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化情结的研究

2018-12-31陶叶娟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恋家荣格情结

陶叶娟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9)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学家的关注,其中情结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不同的追溯,西方对于情结的定义比我国本土要早,中国的研究更多的在文学作品上的研究,近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情结的研究不仅从理论分析中有了新的进展而且也有了实证研究的积累。西方的情结心理学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来追溯,而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则从文化心理学的方面来研究。西方人研究情结更多地注重的是关于情结的伤痛经历,是在潜意识里的一种错综复杂的心境,多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但是对于情结消极的影响的渊源在中国的背景下似乎并不是很适用,人们更多地是把情结看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在中国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体现一些人情味,所以更多的是偏向于一种积极情绪,情结被理解为一种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是人们对于一种情感的结点的一种追求,趋从和崇拜。在中国从来不缺少人研究情感,对情感的研究多在文学作品和诗词歌赋当中,有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但是情结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情感,是一种和经历的事情相联系的情感,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中国文化下人们共有的情感联系并加以分析,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当做文化来研究也可以当做心理来研究。

1 情结的渊源和内涵

在西方精神分析中,荣格曾说:“情结这东西,……是一种经常藏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聚合物”(荣格,1991,p.49)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情结是藏匿于潜意识中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荣格是通过联想实验得出“情结”的概念,将其指代由个人某些隐私事件所引起的思想和情感的群集(刘立国,2008,p.11)。情结往往起源于一种创伤或类似情感打击的事情, 这使得心理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分裂。作为心理的裂片,情结多有潜意识的内涵,因此具有自主性。荣格认为, 核心要素主要由两种成分所组成:“第一是由经验所决定, 并同环境有因果关系的因素;第二是个人性格所固有, 并由个人意向所决定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 情结更多地反映了精神生活的焦点或节点(刘立国,2008,p.12)。

2 中西方对于“情结”的研究分析与比较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情结”一词是源自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很多与情结有关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在西方追求个人价值取向的背景下进行的。在中国,情结的研究还是多半集中在“恋家”“恋乡”“恋权”等将内心感受放在一个现实背景下的研究。

2.1 关于西方心理学中情结的来源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情结,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比喻有恋母情结倾向的人。此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恋父情结,但是由于后来发现,不是所有的人有恋母或恋父情结。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情结,而情结也同时拥有我们(申荷永,2004),情结会给我们积极的作用也会有消极的能量。更多的研究表明情结是给予了负面的能量,认为情结是在遭遇重大的情感创伤后,隐藏在潜意识里面的一种情感伤害。荣格认为人的心灵有三个层面,包括表层的意识,最深层的是集体无意识,而在两层之间的是个人无意识。荣格认为个体无意识里主要指情结,集体无意识里主要指原型。情结是人格的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内在活动并不被我们意识所察觉,因此常常会情绪失去控制。因为情结是心灵的一部分,因此有些人认为它是心灵分裂的产物。荣格指出情结是人类终究无法成为完人的道德冲突的触发,所以每个情结都有自己的原型。因此情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产生创痛的意向或心灵的痕迹,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原型意向或心灵痕迹;二是个人人格中与身俱来且受制于其气质的因素,这个部分是原型的(范红霞,2008)。

2.2 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对于情结的研究

情结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情结一般具有两种较为普遍的意义:一是多种观点错综复杂结合在一起,所谓百感交集的心境即属之;二是指被压抑的情绪性观念;此等观念存在于潜意识境界,一旦表现为行为多带有反感的性质(张春兴,1989,p.135)。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情结的研究比较少,而对于情结的研究大多数是恋家,恋乡,恋权情结等的研究。在中国本土的情结研究中,中国对于情结的研究在了解西方对此的理论背景下,结合更多的中国人自己的特质来研究。“情结”中文中的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最早引起人们共鸣的就是思乡之情,在诗中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艾青的现代诗文中有一著名文章《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家乡的思乡情结也会衍生出家乡同胞的老乡情结,这一概念强调个体间的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乡音乡情成为一种纽带,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老乡之间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张海忠,姜永志,张鹏英,2013)。中国人对于团圆的意识也是十分重视的,中秋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都预示着要团团圆圆。在中国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喜欢以团圆做结局。对团圆情结的研究可以以戏剧和影视作品为参照进行研究(刘根生,2006)。现在研究中有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比如求同心理的情结,求同是中国人传统且特有的思维方式。求同思乡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着标准答案“情结”,在中国教育中不可规避的就是标准答案情结,将标准答案作为指标去衡量每个人的水平,因此不管任何学科为了考核都会设置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创造力和个人独立观点就被磨灭了(翟双,2006)。宋卓琦学者对于权威情结是关于团体治疗方面的研究,从儿童身上找寻权威的影子加以观察,并参照了美国心理学家用不同级别的电压来测试关于服从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赵卓琦,2013,p.p21-25)。

