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认知视阈下的事故致因综述*
2018-12-31罗通元赵雪珊
罗通元 赵雪珊
1.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2.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3.河源市人民医院
国内外研究风险认知的学者早就提出有必要将安全与风险联系起来[1-2]。有观点指出,客观上风险的数量增加了,主观上人们对风险觉察和认知的程度水平也增加,这样导致风险认知的增多[3]。由于事故对社会经济和人员的巨大伤害,构筑基于认知的事故风险基础理论是至关重要和紧迫的。风险的实质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关于风险认知的定义较多,目前也没有统一,基本的特征及理论基础在事故研究中起步较晚,因此,有必要对事故中风险认知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和探析。
1 事故风险认知
1.1 风险认知
风险是在特定情况下某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形式或某种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某种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就是其表现。人们对风险的认知经常出现主观性偏差[4],研究风险有人从“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二维视角切入;有人从“可能性”、“严重性”和“暴露频率”或“时间”等三维角度出发;还有从影响程度大小、可控不可控、陌生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等六维度来研究[5]。不同的风险研究具有共同的认知就是风险是对某消极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估。人们却更多的关注严重性,因为可能性更难认知和计算。
1.2 风险认知的特征
影响人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很多,风险活动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对不同风险排序情况[6]。风险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确定性。在认知上人们对于外部条件可能产生的不期望后果具有认识的不确定,这种主观感受决定了事故风险认知也具有内在的不可预知性。
(2)受限性。风险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个体的学识、经验、技能、意识和阶层等。同一安全活动下产生风险的程度、大小和形式在不同个体中是不同。
(3)严重性。这也是风险的指标之一,所指实际行为后的结果与风险认知决策下的行为危害性度量。不同风险认知产生的行为带来的危害是不同的,面对安全活动人们在行为前的判断、认知决定了其行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风险辨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减少事故风险带来的伤害。
(4)可能性。在风险认知中外界的风险源不一定会对人产生认知反应,这取决于外部是否有有效风险信息的传播,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否准确等。人如果“熟视无睹”或“故意而为”就没有获得风险认知的可能。同时,隐患信息不同反馈到人脑中也不会有风险认知过程。
2 事故风险认知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一个人从小可能接受不安全行为矫正就会在脑中慢慢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时刻提醒自己面对的社会和外界环境充满风险,能够认知到哪些行为可能带来危险,哪些行为会触发事故等等,这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规范。主要由教育e、培训t、演练d、观摩w、考核a等形式构成,可以表达为:Θb=f(e,t,d,w,a)。
同时,通过学习和记忆形成外界事物的风险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智能,在个体眼中可以将此分为三类:白色物质Mw。这类物质是不会对人产生伤害的,是个体认知能力可以掌控的范围。比如带有保护罩的齿轮等,在个体的认知范围内是没有风险的物质或不能引起危险的物质本身就是主观认知;黑色物质Mb。个体的认知对物质是充满风险的,比如核反应堆等。在风险物质认知里个体的行为选择就会出现应激性,趋利避害的行为方式对自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灰色物质Mg。是在个体风险认知中模糊而不确定的物质,往往对于新事物而言具有风险灰色性。这类物质的风险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取决于个体的行为决策是否会引发风险的传播和扩散。按照风险水平可将三类物质风险排序:R(Mw)< R(Mg)<R(Mb)。
从心理角度讲,个体有没有风险认知及风险认知的程度也与其所处情境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对于非理性的个体,比如精神病人等就不应讨论风险认知问题。
(2)社会因素。主要有:群体效应g、舆论宣传p、组织架构s、整体安全文化c、事故的负面效益n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是通过各种刺激使个体通过信息加工形成风险意识,在活动中依据原先的认知及社会因素做出最利于自身安全的选择。
3 事故风险认知的研究范式
(1)心理测量范式。Fischhoff 等[7]提出心理测量范式已成为风险认知的主流方法,研究影响人们对不同性质风险认知的因素等。但是风险的心理认知涉及的范畴很广,多数难以量化处理的。对于事故风险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对自身工作活动的风险及行为可能相同,用单一范式去解释和说明个体的事故风险认知显然是不合适的。
(2)风险平衡理论。此理论将风险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风险,Wilde[8]提出的风险平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人们愿意冒险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这种平衡有可能会带来事故。在事故致因研究中,要杜绝人们冒险行为就得提高人们的风险畏惧心理,调整风险平衡值。同时全面了解潜在风险,事故风险存在隐蔽性。
(3)风险可接受理论。风险可接受理论核心是预期的风险事故的最大损失程度在单位或个人经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大限度之内。核心问题是风险边界的确定,经历了技术决定型、专家确定型和政治影响型,界定的标准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问题。
