,并无时间回无锡造园。这就推翻了《锡山景物略》关于该园始建位置和年代的记载。又据《端敏公年谱》推断,嘉靖六年(1527年)秦金以北京户部尚书致仕,最可能于此时回乡造园。秦志豪、顾文璧、黄茂如和沙无垢等无锡学者都倾向于这一观点②,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但尚缺乏直接的实证。下文综合各方面资料,借助微观史学的方法,通过当事人的诗文还原历史语境,进一步论证这一推断。这些诗文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证据,皆指向凤谷行窝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

正面的证据是,嘉靖六年三月秦金致仕还乡,此前不久他与知交好友的唱和诗皆透露出造园之意。秦金《得归志感》称:“会拟耆英开洛社,调思尼父奏猗兰”③,罗文徽《得归志感册奉同凤山先生元韵》称:“肯学平泉求异石,拟如楚畹种芳兰”④,袁胥台《送大司徒秦公归梁溪草堂歌》称:“裴公绿野名逾重,谢傅东山乐有余”⑤。罗文徽、袁胥台提到的李德裕平泉山居、裴度绿野草堂和谢安东山草堂都是古代名相之园,秦金官至尚书,地位接近宰相,两人借此喻指秦金拟回乡造园,正与秦金原诗相应。

更重要的是反面的证据,涉及秦金最亲密的朋友邵宝(1460—1527)。秦金选择沤寓僧房造园,园名和选址都与邵宝有关。就园名而言,秦金祖居地有座凤山,其父秦霖的居所称“凤山书屋”,秦金号凤山,邵宝为秦霖作《凤山书屋记》[7];“行窝”典出《宋史 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凤谷行窝建成后秦金诗称“醉醒皮休石,吟成邵子窝”③,直接点明对邵雍安乐窝的取法,而邵宝正是邵雍之后。就园址而言,由“慧山图”可知(图1),凤谷行窝所在的沤寓房西侧是邵宝的二泉书院,两者仅隔数米宽的窄街,透露出秦金与邵宝卜邻而居的愿望。邵宝《容春堂集》收有近百篇题赠秦金的诗文,嘉靖六年初他还为秦家作《明孝子秦公墓表》[13],然而他从未提及凤谷行窝或秦金造园之事。邵宝卒于嘉靖六年二月,恰在秦金回乡前一个月。因此秦金造园应在此之后,邵宝已经过世,否则邵宝集中绝不会毫无痕迹。

1 《慧山图》(局部),可知沤寓房在慧山寺北,南隐房在慧山寺南Huishan Mount Painting (details), showing the locations of Ouyu Room and Nanyin Room

由上可知,凤谷行窝始建年代不会早于嘉靖六年;此园以沤寓房为基础,崇尚俭朴,仅略作修缮点缀,同年应可完工。综合推断,凤谷行窝应建于嘉靖六年,这与现存的各种文献,如秦金的仕宦出处、友人的酬唱诗文等皆能吻合。2017年举办寄畅园建园490周年纪念活动,便是建立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

2 历史沿革:寄畅园园史分期

中国不乏年代久远的园林,如沧浪亭始建于宋代,狮子林始建于元代,明代拙政园比寄畅园早近20年,然而这些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中断或园史晦暗不明的时期⑥;相比之下,寄畅园脉络明晰、史料翔实,堪称明清园林的“活化石”,对深入认识“成熟后期”的中国园林具有标本价值。从1527—2017年,寄畅园490年的历史包括2个大的分期和9个小的分期:大的分期以1952年秦家将寄畅园捐献国家为界,1527—1952年的425年为秦氏寄畅园,1952—2017年的65年为新中国寄畅园;其中秦氏寄畅园又包括8个小的分期,展示了这座家族园林由创始到转折,并经历兴盛衰落的完整过程(表1)。

2.1 园之始:明代秦金凤谷行窝(1527—1560年)

秦金(1467—1544)是明代无锡秦氏功名最显赫者,他历任南京礼部、兵部、户部,北京户部、工部五部尚书,封太子太保,官居一品。嘉靖六年他辞官回乡,与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有关⑦。这场宫廷之争被视为明代君臣离心、由盛入衰的转折点,秦金兴建凤谷行窝便是这一时局变化的反映,园成后秦金作《筑凤谷行窝成》[7],是为“园之始”。

