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构建新型为农信息服务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2018-12-31毛学伟王海芹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服务

吴 昊,毛学伟,徐 茂,王海芹

(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江苏南京 210036)

当前,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深层次转型升级调整期,为农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愈发突出。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效、便捷的新型为农服务模式[1-4],既是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成果、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笔者总结了江苏省构建新型为农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梳理了构建新型为农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新型为农信息服务模式的一些对策。

1 研究背景

1.1加强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创新信息服务机制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集成利用,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进程。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依托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在生产、市场、流通、气象、金融和保险等领域,建立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为农信息服务方式和机制,不仅是一项事关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性和基础性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优化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5-7]。

1.2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要健全信息服务体系自“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加速向农村延伸,但信息获取能力差仍然是制约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指出,“要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坚持以问题导向,构建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从信息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确保就近就地满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需求,帮助农民利用信息发展生产生活、提高收入。

1.3提升服务效能,需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为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是提升为农信息服务效能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手段。尤其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数据呈现分散、碎片化的情况下,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和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利用,为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提供支持,加强政府科学指导,帮助市场预警预报,引导农民经营决策,让全社会共同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2 发展现状

2.1推进电话热线网站实现全省覆盖自2005年以来,江苏省连续实施2轮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构建以数据库为支撑,以“三网三系统”平台为支柱,以市县“二电一信”服务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12316电话热线覆盖全省,累计接听咨询求助近14万次。12316短信服务覆盖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用户稳定在310万,年均发送惠农信息3亿条次以上。全省各地均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许多地区还建立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农信息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便捷。

2.2推进试点信息进村入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自2014年以来,江苏省已在17个试点县(市、区)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亦称益农信息社)1 961个,积极吸引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商、平台电商、信息服务商等社会资源参与,开展农技指导、农事咨询等公益服务,提供缴费充值、票务订购、小额取现、代销代购等便民服务和电商服务,举办类型多样的培训体验服务,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截至2016年底,江苏全省益农信息社累计开展便民服务180 多万次,利用互联网累计实现销售额2.8亿元,代缴各类费用近6 000万元。

2.3搭建政务系统,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据统计,江苏省已建成土地确权登记、农业执法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三资”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耕地质量管理、农业科技推广“云平台”、主要粮食作物农情智能监测与决策指挥、家庭农场运营监测等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部分系统已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汇集了全省所有田块基础数据,促进精准指导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将所有县区及乡镇种植业、畜禽业农产品纳入监管平台。土地确权管理系统和“e阳光”手机APP实现了农村资产、资金、资源阳光管理。

2.4加快农业市场组织转型,积极开展为农信息服务近年来,农业市场组织加快从农资买卖到农资服务转型,是为农信息服务的一大亮点。苏农农资连锁集团构建智慧乡村O2O综合服务平台, 集农资、生活用品在线交易,农技咨询、农村金融、科普知识等服务于一体,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全程解决方案。江苏克胜集团打造“蜻蜓农服”平台,开展智能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等线上线下为农服务,已建立3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和60多家镇服务站,建成各类服务商旗舰店300余家。

3 典型案例分析

泰州市切实转变传统工作方法,构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牧旺”,在创新为农服务方式上进行了重大尝试,其服务功能、运作方式及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3.1打造特色服务功能平台具备农技服务、资讯服务、生产供求信息、自助学习、社区交流、政府管理等六大服务功能,主要特点如下:①农技服务响应迅速。农民通过该平台不仅能实时获取农业政策、农商行情、农业气象等信息,而且可以在线求助,属地乡镇农技站接到求助信息后,遇紧急问题可立即解答解决,普通问题在4 h内给予解决,若遇到难题可向上级部门及社会化(专家)服务联盟寻求支持,服务过程及结果实现在线督查、考核和溯源。②供求信息线上抢单。平台上的农资农机供应商、金融服务商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市场主体,采取抢单方式对用户在线发布的供求信息提供买卖服务。③学习交流自主方便。根据自身需求,可申请和查看平台上的专业视频、培训课件,自主学习种养殖业、农机、食品加工、经营管理等技术,创建自己所需的朋友圈互动交流。④农业管理精准科学。泰州市主要农业经营主体在平台上都实现了地图精准定位,有利于管理部门实时查看农业产业布局,在线开展统计监测、质量追溯、农情调查、农业保险、行政执法等工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

