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年鉴的发展与创新

2018-12-30

军事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全军年鉴军事

中国现代形式的年鉴是伴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学的输入而从外国传入的*肖东发等:《年鉴学》,46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先后经历了外国人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创办类似年鉴的年刊、外国人用外文出版有关中国的年鉴、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国外年鉴而摘编的世界年鉴,以及中国出版机构和个人编辑各类年鉴等几个不同阶段。中国早期年鉴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点。据考证,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年鉴是1909年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图书馆出版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年鉴在中国传入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被逐渐改造的过程,特别是与中国方志文化融合而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军事年鉴的编纂,肇始于组织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未曾编纂过军事年鉴,而此后由于我军建立了军事志编纂体系,并借助这个体系组织开展军事年鉴编纂,军事年鉴在较短时期内取得长足进步,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军事年鉴发展的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启了全国范围的地方志编修,由于地方政府在编纂军事部分困难重重,1996年国务院商请中央军委,建议军事志编纂工作交由军队负责。1997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军军事志工作指导小组,各军区成立了军事志工作指导小组,各省军区(包括卫戍区、同级警备区)成立了军事志工作领导小组,全军逐步形成了军事志三级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一支专职与聘任相结合的修志队伍。30多年的发展,军事志工作由单一编纂军事志书发展为包括军事志书、军事年鉴、军事大事记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为如实记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历程、提高存史能力做出重要贡献。由于军事年鉴每年连续出版,呈现出很强的时效性和及时存史功能,适应了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需求。

军事年鉴在国家年鉴文化的影响下,首先经历了一个自发编纂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全国年鉴工作由低谷期进入较快的发展期。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中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5页,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980年,《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自然杂志年鉴》《中国出版年鉴》等5种年鉴创刊,年鉴编纂开始加快发展,至80年代末国内出版的年鉴达500多种,至1999年猛增至1300多种。军事年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军最早编纂军事年鉴的单位是北京卫戍区,于1990年开始编纂,当年编纂的军事年鉴作为《北京年鉴》的军事部分出版,从2006年起以《北京卫戍区年鉴》命名单独成卷出版。1998 年召开的全军军事志第一次工作会议,第一次对军事年鉴编纂提出要求,指出“为做好新一轮军事志续修的准备,有条件的单位,应把编写军事年鉴、军事大事记等纳入准备工作之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认真做好”。南京军区据此决定从1999年起逐年编纂《南京军区年鉴》,这是在全军大军区单位中的第一家,自此连续编纂、一年一版,直至军区撤销。

自2006年起,全军军事年鉴编纂进入有章可循的快速发展期,编纂范围明显扩大。这一年《地方志工作条例》正式颁布,明确年鉴作为地方志的一种形式。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经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年鉴编纂任务被正式纳入军事志工作。同年召开的全军军事志第二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现在起,要把编辑军事年鉴列入工作规划。军区、省军区都要编辑军事年鉴;军分区和人武部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由省军区确定。” 2010年印发的《全军军事志工作“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各军区、省军区在做好本级编纂工作的同时,适当扩大军事年鉴编纂范围,组织指导所属集团军编纂军事年鉴。2012年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全军军事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要求全军师以上单位编纂军事年鉴,军事年鉴的编纂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全军军事年鉴的编纂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军编纂出版军事年鉴达320余种1000余部。

为规范全军军事年鉴编纂,保证军事年鉴质量,军事年鉴的学术规范和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加强。2008年,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印发了《军事年鉴编纂细则(试行)》,为统一规范编纂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各军区、省军区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细则,并成立了专家组对编纂工作持续跟踪督导,严把质量关口。在军事年鉴编纂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资料管理、逐级审查、专家评审、交叉互审、质量评比等制度机制,有效提高了军事年鉴的编纂质量。与此同时,军事年鉴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军事年鉴的质量提升。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围绕军事年鉴编纂,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成立专家组、举办培训班、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等方式,指导各级开展年鉴编纂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军事年鉴编纂举要》《军事年鉴编纂手册》《军事年鉴论文集》等,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年鉴编纂理论。