2.2.1 浅谈恋权情结、大同情结的研究

朱永新的“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人的恋权情结,权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显示身份给予重视的一个问题,朱永新从古至今说了各个时期对于权力的一种理解的一种演变,以及综合国内外各种界说对权力的内容作了梳理。综述了关于恋权情结的表征,恋权情结的本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和趋从。朱永新在归纳恋权情节中两种普遍的性质。第一,恋权情结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又爱又怕,反向作用的特点;第二,恋权情结也具有精神分析学家经常使用的潜意识境界的意味(朱永新,1992)。在对于恋权情结的表征中作者对畏权、慕权、清官梦、升迁梦、滥用权方面进行的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对于权力中比较有特质的几种,朱永新在分析这几种心理特质的时候不仅对中国本土的关于这几种表征的一些背景支持,而且也提供了国外西方的一些背景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说明了恋权情结并不是中国的地道特色产物,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只不过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已,比如孝道,面子,人情,关系,集体主义等问题,恋权情结与这些方面分别有联系。

在一些比较新的研究中,对中国人大同情结也有所研究,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思想传统中最后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级。其中有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下对社会的一种向往,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作者认为中国人仍然有着大同情结,大同情结其实是一种乌托邦情结,有三种表现形式: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

2.2.2 关于恋家情结的研究分析

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恋乡情结自然会关联到在家乡的更具体的恋家情结,中国人对于家庭的依恋感是与身俱来的。造成中国人恋家情结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然经济形式产生的,因为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的国家命脉和人民生活的根本,这种经济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孙月姣,2014)。中国人民自古至今的历史生产方面和迁移情况,最多的就是以家庭和群居型,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重视家庭。而且从人类的繁衍来看,人类很重视血缘的关系,而家庭成员是血缘关联最近的人群,人类因此更加亲密,有一种五指连心的亲情联系会使得家庭成员间更重视彼此间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的孝道的推崇会促使恋家情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中孝道的推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代严格的大家长制度,家规、家法、家谱等更加紧密联系了每个家庭。再者,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生活保障,家为个体提供和分配物质资源,以满足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要。家不仅提供了物质供给,而且还提供精神支持,家给人提供温暖和关爱。恋家情结的研究从“家”这个概念入手,以情结为连接,还阐述了恋家情结的渊源和发展。中国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在于文化与心理之间的整合的机制,主要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与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汪凤炎,郑红,2013,p.p8)。

3 情结研究的展望

在中国国内的心理学研究中,对于情结的研究比较少,但是中国不是一个缺少情结的国家,在文学方面有很多情结的记载,开拓情结的研究领域,比如加强对抑制情绪的研究和从自动情绪调节的角度研究情结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当中联想到心理学中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的一些并进行归纳和综述。对于这方面更加缺少的是一些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是否有可操作性,信效度是否高,对于实验的设计来说,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信效度,可重复性等就变得尤其重要。

[1] 艾传国,左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476-478.

[2] (美)C.S.霍尔.(1987).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11

[3] 白学军,岳鹏飞.情绪标注对负性情绪的抑制:来自自主神经活动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3,7

[4]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荣.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J].心理治疗与咨询,2008,4

[5] 李 婷.中国人恋钱情结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6] 刘根生.团圆情结-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研究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6,8

[7] 刘立国. 荣格的情结理论探析[J]. 心理学探新,2008,4

[8] 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马伟娜,朱蓓蓓. 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个体负性情绪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4

[10] 潘静雅.中国人大同情结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1] 任 娜,左 斌.测量内隐态度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心理科学,2012,2

[12] 孙月姣. 硕士生恋家情结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3] 徐建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14] 吴明贤.试论杜甫的儒家情怀[J]. 杜甫研究学刊,2010,3

[15]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5):104-113

[16] 杨心恒.中国人的乡思情结与农村社会结构[J].百科知识,1996,3

[17] 岳鹏飞,杜婉婉,白学军,许远理. 情绪标注对情绪的抑制发生在何时:一项ERPs研究[J]. 心理学报,2015,9

[18] 赵静蓉.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J]. 文艺理论研究,2015,2

[19] 赵梅如.孺慕父亲情结量表之建构及其信效度的研究[J].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学刊,2003,50

[20] 赵卓琦.权威情结[J].中华团体心理治疗2013,19

[21] 翟 双.中国人的求同心理[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

[22] 张海钟,姜永志,张鹏英.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老乡心理情结与效应研究[J].西北名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3] 张 茜.表情抑制和想法抑制的情绪调节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4] 赵书霞,刘立国.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7-19

[25] 朱永新.论中国人的恋权情结[J].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1

[26]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三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7] Earhart,C.C.,Weber,M.J.Attachment-to-Home: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Model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Intentions.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ey,1996,24(4),422-437

[28] Jung CG.On psychic energy: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 8).2nd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11

[29] Jung CG.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ypes: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 6).2nd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30] Scopelliti,M.,&Tiberio,L.Homesick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the role of multiple place attachmen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0,42(3),335-350.

猜你喜欢

恋家荣格情结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毛绒情结
恰好夏风微甜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软禁
软禁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