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宝安创新社会治理“宝安模式”

2019-01-02本刊编辑部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23期
关键词:宝安宝安区大厅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圳市宝安区政务服务局、信息中心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奋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工作要求,结合宝安区区情实际,依托智慧宝安建设,积极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为契机推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审批、服务、监管、信用”全流程闭环生态链,厚植规范、稳定、公平、透明营商沃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社会治理的“宝安模式”。

(1)全市率先建成区、街道、社区共135个政务服务大厅,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整合全区行政服务资源,统一按照标识、人员、系统、制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时间等“六个统一”建立起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和网络,将29个部门和10个街道所有行政审批服务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变多门办理为一门服务,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目前,702项法人事项、248项自然人事项、88项便民服务事项进驻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政务服务从“集贸市场”向“政务超市”的转变。自宝安区新大厅启动以来,共接待中央、省、市领导、各兄弟地区考察调研813批次。

(2)全市首推大综合受理模式,实现“一窗”办理所有事项。按照“不能把政府部门的分工强行加给群众”的理念,宝安区积极推行无差异办事窗口建设,将行政服务大厅所有办事服务窗口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推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打破政务服务的藩篱,让“简单留给群众、复杂留给政府”。办事群众进入政务服务大厅,在任一窗口均可以通办所有服务事项。另外,大厅统一实行周一至周五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周六和周日正常上班的“5+2”“白加黑”弹性时间工作制,同时区大厅开启午间延时服务。延长服务时间段约为27.2万人次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3)全市率先开通85908590咨询电话,实现咨询“一个号码对外,全口径统一受理”。宝安区整合人力、妇联、司法、环保、信访、110非紧急类等多个政府服务热线,建设全口径政务服务咨询中心。咨询中心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专人的接听咨询服务;建立统一的申报、分拨、解决、督查评价体系,要求当天诉求当天分拨;对逾期未办结的诉求进行督查督办,并对诉求处理结果进行满意度回访,保障各部门及时认真办理市民诉求。如深夜来电咨询量最大的环境治理、噪音污染等问题,咨询中心将第一时间将诉求分拨至环保水务局,要求进行查看并给予群众回访。开通以来,热线接听38余万件,日均1100件,直接回复率达97%。

(4)启动全国首个全口径手机办事大厅,个人、企业不出家门即可享受“指尖政务”。自主开发全国首个全口径手机办事大厅宝安通APP,覆盖政务、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16个板块,审批业务流程实施全流程电子监察,各办理环节责任清晰,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端(宝安通APP)办理全部审批服务事项;同时,与快递公司合作,解决了审批材料原件收取和证件派送问题,实现“一机在手、办事无忧”。从2016年开通到现在,政务服务手机版用户下载量达270万、访问量达3850万。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qq等多种便民服务渠道,实现24小时在线咨询与投诉、建议。

(5)全市率先建立全口径“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借鉴银行ATM自助机全天候无间断服务理念,自主研发宝安政务服务终端机,在区、街道、社区建成36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目前,市民可自助办理常用的宝安政务、国税、地税、社保、出入境等190项业务,填补办公时间外的服务盲区,在非工作时间和节假日期间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办事渠道。

(6)全市首推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区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通过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受理端口向街道、社区前移,依托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按照“电子预审-电子流转”“电子预审-物理流转”两种通办路径,全市率先实现538项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区通办。实现“通办”后,申请人可自行选择到区或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就近办理法人业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突破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还进一步降低群众办事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为群众带来最大的便捷和实惠。

(7)深挖大数据助力智慧政务再提升。一是开展个性化信息推送,依托全区统一大数据资源平台,针对规模以上企业、老年人、学生等群体办事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实现信息查询业务从“被动”走向“主动”。目前,已成功推送7.6万条新生入学信息及2万条商事主体年度报告申报等资讯;二是开展主动服务,基于大数据预研预判,选择企业或居民集中区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共开展了13期送服务活动,为劲嘉、全至、大族等300余家企业两千五百多人次提供了高效的政务服务;三是推行信用审批,对信用级评级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实行容缺受理,并限制失信个人和企业办理补助、补贴等164项业务。

(8)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审批服务再提速。在引进邮政专递服务实现“足不出户,证照到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动审批服务提质提速:一是推动事项办理“零跑动”,利用信息化共享、电子签章技术、优化审批流程等手段,实现239项审批服务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审批的零跑动办理,占事项总数的28%;二是开展无人工干预“秒批”服务,针对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变更服务事项,为宝安区高龄老人提供“秒办秒批”的智慧审批服务,“秒批”推行后,辖区每年大约2000名老人受惠;三是推行“刷脸办事”服务,只需一机在手即可一分钟内完成企业商事登记从严审查的确认程序,自4月推行该服务以来,累计为近2.2万家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减少群众跑大厅超过4.2万次。

(9)开展“主题式”审批服务。在充分调研群众办理较多的餐饮、娱乐等24类市场准入类审批事项的基础上, 对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788个事项规范化梳理,将涉及的多个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整合打包,开通“主题式”情景服务为群众提供事项的一次申请同步办理。首批推出饭店开办、培训机构设立、幼儿园申办、娱乐场所开办等12个主题49个审批事项,实现群众办事“一图导览、一个窗口、一套材料、同步审批”。共精简办事材料99份,节省办理时限178天,减少跑动次数58次。

(10)推进商事主体“审批、服务、监管一体化“工作。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营商环境,以智慧政务平台、网格化智慧系统、大数据资源中心、块数据体系、企服系统为支撑,形成“系统受理审批-网格巡查核验-监管执法整治-主动上门服务”闭环联动体系,重构现有审批、服务、监管流程,联动审批、服务、监管部门,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治理联动,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能。

经过两年来的试点改革和推进,“宝安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引领全市乃至全国的亮点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如《深圳宝安538项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全口径通办”》作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经验做法被选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人民网转载《深圳宝安区首批“零跑动”事项上线》;人民日报评价宝安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成效:深圳市宝安分厅办事指南类目清晰、要素齐全,群众少走“冤枉路”。7月11日,宝安区应邀赴京汇报政务服务工作,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卢向东主任对宝安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探索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宝安宝安区大厅
广东省深圳宝安区海乐实验学校
宝安区获评广东省曲艺之乡同题专辑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跟踪导练(四)4
网上办事大厅解决方案
候机大厅
宝安区人工流产女性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