(4)文化理论。文化理论认为风险是基于孕育在社会组织特定形式中的原则而被定义、被感知、被管理的,个体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对什么对象产生畏惧主要是一种文化偏见的产物或者是对特定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支持[9]。安全文化对事故的作用用文化理论可以解释,但是其事故的本质并不是安全文化所能囊括的。因此该理论在事故风险认知中有其局限性。风险认知文化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批评[10],文化理论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缺乏明确边界和统一标准从而导致实际应用上的许多困难。
(5)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放大过程或由一件物理事件(如意外事故)引起。过程包括风险或事故信息的传递以及社会反应。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强调风险事件的消极作用有时超过了对受害者、财产和环境的直接损害,会产生巨大的间接影响[11]。
(6)理性行为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由行为意愿决定,而个体的行为意愿又由行为态度和主观判断决定。可以预测多个领域的行为及行为特征[12-13]。主要是来分析态度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前提假设人是理性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来决策需要做出的动作,充分说明了动机和信息对行为的影响。
以上关于风险认知的理论通过文献检索可知,主要应用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医药与健康和新闻传播等学科领域。同时,风险认知在经济领域最为广泛深入,与安全相关的文献则较少,主要由于安全或事故的风险认知较为复杂,尚无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清楚。
4 事故致因启示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构建来建立安全科学事故预防的自身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事故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以目前主流的风险认知理论为核心,以系统视角、人本观点、大安全观、本质安全化、风险隐患防控为侧重点展开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事故风险认知体系,将安全问题的关注点转向风险预测与预知预警。
5 结论
(1)本文阐述了事故风险认知的五个主要特征:不确定性、受限性、严重性、可能性和时效性,这些特征是事故致因中风险认知的主要特点,但其他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2)对事故风险的认知因素从个体和社会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个人的教育、培训、学习和演练等过程是形成风险认知的过程,通过外界信息的传递加工形成事故的风险认知。社会因素中整体文化、舆论宣传等也为风险认知提供外部参照。
(3)通过综述现有六种风险认知的理论方法,希望拓展事故风险认知的研究范围,通过借鉴社会学、信息论和心理学等认知理论完善安全科学事故风险认知理论,以试图填补事故致因风险认知方面的空白。当然,本文的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入挖掘风险认知还有许多具体研究值得去探讨。
[1] Lepp A,Gibson H.Tourist Roles,Perceived Risk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3):606-624
[2] 刘岩.“风险社会”三论及其应用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09,(3):64-69,126-127
[3] 庄友刚.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5,(9):57-62
[4] Paul Slovic.Risk Perception[J].Science,1987,236:280-285
[5] 于清源,谢晓非.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J].心理科学,2006,(2):362-365,357
[6] 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Perceived Risk: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ocial Implication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1981,376(1764):17-34
[7] Fischhoff B,Slovic P,Lichtenstein S,etc.How Safe is Safe Enough?A Psychometric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ical Risks and Benefits[J].Policy Science,1978,9:127-152
[8] Wilde G JS.Risk Homeostasis Theory and Traf fi c Accidents:Propositions,Discussion on Dissension in Recent Reactions[J].Ergonomics,1988,31(4):441-468
[9] [英]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龙编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52-53,55,63
[10] 张贵祥.风险认知的两种哲学视角及其融合趋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4):109-114
[11] 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2):83-91
[12] 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 Intention,Behavior.Addision-Wesley,Reading,MA,1975
[13] Fitzmaurice J.Incorporating Consumers'Motivations into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J].Psychology & Marketing,2005,22(11):9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