如前所述,秦金凤谷行窝取法其父秦霖的凤山书屋和邵雍的安乐窝。凤山书屋为幽雅俭朴的儒者之居,安乐窝以简率随性著称,因此秦金凤谷行窝也以自然风格取胜。如康熙年间《无锡县志》所称:园内“乔松古木合围者以数百计……苍凉廓落,初不以一亭一榭为奇”[7],园中建筑不多,主要展示的是借景惠山、引流二泉和乔松古木的天然之美。

表 1 寄畅园园史分期Tab. 1 Periodization of Jichang Garden

2.2 园之转:明代秦瀚、秦梁凤谷山庄(1560—1591年)

秦金过世后其子秦汴喜好藏书,无意造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将凤谷行窝转给秦瀚,秦瀚作《广池上篇》[7]。秦瀚(1493—1566)为秦金族侄,此前曾修复秦氏先人多处名胜,如碧山吟社和观鹤亭,大学士徐阶为作《重复碧山吟社记》[7]。凤谷行窝距碧山吟社仅数百米,秦瀚接手后改建为结社雅集之所,园中建筑有所增加,又称“凤谷山庄”。锡山秦氏包括西关秦与河上秦两支。秦金出自西关秦,秦瀚出自河上秦。秦瀚过世后园归其子秦梁,此后始终属河上秦所有,是为“园之转”。

秦瀚改建凤谷山庄取法唐代白居易,其《广池上篇》即效仿白居易《池上篇》。这次改建,从山石、泉池、堂阁、亭桥,到花木、鱼鸟、书酒、琴曲,秦瀚处处向白居易致敬。当年他曾祖父秦旭效仿白居易“香山九老”结成“碧山十老”,因此秦瀚也效仿白居易履道里园改建凤谷行窝,体现了秦氏崇尚的孝道。

2.3 园之改:明代秦燿寄畅园(1591—1644年)

秦燿(1544—1604)为秦梁之侄,是秦金之后秦家的又一显宦,深受名相张居正器重。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过世后秦燿受到冲击,幸赖继任首辅申时行得以保全。万历十七年(1589年)秦燿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湖广巡抚,这正是75年前秦金担任的职务。但万历十八年(1590年)申时行卸职回乡,秦燿失去靠山,次年遭政敌弹劾罢官。他回无锡后接手凤谷行窝,改筑更名为寄畅园,是为“园之改”。

秦燿自作《寄畅园二十咏》[7],请王穉登、屠隆、车大任等名家撰写《寄畅园记》[7],画家宋懋晋绘制《寄畅园五十景图》[7]。秦燿寄畅园将“取法古人”发挥到极致:园名取自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曲涧效仿王羲之曲水流觞;二十咏诗效仿王维辋川二十景诗,箕踞室、鹤巢等亦取自王维诗;此外,知鱼槛取法庄子,栖玄堂取法扬雄,卧云堂取法谢安,含贞斋取法陶弘景,桃花洞取法陶渊明,醒酒石取法李德裕,清响斋取法孟浩然,先月榭取法白居易……生动诠释了园林作为精神栖所的本质。秦燿寄畅园与邹迪光愚公谷分立惠山寺两侧,成为晚明无锡最著名的两座园林。

2.4 园之兴:清代秦德藻、秦松龄寄畅园(1644—1722年)

秦燿卒后寄畅园分归四子管理,又因明清易代而荒废,清代顺治年间秦德藻合并修复。秦德藻为明朝守制不仕,其子秦松龄(后过继给秦德澄)则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年仅19岁,深得顺治帝赏识。顺治帝驾崩后满清贵族掌权,接连发动“通海案”“奏销案”“哭庙案”排挤汉人,数万名江南文士由此罢官,秦松龄亦在其中。他回无锡后聘请张南垣之侄张鉽改筑寄畅园,与吴伟业、余怀、姜宸英、朱彝尊、陈维崧等名士雅集唱和,使寄畅园名扬天下,诗文名篇有余怀《寄畅园闻歌记》[7]和姜宸英《惠山秦园记》[7]等。康熙帝亲政后许多寄畅园座上客入朝为官,使寄畅园的名声传入宫廷,进而被康熙帝选为南巡临幸之所,开启了秦家与皇室的百年因缘,是为“园之兴”。

这时期寄畅园的造园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之前的“师法古人”转为“师法自然”,即张南垣崇尚的通过“截溪断谷”来营造局部山林。由秦松龄诗文可知,邀请张鉽前后他周游了飞来峰、放鹤亭、烟雨楼、放鹤洲等江浙名胜,寄畅园改筑以这些山水名胜为取法对象,达到其造园艺术的顶峰。

