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价值观在运动题材电影中的意象表征研究

2018-12-31蔡卫清许哲敏

关键词:吉塔体育精神小镇

蔡卫清,许哲敏

(1.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2.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体育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它是人们根据长期体育锻炼和反复性体育情感体验,对体育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体育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1]。体育价值观以体育本质和体育功能为基础,同时还与主体的需要、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人生观、世界观、体育经历、体育知识、体育感受、体育审美等密切相关[2],是主体体育行动和态度的指导[3]。可以说,一个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推进体育运动的有益发展。体育题材电影作为传播优秀体育价值观的利器,其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值得深度开掘。体育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用具象式的视听影音表达式才能使其呈现在电影作品中。对于常态化生活而言,体育价值观的传达难以名状,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于是,在体育电影中,利用符号化的主角设置、富有内涵的情境设置和生动感人的细节处理作为体育价值观的意蕴载体,能够增强影片的艺术美学价值和体育传播价值。

《摔跤吧爸爸》是近年来少有的引起国际瞩目的运动题材电影。影片根据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进行改编,从叙事策略到影像风格再到意寓象征,导演都进行了广度的开掘和深度的挖掘。《摔跤吧爸爸》对于体育价值观的影像化表现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示,深意满满而又寓意丰富。

一、主角设置象征体育竞争价值观

体育竞争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在对体育认知和满足自身需求时所获得的对竞争的认同和满足[4]。男主角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在故事中具有双重身份,一重是如片名所示的“爸爸”身份,一重是训练女儿时的教练身份。影片中“女儿”的体育竞争价值观的最终确立是通过“爸爸”的积极引导来进行的。

大女儿吉塔的体育竞争价值观经历了从消极对待—积极面对—轻视战局—重新重视—战胜自我等阶段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和吉塔对自我女性主体意识的唤醒相辅相承的。《摔跤吧爸爸》以女性摔跤手这个小众的运动职业为切入点,讲述了在印度这样一个女性地位不高的国度,爸爸的追求却是培养女儿获得国际奖牌,与其说是梦想的传递,不如说是体育竞争价值观的灌输。吉塔刚开始参加摔跤运动仅仅是迫于无奈,她和妹妹天真地以为这是爸爸对她们的惩罚,因为她们之前狠狠地教训了两个邻居男孩。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塔的体育竞争价值观是消极的,甚至还未形成真正的体育竞争价值观。事件的重大转折点发生在吉塔参加一个新娘的婚礼上。吉塔抱怨着:“哪个爸爸会逼迫女儿成为摔跤手,也许上帝从来没给过其他孩子这样的爸爸。”新娘的回答震惊了迷途中的吉塔:“我倒希望有这样的爸爸,这样的父亲会为我的未来考虑。”在接下来的剧情中,观众得以从新娘的口中得知女子在印度的处境和地位:女子一出生,她的命运就是学洗衣做饭,在她们成年后,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被迫嫁人,终此一生。在这段对话中,吉塔得知爸爸为了她们的好未来,而与全世界对抗,忍受所有人的嘲讽。正是在这一场婚礼闹剧之后,我们看到吉塔和妹妹这两个摔跤女孩的体育竞争价值观的明显变化——积极面对。她们由被迫接受摔跤,转而变成主动训练并乐在其中。影片在这里迎来极为舒展欢快的段落,女儿们快乐地享受训练。相比之前上课累得打瞌睡的片段,此时的对比段落是吉塔就算是下课时间也挺直身板,镜头下摇,是她手握握力器在课桌下偷偷锻炼。由此,吉塔的女性自我意识正式觉醒,对摔跤运动形成强烈的认同和满足。

影片的最后,两个女儿均成长为独立且有担当的女性。吉塔进人国际比赛的决赛时,爸爸向她传递的体育竞争价值观是“被人们记住的途径是获得金牌,……反抗那些鄙视女性的人,……明天,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做战斗”。在这里,爸爸把这场摔跤竞赛几乎等同于一场女权的斗争。影片更有意味的设计是,在吉塔争夺国际金牌的紧要关头,爸爸被迫缺席,从象征意味上看,这个段落可被视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最终确立和吉塔自我体育竞争价值观的完全构成。只有父亲的放手,才能成就吉塔的真正成长。吉塔在具有决定性的瞬间想起爸爸的教诲:“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从而以一记过肩摔赢得胜利,成为首位获得英联邦运动会摔跤金牌的选手。这未尝不是一种体育竞争价值观的传达:胜负只能依靠自我。

二、具象细节象征该项运动的体育精神价值

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培养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5]。体育电影一般侧重用具象式的细节来象征某项运动的体育精神价值观。《摔跤吧爸爸》作为意蕴内涵丰富的体育电影,设置了诸多具象、意象来予以象征。对金牌的渴望是影片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爸爸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我对于金牌的渴望以及将这种渴望落实到对女儿的培养中。在两位女儿初入爸爸自制的摔跤场时,爸爸郑重其事地向女儿们强调:“永远尊重你的祖国,尊重的最高意义,你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女儿们一开始仅以获得全国冠军作为奋斗目标,在爸爸对国际金牌的希冀以及鼓励之下,他们最终如愿以偿。正是这种正确体育精神价值观的传达,成为两位女儿走向国际赛场的动力之一。

