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12-31王瑾娴
王瑾娴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每个阶段的建筑与城市发展概况和各类型的建筑特征以及建造技术。学习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能够运用建筑史学的观念来看待中外传统建筑的成就或者剖析其利弊,提升学生的建筑素养。同时,中国建筑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一种固态的、过去的、被动的、过时的东西,其中的很多智慧与现代建筑是相通的,让学生在面对现代建筑设计时能够有一个参照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进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因循守旧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与建筑业相关的发展资讯、设计创造等各种信息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与此相关,建筑史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更新。而近几年来,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普遍缺乏更新与突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最终并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笔者在总结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并结合当下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美学、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在建筑历史方面。历史的发展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它涉及到中国的各个地区,深入到各种不同的习俗文化。另一方面建筑的营造是建立在不同的环境气候、地理特征的基础之上的,甚至还受到统治者的主导。因此在讲授这门课时,应当给学生适当增添一些课外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跟学生讲一些相关的趣味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也可以提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补充的这些内容所占的比例需要与课程重难点部分相协调,过多会占用本来就紧张的课时,过少则起不到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除了有广泛的知识面之外,还应当合理安排精深的知识点。在讲解每一个类型的传统建筑时,都应当将该类型建筑的形成、特征、发展变化、受到的影响因素等作为重点分析,然后适当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并且需要结合大量清晰的图片、影像资料、模型等,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不仅如此,还要将不同类型建筑进行比较,这部分可以作为课堂上的一个发散型的知识点,也可以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下完成;如果课时安排宽松,可以考虑进行小组讨论,添加汇报、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的理解。
二、改革授课方式
将PPT课件与板书结合来授课是当下教师采取的常规授课形式,但需要结合其他课堂形式才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对于一些值得讨论和发散型的知识点,可以考虑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比如在绪论部分,需要学生思考为何木结构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这个问题的答案较多,观点因人而异,这就是一个值得大家一起参与讨论的知识点。就这个论点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在这门课程伊始就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就某个论点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全专业学生共同参与,这样可以促进各年级之间的交流,会使学生对这个论点有新的认识。
目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展了MOOC这样的新型授课形式。MOOC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而是教师将这些课程材料发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1]。中国建筑史这门课如果采用这种新型的授课形式,可以将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时间调整到课下,而该门课应有的面授课时可以用来进行师生互动,进行答疑、调研、讨论、测试等。
合理地安排课外学习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调研、测绘附近的古建筑,现场指导、授课,这样比学习课本更加直观。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古建筑模型,就拿斗拱来说,这是本课程的重难点,光靠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组,共同协作来完成斗拱模型制作。课堂趣味性的提高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加强多学科交叉互动
中国建筑史不是一门内容独立的课程,在授课过程当中,要考虑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动”,来促进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在历史发展中会受到很多外来文化、技术的影响,所以将中外建筑发展史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讲解,对于学习本门课会有促进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使学生对建筑的理解更上升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这门课的学习还可以跟该年级的设计课程相结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建筑发展和营造技术的同时,考虑选择与此相关的设计课程题目,比如古建筑改造、历史街区改造、传统风格主题的建筑设计等。另外在建筑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安排中,还会有一些与中国建筑史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传统民居、中外城建史等,这些课程内容之间会有重叠,为避免课时浪费,相应的各门课授课教师应当多沟通协调,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四、实行开放式考核
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考察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需要从该门课程的特点出发,选择开放式考核。所谓开放式考核,并不能仅从字面上将它理解成一种较为随意的考核方式。而是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改为学生平时表现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考察方式。学生平时表现可以分成课堂表现和课下表现,课堂表现包括之前提到的多样课堂形式,例如课堂讨论、汇报、师生互动等,课下表现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后调研、习题、绘图、小论文、模型制作等,所以授课方式的多样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期末成绩部分一般是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应合理安排题型和考点,一般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绘图题和论述题等,考点应分布于课程内容的各章节,这样才能全面真实地测试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五、结语
梁思成在他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写道:“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3]所谓“自己的建筑”就是扎根于本土的建筑,它的建造技艺、建筑形式和与环境的关系应当考虑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同时应当具有时代感。所以在这种创造中,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建筑相关知识更新迅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专业资讯,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唯有这样,才能够培育出21世纪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