以上4个时期园主对园貌的影响较大,因此各分期皆与园主相联系(图2);此后寄畅园更多被视为一座家族园林,受个人品味影响较小,因此后续各分期主要与时代更迭相联系。

2.5 园之变:清代雍正朝寄畅园(1722—1735年)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第4次南巡时,将秦松龄长子秦道然带回京城,教授皇九子胤禟。秦道然入京后先后中举人、进士,升任日讲起居注官、礼科给事中,并担任胤禟的贝子府总管。秦道然作为嫡长子继承了寄畅园,梁份《送丁酉典试秦太史序》称他为寄畅园的“主人翁”⑧;但这主要是一种名份,他在园中居住并不多。

康熙帝驾崩后九子夺嫡,雍正帝登基后打击最狠的便是皇九子。秦道然作为王府总管受到牵连,家产全被没收,祖上传下的寄畅园也被充公。寄畅园遭遇到创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园林南部先后被分割出来,建了钱王祠和新贞节祠(今秉礼堂),不断被蚕食,是为“园之变”。

2 明嘉靖至清康熙朝,凤谷行窝—寄畅园园主关系简谱Owners of Jichang Garden from 1527 to 1722

2.6 园之盛:清代乾隆朝寄畅园(1735—1795年)

雍正帝在位仅13年,乾隆元年(1736年)新帝登基后开科取士,秦道然长子秦蕙田高中探花。次年秦蕙田向皇帝上《陈情表》[7],请求放弃功名换取父亲的自由。乾隆帝赦免了秦道然,免去未完的罚银,并将寄畅园归还。寄畅园没收一事对秦氏震动极大,乾隆十一年(1746年)秦道然聚族合议,立下《寄畅园改建祖祠公议》[7],将此园改为秦氏祖祠,不改变园貌,但在园中正堂供奉先祖画像。园林属于私产,易受个人命运牵连,祖祠则是公产,不会轻易充公。受康熙帝影响,乾隆帝对寄畅园感情深厚,他六下江南,每次必游寄畅园,并在清漪园仿建“惠山园”(今颐和园谐趣园),这是他首次在皇家园林中写仿江南园林,是为“园之盛”。

2.7 园之传:清代嘉庆道光朝寄畅园(1795—1850年)

嘉庆、道光两朝,满清政权以守成为主,未有大的发展,皇帝停止了南巡,寄畅园也进入平稳期,没有太多变化,是为“园之传”。这时期寄畅园有2个重要事件:一是嘉庆六年(1801年)秦震钧刊刻《寄畅园法帖》,收录自宋代秦观到明代沈周、邵宝等人的书法60幅,清代秦松龄、秦蕙田等人的书法78幅,合为6册,刻石123块,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二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秦氏族人编制《寄畅园嘉树记》[7],记录了园中主要树木的位置、数量和尺寸,成为研究古典名园植物的珍稀材料。后者的编制是为了防止族人盗卖园中树木,透露出衰败的先兆。

2.8 园之衰:晚清民国寄畅园(1850—1952年)

寄畅园产权的最大危机在雍正年间,本体遭受的最大破坏则在咸丰年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惠山激战,兵火延烧至寄畅园,园内建筑仅保留下双孝祠和凌虚阁。同年,颐和园谐趣园也被英法联军破坏。此后寄畅园急剧衰落,多次遭到战争破坏,是为“园之衰”。

这时期的寄畅园体现了时局摧残与人为修护的反复拉锯,从中可见时代颓势之不可挽回,亦可见秦氏族人之不屈努力。1860年寄畅园被毁后,1883年秦氏族人修复凌虚阁、知鱼槛,1892年修复大石山房,1917年重建凌虚阁。1924年齐卢军阀混战,寄畅园再遭破坏,1925年修复清响斋、涵碧亭、郁盘廊和清川华薄,1934年重建含贞斋,但1937年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此后中国陷入战乱,寄畅园不再有机会修复。1916年秦国璋编撰《寄畅园志》[7],1931年秦毓钧编撰《寄畅园考》[7],保存了大量资料,两人希望借此激起族人重视,保护寄畅园。

2.9 园之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寄畅园(1952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无锡完成土地改革,秦家无力维持寄畅园,将其捐献给政府,政府拨款5 000元作抢救性保护。1954年政府整修寄畅园,并入雍正年间划出的贞节祠,将东侧园墙向西缩进数米,原东门向西北移建数十米。此后,陆续修复八音涧、嘉树堂、临梵阁、梅亭等。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整治凤谷行窝、含贞斋、郁盘廊等,1999年修复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和御碑亭等,寄畅园基本恢复清盛期的园貌,是为“园之新生”。

