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介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8-12-31郭圣能

关键词:场域载体校园文化

郭圣能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校园公共空间是构成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公共艺术存置于公共空间的造型实体也必将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本文着重从公共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概念认知、公共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试图为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思考途径。

一、公共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概念认知

(一)公共艺术

在当下,公共艺术(publicart)是比较流行的概念,是一个舶来于西方的当代文化形态。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公共”一词可理解为“公开的”“公众的”的意涵。既然是公开的、公众的,就会凸显出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强调公众的参与,那么公共艺术则可解释为由公众参与的,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公开的、公众的艺术作品或者是艺术行为。当然,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众说纷纭,学术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先生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建筑、雕塑、绘画、水体、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1]该观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艺术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场域对象,运用综合媒介形式为载体的一种艺术行为。校园公共艺术与其它空间场所的公共艺术(如: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街道公共艺术、社区公共艺术及公园公共艺术等)一样,都是特定场域内和特定公共大众的艺术行为,而校园这一特定场域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体的特定公众奠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核。

(二)校园文化

校园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定场所,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及先进思想的策源地,同时也是传递和承载现代文明的最佳场域。而运载其中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学校所具备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域,同时也是学校初始形成与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和。从狭义的内容来讲,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建筑、校园设施、校园景观(公共艺术)以及校园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从广义的内容来讲,校园文化囊括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风气、学习风气、校园人际关系、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文明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内容。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才智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使人才自身的言行不断与校园文化相融相通”[2]。然而校园文化的传递和展现终究需要借助某种行之有效的载体方式来达成,那么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公共艺术便是这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公共艺术的设置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的改造和校园品位的塑造,使校园更加具有文化含量和魅力,充满文化的韵味。

二、公共艺术介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物质载体,是一件件实实在在且可触摸的作品实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在显性的方面营造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引导了校园的空间布局,从而美化了校园环境。而在隐性的方面,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彰显,同时也是校园硬件设施品位得到提升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共艺术介人高校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的引导作用

校园公共艺术是高校校园兼具文化与艺术的物质载体,以其特有的立体造型形态置存于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中,与周边的空间环境和校园建筑等形成视觉场域,并成为校园的视觉焦点。从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价值层面来说,它除了满足高校师生在精神价值层面上的美感教育与享受外,还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中,尤其是在价值多样化的当下,它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通过综合的艺术媒介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运用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形式让学生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达到心灵的美化、性情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外,还担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艰巨任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结合自己及高校师生这一特殊公众的审美理想,通过反复推敲和巧妙构思最终创作出来的富有艺术美感与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凝聚了作者对美的深刻认知,是对作者的艺术审美能力及品位的一种物化彰显。校园公共艺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独特的有形物质载体,在与学生无言的交流中可以起到隐性的教育作用,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培养了生活情趣,激发了艺术情感。

三、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

(一)人性化的设计

校园公共艺术人性化的设计与表达是校园公共艺术存在的重要前提,是人性关怀的重要体现,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人性化的设计主要内容是:主题、尺度以及色彩。主题,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和高深知识传播的摇篮,它的精神是包容和开放的,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在主题的设计上不宜过于严肃,内容上忌讳道德说教。尺度,关于校园公共艺术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师生这一受众群体的心理感受,通常而言,作品尺度不能过小或过大,尺度小容易被整体环境吞没而影响学生的观赏;尺度过大,容易在狭小的校园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迫感。因此要在充分考虑人性化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综合考量尺度的大小。色彩,校园公共艺术色彩的设计主要是从受众群体的年龄和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等角度考虑。如大学生这一较年轻的群体,对色彩较为敏感,因此适宜丰富及明快的颜色。

(二)艺术性和美感的彰显

校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艺术性与形式美感是其存在于校园的主要目的,它通过艺术性和美感的彰显与表达来美化校园环境,从而满足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毫不夸张地说,校园公共艺术中艺术性和美感缺失的作品是一种视觉垃圾,同时也是一种视觉污染。因此,在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时,要着重强调艺术性和美感的表达。

(三)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

校园公共艺术是依托校园这一特定公共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校园及周边环境是一种协调和融合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时,必须考虑到其与周边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性,以免出现校园公共艺术与周边环境格格不人的情况,从而影响公共艺术对提升校园品质的作用。

(四)校园公共艺术的在地性

公共艺术的在地性是指承载公共艺术的特定场域和空间环境,反映和诉说该特定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这就强调了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场域环境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做到作品非此地不可、非此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场域精神。校园公共艺术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历史人文、学科特色以及精神内涵。因此在建设和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时,应从高校这一特殊场所着手,大力挖掘该校的历史人文及学科特色,做到作品有针对性,不显突兀。只有这样,校园公共艺术才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获得在校师生的认可。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它就成为了该校的名片。

四、结语

校园公共艺术是高校校园兼具文化与艺术的有形物质载体,是一种以艺术表现为手段,以育人精神为底蕴的重要文化要素。它通常以优美的造型、内涵丰富的物质载体的形式,向师生传达大学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直观并艺术地展现大学的历史人文、传统、特色及风采,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学校的文化特质和品位。因此,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打造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国家科教战略决策的背景下,校园公共艺术的规划和建设是众多高校共同面临的一大课题,同时为公共艺术介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本文在探析公共艺术与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公共艺术介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的同时,还从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对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浅显的总结和梳理,试图为当下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和设计提供一种合理的、有效的可行性参考。

猜你喜欢

场域载体校园文化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