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为改善营商环境开辟道路
2019-01-02汪玉凯
文|汪玉凯
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所有市场主体能否组织参与市场竞争、能否发挥自身企业的优势。就中国而言,从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以来到现在,我们不断在改善营商环境。
一、放管服改革,为一网通办创造体制条件
(一)营商环境成为公共治理的痛点
1、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政府管控饱受外界质疑,这个外界包括外资、国外、民资、民企等。
2、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尽管我们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十五大后民营经济要同等享受各种资源、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等参与市场竞争。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垄断照样垄断,不公平的地方比比皆是。目标愿望很美好,但真正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不如意。
3、政府对市场、社会干预依然过多。尽管我们说,在市场中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仍然习惯用行政权力配置资源。在市场和行政权力面前,市场选择非常草率。
(二)改善营商环境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应对贸易战的重大举措
在今年博鳌会上,习总书记正式宣布将大幅度降低市场门槛,包括对外资和民营资本,很多过去不能进入的领域被允许进入。之后商务部连续几次在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宣布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市场门槛。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便利度排名中,中国由去年的78位上升到46位,一年内上升32位,这是非常罕见的。我认为前进32位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我们在中美贸易摩擦这种外部格局变化以后,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降低市场门槛、市场准入,由实际行动来显示我们逐渐扩大开放,而不是挂在口头上,这种市场门槛的降低、准入的改变,对逐渐改变大幅度排名超前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点,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李克强总理进一步抓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企业获得适度便利度,总理提出企业获得许可证时间必须压一半,实行不断的放管服发力对营商环境排名大幅度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点,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门式服务、一网式服务等服务,不见面审批、即来即办等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很多案例。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如开办企业、获取信贷、获取施工许可证、注销企业等都有明显改善。
二、一网通办主要阻力主要在体制而不是技术
(一)从“难”到“通”主要障碍是体制而不是技术
一网通办主要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提出的,还有一号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但是仔细想想,一网通办现在确实有很大阻力。从“三难” 到“三通”主要障碍是体制机制,全国在一网通办做的好的都是体制机制上解决比较好的,再加上技术实现,两者融合后使一网通办成效明显。三难: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三通: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只有把“三难”变成“三通”,才能消除一网通办中的阻力。为什么说一网通办的阻力主要不是技术,而是体制机制呢?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部门分割、条块掣肘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后面隐藏的权力和利益的交织,形成了一个不合理的审批结构“怪胎”。纵观世界各国的治理,每个国家都有管控,都有行政审批,但中国的行政审批过宽,审批的事项过多,这样的审批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演绎出来的怪胎。
(二)放管服改革和体制改革创新,为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营商环境开辟道路
十九大以后的行政改革是中国行政改革的内涵式改革,不再特别强调大刀阔斧的整合机构。过去五年,一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本质是落在优化服务上,对一网式、一门式、一口式网上办理服务创造了很重要的体制条件,为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战略,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监管、服务模式新探索。在监管、服务模式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创新,很多地方成立了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局,如银川市, 59个章管审批变成1个章管审批,在大省市很多地方都称行政审批局。还有一些是不动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像佛山“一门式”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了部门边界。
三是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四张清单”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一张网”指打造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网。
三、畅通一网通办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
(一)新的改革开放格局,必然对营商环境改善提出更高目标
1、排名46位与第二大经济体极不匹配。尽管我们营商环境由78位上升到46位,一年跃升32位,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仍然与这个排名不协调,改革的痛点还非常大,而信息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智慧的解决智慧城市建设,技术解决是有限的,体质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2、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任重道远。
3、如何对待民营经济,拷问着政府的认知能力和服务能力。管理民营经济不是管理态度问题,要从理论上解决对民营经济的认知。民营经济是中国重要的执政基础,无论民营还是国营,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并不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制度。就像当年邓小平同志的判断,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手段,不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从过去四年改革开放来看,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经变成不可离开的领域。1982年,当时认为民营的个体经济是补充,个体经济是14万家,到今年全国两会发展到6500万家。1992年,全国民营企业13.9万家,到今年全国两会发展到2700万家。到今年全国两会全部市场主体将近一个亿,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达到9200万家,占比92%。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创造了50%税收、60%GDP、70%创新、80%就业。
HBAT(H代表华为,B代表百度,A代表阿里,T代表腾讯)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性机构,这四大巨头去年创造了1.4万亿的GDP、34万个就业岗位和1千亿的税收。民营的还是国营的、是否是正确的执政基础有几个标准,提供了多少优质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多少税收,提供了多少就业,提供了多少创新等。以华为为例,作为典型的民营企业,去年员工总数达18万人,企业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服务人群35个亿,18万员工中研发人员9.7万,专利排名在IT行业排名老大,苹果老二,中兴第三,华为已成为国家的两个名片之一。华为设备提供占全球22%,高端手机不断挤压苹果和三星,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所以说,营商环境的改善,要从价值上、认知上理清楚关键问题。
(二)从一网通办本身来看,进一步推进“三通”仍需不懈努力
国务院近几年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非常明显。
1、政策引领。国务院发布了多个与一网通办相关的文件: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暂行规定》;2017年5月,国办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方案》;2017年7月,发改委、网信办印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2017年8月,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加快实施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随后发改委等进行了试点,这是政策引领,导向非常清晰。
2、网络通。国家外网纵向全覆盖:全国的省、地市、区县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6.1%。横向方面,政务外网已连接了148个中央部门和机构;省级以下,接入24.4万个;接入终端280万台。各级政务大厅接入3263个,全部联网,承载全国54项重要业务应用。全国信息系统清理整合基本完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步建立:中央1.3万多条,地方44万条。
3、数据通。建立全国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基于政务外网建成的国家数据交换平台,与71个中央部门和32个地方政府对接,建立起数据共享大通道。
4、业务通:有序推进全国42个重点垂直系统,如医疗、教育、投资等,实现企业和群众最迫切的基础信息共享。
(三)“一网通办”未来趋势
广东最早提出网上大厅,浙江最早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从未来趋势来看,总体有三个:①为国家大数据中心、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指引方向;②以中国政府网为龙头,构建包括部门、地方各级门户网站为支撑的一体化的中国网上政府;③中国政府网将成为政务服务总门户、信息公开总平台,将和省市县各级部门实现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