3 重要议题:寄畅园学的线索

前述沿革分期厘清了寄畅园的发展脉络,类似中国传统史书的“纪事本末体”,有助于使研究对象“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展开专题研究,总结规律,提炼线索,将各个分期联系起来,构成系统。本节从家史与国史、造园与改园、南巡与写仿、茶曲与书画、保护与利用5个角度,探讨寄畅园相关的研究议题。

3.1 家史与国史

寄畅园的历史是一部锡山秦氏家史,如1916年秦宝瓒《寄畅园志》序言所称:“斯园之盛衰与吾家相终始,欲视吾家之盛衰,视斯园可矣![7]”同时这也是一部明清以来的国史,如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形容的洛阳园林:“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

按时间顺序,寄畅园反映的园史、家史和国史关系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的明代寄畅园与内阁首辅有关:秦金参与的“大礼议之争”是由首辅杨廷和倡议,秦金过世后由严嵩撰写神道碑,徐阶为秦瀚作《重复碧山吟社记》,秦燿则是张居正和申时行的追随者。第2阶段的清早期寄畅园与皇帝有关:秦松龄受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赏识,秦道然遭到雍正帝的敌视,秦蕙田则得到乾隆帝的器重。第3阶段的清后期寄畅园与国势有关: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南方损毁寄畅园,英法联军在北方烧毁谐趣园,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都对寄畅园造成巨大破坏。

在前2个阶段,明代的权力中枢是内阁,清代则是皇权独尊,寄畅园背后的秦氏家族皆与权力最高层关系密切,因其强盛而兴盛;到清后期则随着国势衰落而没落。寄畅园的园史始终与家史、国史紧密相连,对各阶段史料的深入挖掘,有助于认识古代园林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

3.2 造园与改园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核心价值是艺术成就,寄畅园的造园艺术可从3方面来认识。

一是得天独厚的选址,寄畅园位于最适合造园的山林地,西、南有惠山、锡山可借,上游从第二泉引水,园址在惠山寺左前方,多年来作为青龙培植了大量树木,秦金造园时已是“乔松古木合围者以数百计”,这些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先天条件。

二是园貌的演变历程,秦金凤谷行窝属惠山寺十四僧房之一,秦瀚凤谷山庄为“五老会”园亭之一,秦燿寄畅园与邹迪光愚公谷并称,秦松龄寄畅园则成为无锡第一名园,展示了一座普通小园从众多名园里逐步脱颖而出的过程。同时秦金凤谷行窝取法邵雍安乐窝,秦瀚凤谷山庄取法白居易履道里园,秦燿寄畅园全面取法古人,秦松龄寄畅园则转向取法自然,为研究如何改筑园林,并在改筑中不断提升提供了杰出的范本。

三是寄畅园最重要一次改筑即今天的主体景致出自名家张鉽之手。张鉽所属的“山子张”为明清最重要的造园世家,不但营造了大批江南公卿名园,而且供奉宫廷与“样式雷”并称,设计过多座皇家园林。曹汛推测“山子张”造园数以百计,但存世明确可定的只有寄畅园,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基于以上认识,选址、借景[14]、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等仍是寄畅园研究的重点,其手法和蕴含的意匠仍有待继续提炼和总结。

3.3 南巡与写仿

“写仿”是中国书画的重要概念,也是历代造园的常见现象,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已成为皇家造园的主要手法之一。据秦志豪考证,康熙六次南巡,七游寄畅园;乾隆六次南巡,十一游寄畅园[15]。1751年乾隆在清漪园效仿寄畅园建惠山园,是他写仿江南园林的首次实践。此后他在圆明园广泛写仿江南名胜,“有明确原型的写仿景观接近30处之多”[16],但这些景致大多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清漪园的惠山园则在晚清得以重修,即今颐和园的谐趣园。

表2 明清时期寄畅园相关绘画Tab. 2 Paintings of Jichang Garden in Ming&Qing dynasties

作为原型与仿作皆保存完好的实例,寄畅园与谐趣园的比较研究一直深受学术界关注。近年来面世的张宗苍《寄畅园图》和钱维城《寄畅园图》等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助于继续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乾隆以及古人造园的“写仿”文化。

3.4 茶曲与书画

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与茶艺、戏曲、书法和绘画等息息相关,寄畅园在这4方面皆有突出表现,有助于深入认识古人的园居生活。