3.2市场运作发挥效益泰州市广泛征求相关涉农管理部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息化专家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全程指导。①市场运作。软件企业具体负责框架构建、平台开发、日常运营及更新维护等工作。②聚拢资源。平台采取注册审核备案机制,强化管理服务真实性,在较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一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产业主体,加盟了一批种子、农药、肥料、农机、金融、保险等服务商家。截至2016年底,泰州市已有4 9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 300多名农技人员、1 000多个社会化服务商加入平台,超过2.4万人在线使用“农牧旺”手机APP,全市878个涉农组织应用农牧旺桌面端。③强化服务。泰州市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平台公共服务功能,累计开展技术服务、农情调查和社区交流2 100多次,举办200人以上的培训班100多次,发布政策信息和公告超过500条,办理农业保险24次,项目报批及行政许可近10次。

3.3强化考核长效运行泰州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牧旺”平台长效稳定运行。①加强组织领导。泰州市委、市政府将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列入“为农服务工作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工作。泰州市政府专门召开涉农部门和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协调会,部署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泰州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被列为泰州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由市财政给予专项补贴。②建立工作机制。泰州市农委专门成立泰州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推广应用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处室负责,推动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建立相应工作班子。制定了《泰州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考核细则》,每月通报各地平台运行状况,将相关工作纳入农业部门年度绩效考核。

4 存在的问题

4.1信息服务资源比较分散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及科研机构开展为农信息服务时,相互之间统筹工作不到位,信息资源相对独立、条块分割,无法形成高效、统一的信息服务渠道,导致信息服务覆盖不全,信息传播渠道不广,不仅增加了信息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信息服务效率,尤其与市场对接不紧,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不足。

4.2信息服务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科技、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农业气象、务工就业等信息最为关心,但为农信息服务基本属于公益性活动,缺乏考核与激励竞争机制,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存在走过场、重形式的现象,无法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难以适应农民多样化需求。

4.3部分信息服务平台运行不畅由于重建轻管,部分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平台)运行状况不理想,数据更新速度慢、资源无法共享和加工利用,信息服务难以送到基层一线,适用性和时效性较差,跟不上高效、顺畅的管理服务需求,极大制约了指导农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4信息服务基层力量不足农民受年龄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大多不能熟练使用电脑和手机,加之村里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智能终端等的年轻人很少,导致信息获取来源渠道窄,难以满足信息服务的要求。江苏省内不少县(市、区)缺乏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机构,从事信息服务管理的人员缺乏,对信息服务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过于重视系统平台等硬件建设,忽视信息服务功能开发。

5 对策

5.1加强组织领导,采用协同协作方式建立服务制度加快推进为农信息服务,是解决农业生产各环节、农民生活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8]。应将为农信息服务作为“三农”工作重要内容,强化组织领导,密切沟通协作,推进资源共享,深化服务内涵。应完善建立为农信息服务制度,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考核等细节进行规范,强化督促指导,严格目标考核,确保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2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构建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信息村入户全省覆盖,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开展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积极应用12316热线电话与短信平台,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推动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全面落地。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加快打造省级益农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各项服务在一个平台协同运行,探索符合长远发展方向、具有江苏特色的为农信息服务方式,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

5.3推动机制创新,运用市场力量提升服务活力以贴近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引导广大市场组织,从生产到生活、从技术到市场、从金融到保险等各领域,开发和推广基于电脑端、手机端的为农信息服务产品,既增强服务活力,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又为相关企业拓展市场、树立品牌、赢得口碑增添发展机遇。

5.4注重数据利用,针对发展形势强化服务指导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服务也是数据服务。一方面,严把数据来源关口,明确采集方式,确保数出有据,杜绝失真、过时的数据;另一方面,为农信息服务过程中积累、沉淀的大量数据,涉及广大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应及时组织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对这些分散的数据开展研究和分析,把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变化趋势,提高宏观指导的科学性,并细致区分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让信息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5.5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夯实服务基础重点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转业军人等,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兼顾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不仅能够利用手机和计算机,实时采集生产经营管理、居家生活、农村文化、政策建议等与自身密切关联的信息,而且能提高在网络提供生产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进行在线支付、实现智能生产远程管理等信息化应用能力。

[1] 李晓钟, 张洁.我国农业信息化就绪度水平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0):55-62.

[2] 丁恩俊, 谢佳, 申丽娟,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态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8):116-125.

[3] 许丹丹.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挥发展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92-94.

[4] 陈熙隆.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新常态与优化进路[J].农村经济,2017 (11):79-84.

[5] 梁青青.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调查: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11):139-142.

[6] 张楠楠, 柴若冰, 林春雷.基于信息化视角的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9):199-204.

[7] 王晔.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2):18-19.

[8] 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57-261.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