影片中大女儿吉塔的发型变化也是创作者用具象细节的处理来暗喻体育精神价值观的变化。吉塔与妹妹巴比塔本是印度的两名普通少女,拥有一头飘逸的长发。当她们被迫学习摔跤而试图反抗时,给出的理由是“头发在泥里摔跤容易裹泥,头发里有虱子”。在这个段落中,这个理由的提出其实象征着她们此时还未确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价值观,仍然将摔跤视为“惩罚”。为了坚定女儿们的体育信念,让她们心无旁骛,爸爸剪去了她们的长发。而在此后的漫长训练历程中,女儿们保持了短发的发型,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对摔跤运动的执着。在这个短发发型的指涉意义上,导演赋予这个意象坚持、执着、奋斗、拼搏等体育精神价值观。在吉塔进入国家队训练后,她被队友的消极涣散、休闲娱乐之心所影响,渐渐留起长发,并且在妹妹指出她的错误时不以为然。此时的长发发型,预示着她体育精神价值观的改变,并且走向错误的道路。当然,作为励志体育电影,吉塔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重新认识到爸爸为她设立的体育精神价值观的重要性,重新认可并且接纳这种价值观。影片以她决然剪去自己的一头长发,重归短发造型作为她正确的体育精神价值观的再度确立的标志。

三、戏剧情境象征该项运动的体育社会价值

情境一词来源于戏剧理论,是指剧中的动作、冲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情景状态。它包括剧中具体的时空环境、特定的人生景况、人物关系以及特定的活动环境,同时也包括戏剧的情节过程中人物关系的构成、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心理的展现及其发展态势等[6]。在体育电影中,体育社会价值观在影片中的形成与刻画,往往借助戏剧情境的设定来予以隐喻。影片的故事发生地、人际环境、个人与团体甚至与祖国的关系,都是体育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在体育电影中,情境的选择往往具有典型性,成为矛盾与冲突的凝聚点和生发地,也可以被视为当地某种体育项目、体育文化的缩影。法国理论家福柯曾指出,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而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更明确地说,在体育电影中所表现的,是当代体育价值观对其故事主体的影响。

情境是在剧情建构中,用来催化人物行为反应的环境与关系。在《摔跤吧爸爸》中,导演将马哈维亚所在的小镇作为故事情境的主要发生地,用小镇居民及马哈维亚亲戚的态度转变来体现印度民间对于女子摔跤的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情境。

第一个重要情境,出现在爸爸提出要让女儿摔跤时,妈妈第一个反对——“从来没见过女子摔跤”。妈妈的话语显露出在印度社会女子摔跤的地位和窘迫的状态。从爸爸在影片伊始对于印度摔跤运动的点评可知,就算是男子参与摔跤运动,想要进入世界级比赛尚不能得到有效的扶植和锻炼,更何况力量单薄的女子。而小镇居民的反应进一步地明确了这种体育价值观的表达。他们认为:让女子进摔跤场的话,这个场地的主人相当于犯罪。当爸爸执意自搭摔跤训练场训练两位女儿时,村民更是纷纷议论爸爸的疯狂,“女孩应该待在厨房”“这不是疯狂,这是无耻”。在女儿们为了便于从事摔跤运动而被迫剪短发、穿短裤时,周遭满是嘲讽的目光和嘲笑的言语。这几种情境交相呼应,表明此时当地的体育社会价值观是女子不宜从事摔跤运动。

第二个重要情境,出现在大女儿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时,这也是当地体育价值观转换的一个契机。赛事的组织者从拒绝吉塔参赛转为接受的理由,不是因为欣赏女子参与摔跤的勇气,而是以女孩参赛作为噱头来吸引小镇居民买票观看。在影片中这一赛事的宣传语是:“你见过女人走火堆,甚至吃蛇,但你见过女孩摔跤吗?这是小镇具有历史性的一刻,男女摔跤比赛。”在这样的宣传中,摔跤场上观者如潮。此时这个小镇的体育观,仅是将这项运动作为一个猎奇性的场景观看,并未真正的接纳和投人。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大女儿出乎意料地挑选了场上最为强壮的男摔跤手并且在搏斗中表现了几乎势均力敌的能力上。赛事委员长向大女儿奖励的50卢比和小镇居民不绝于耳的掌声标识着这是小镇对于大女儿,同时也是女子参加摔跤运动的初步认同。

第三个重要情境,是大女儿的获胜归来。大女儿通过一场场的摔跤比赛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并为自己和家人赢得了小镇的尊重,使之前所有的鄙视都变成了掌声。马哈维亚家里的墙上不断增添的胜利照片预示着两位女儿逐步迈向成功。在大女儿获胜后的出行中,小镇居民们纷纷让道,夹道欢迎,欢呼相送。相较于之前低着头在人群中的自卑,爸爸和两位女儿昂首阔步地走在人们注视而羡慕的目光中,享受着属于他们的胜利。这实际已阐明当地社会对于女子参加摔跤运动的正式认可。在大女儿获得全国冠军时,整个小镇的反应是:沸腾欢呼,载歌载舞,如节日般欢庆。当他们真正把女子摔跤选手当成英雄相待时,才暗示着当时社会对这种体育社会价值观的赞同,这是比认可更高一层的确认方式。当然,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导演验证了这种赞同为当地社会所带来的对摔跤运动的接纳和参与的转变,多名女子以大女儿吉塔为榜样,投身于该项体育项目中。

这些重要情境的设计,有效地向观众显示了当地的体育社会观的变化,自然而不露痕迹。

四、结语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经过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与理想追求。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它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摔跤吧爸爸》中,用主角设置象征体育竞争价值观,用具象细节象征该项运动的体育精神价值观,用戏剧情境象征该项运动的体育社会价值观,这些都是将体育价值观与电影中的意象表征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猜你喜欢

吉塔体育精神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摔跤吧!爸爸》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