一是茶艺,惠山泉被唐代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二,周围园亭多有品茶之所,屠隆《秦大中丞寄畅园记》提到:“每烹茶煮酿,行庖炊烟与翠微之岚气往往和合成景”[7],煮茶的炊烟甚至成为寄畅园中一景。二是戏曲,秦燿时期邹迪光蓄有家班,屠隆的名剧《昙花记》[7]曾在寄畅园演出;清初余怀将秦德藻父子的昆曲家班誉为江南第一,余怀《寄畅园闻歌记》为昆曲史上的名作。三是书法,刊印了名闻天下的《寄畅园法帖》,今园中含贞斋南、郁盘廊内嵌有大量碑刻,为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最后是绘画,目前已知描绘寄畅园的园图达十余种之多,包括手卷、册页、立轴和版画等各种形式(表2),为从图像学角度探讨园林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2]。

3.5 保护与利用

以上4项议题主要是针对寄畅园历史的研究,就现状而言,需要注意管理保护与活化利用。前者如园林本体的修缮维护,包括假山、水池、建筑和花木等;后者如园林的游览体验,可考虑增加戏曲、品茶以及夜游等活动。这两项内容都需要将现状与历史结合起来,新中国寄畅园有如树干,依然在蓬勃生长;秦氏寄畅园则有如树根,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使现代园中的活动与历史文脉相联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寄畅园文化。

4 结语

1988年寄畅园列入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无锡召开首次寄畅园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寄畅园学”的概念,建议对寄畅园进行深入剖析,成为传统园林研究与保护的典范①。2017年在无锡举办第2次寄畅园研讨会,与会人员再次提议建立“寄畅园学”。与30年前相比,目前建立“寄畅园学”具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寄畅园作为经典的名园个案,其研究需要从2个维度展开,即内向的深度挖掘与外向的普遍联系。就前者而言,包括寄畅园的始建时间、历次改建和相关人物的史实考证,选址、借景、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的艺术辨析,品茶赏曲、题诗作画的生活还原等,并将它们进一步贯穿起来,构成一幅具有纵深感的寄畅园图景。就后者而言,时间方面需要打通古代与现代的联系,通过历史研究指导保护利用,展示古代的造园精华,体验古人的园居生活,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当代活力。空间方面需要突破寄畅园,与其所在的惠山联系起来,如寄畅园与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竹炉山房和天下第二泉等的关系,并将寄畅园与飞来峰、烟雨楼、放鹤洲及受其影响的侯杲亦园、乾隆惠山园等相比较,多层面理解寄畅园的造园艺术。人物方面需要突破秦氏家族,与政治背景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并将寄畅园与苏州徐氏园林(徐默川紫芝园、徐泰时东园、徐少泉拙政园)、常州吴氏园林(吴亮止园、吴玄东第园、吴襄青山庄)等家族园林,清初的顾苓塔影园、冒辟疆水绘园等遗民园林相联系,探讨中国园林的一些重要文化现象。从而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名园个案研究体系,既立足于寄畅园自身,又与其他园林个案、相关艺术理论和各类文化现象相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学术建设。

注释:

① 龚近贤,黄茂如,《寄畅园学研究肇始:首次寄畅园研讨会记实》,内部资料。

② 如顾文璧《无锡秦氏家族和寄畅园》称:“嘉靖六年(1527年),秦金从户部尚书任上告老回家,建筑一座优美的园林,取名‘凤谷行窝’。”引自王赓唐和冯炬主编《无锡史话》。

③ 《秦氏三府君集·凤山诗集》。

④ 《盛明百家诗·罗太守集》。

⑤ 《盛明百家诗·袁学宪集》。

⑥ 如清初拙政园归吴三桂女婿王永宁所有,大加改建,后来康熙平定三藩,将拙政园没收,导致这时期的资料保存极少,成为拙政园研究的一段盲区。

⑦“大礼议之争”是嘉靖帝以旁支继承皇位后,要求封自己的生父为帝,这将改变明朝皇室的大宗,引起满朝文武反对。嘉靖三年时任户部尚书的秦金协群臣伏阙抗争,嘉靖帝下命逮捕了134人,打死18人。嘉靖六年秦金又与支持大礼议的张璁起冲突,因而上疏辞官。

⑧ 引自《怀葛堂文集》卷3。

⑨ 引自《四库提要》。

⑩本文以作者在2017年寄畅园建园49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为基础进行补充。

[11]表1~2为作者自绘;图1作者据邵涵初《慧山记》附图重绘。图2作者据《锡山秦氏宗谱》谱系总图改绘。

猜你喜欢

惠山造园园林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