二、军事年鉴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军有组织地编纂军事年鉴在世界和中国军事历史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并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丰硕成果,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军事年鉴一开始就继承了中国地方志文化的秉性和功能,这是其快速发展的根源。按《地方志工作条例》有关年鉴的定性叙述,军事年鉴应为系统记述本区域或本单位军事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是按年度连续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地方志容纳丰富,取材浩繁,可谓记载一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等系统全面翔实的大型出版物。中国地方年鉴继承了中国地方志的这一突出特点。而且在资料组织的编排上,两者都层次深厚,结构复杂,横排树写,纵横提供。军事年鉴继承了地方年鉴的这一显著特征,可谓或一域、或一军种、或一兵种的年度军事百科全书或军事全史,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存史价值、育人价值和决策咨询价值。这也是很多单位自发编纂军事年鉴的重要原因。

(二)军队的高效组织协调能力为军事年鉴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编纂军事年鉴虽然不是军队的中心工作但由于其表现出对中心工作的服务作用越发显现,进而被军队各级领导重视。为尽量减少军事年鉴编纂任务对军事人力资源的占用,全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主要依托军事志工作体系编纂军事年鉴的路子,编纂人员主要由兼职的现役人员与返聘的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如此既关照到了老同志的热情和专长,发挥了军队的组织协调能力优势,又保证了对军事年鉴编纂的集中统一领导,适应了军事年鉴内容广、涉及单位多、需要加强组织协调的实际。为此,在全军军事志第二、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对军事年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提出具体要求,实施有力指导。各级编纂单位基本形成了一套“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首长负责、司令部组织实施、各部门通力合作、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了年鉴编纂任务高质高效地完成,展现了我军强大的军事文化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坚持依法编鉴是年鉴工作始终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军事年鉴是直接借鉴地方年鉴、脱胎于国外年鉴文化发展起来的,但军事年鉴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军职军责的形式出现,完全继承了地方志编纂的官职官责的传统。这是依法编鉴的文化传统。中央军委办公厅先后两次印发全军军事志工作会议纪要,全面部署年鉴编纂工作。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军事年鉴编纂细则(试行)》,共13章51条,对全军的年鉴编纂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同时,全军军事志工作“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连续对年鉴工作进行筹划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军事年鉴编纂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三、军事年鉴创新的几点思考

现代年鉴编纂引入中国后与中国编纂地方志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实现了有效融合。《中国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书和年鉴作为地方志两种并列的重要成果,予以立法确认。年鉴弥补了地方志数十年一修的不足,具有连续、完整和及时保存史料的功能。这一功能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同步存史”,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的信息骤增对史学建设的新要求。《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将军事年鉴工作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军事年鉴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应更新观念,把编纂军事年鉴作为我军同步存史的基本途径确立起来。军事实践始终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唯有及时记述才能保证军事历史的客观准确。新形势下,我军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革命,力量重组、结构重塑,日新月异,其力度、广度、深度空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中有很多史料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很多重大改革举措需要跟紧记述,否则极易造成史料流失或损毁,一些重要史实记述不详尽、不系统,将会导致追述历史的被动局面,极大地影响军事历史的研究质量。编纂军事年鉴能够横向跨部门、纵向成建制地对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形成完整的年度性资料详情。应把军事年鉴编纂作为构建全军大历史格局的基础工程,作为整理和保存军事历史资料的基本手段,作为构建全军同步存史机制的主要抓手,进行重点谋划。应紧密结合军队新体制、新情况,拟定一部关于全军军事年鉴编纂的新的规范性文件,为新形式下全军军事年鉴编纂工作提供集中统一、规范性和操作性强的指导,确立军事年鉴是我军同步存史的基本载体,进一步明确全军军事年鉴的编纂范围、编纂主体及其职责,把全军同步存史的总要求落到实处。应大力弘扬军事年鉴文化,围绕提高军事年鉴编纂能力,加强军事年鉴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

(二)应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一主线。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它最深刻地反映在我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改革是我军的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军事年鉴必须准确全面、生动详实地记述这场巨变,以一年一版、连续出版的形式反映这场巨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坚持国防和军队改革为主线,浓墨重彩记述本地区、本单位在这改革中的新举措、新气象、新成就、新风貌。入鉴内容应侧重于六个方面:关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格局的重大举措;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关于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重大变革;关于国防科技创新,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关于新形势下军事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关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历程和显著效益。

(三)应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军事年鉴编纂的时效性。信息时代是信息骤增的时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与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叠加进一步扩充了军事年鉴的记述内容。信息时代又是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我军在实现强军目标的进程中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为此,军事年鉴的编纂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适应我军现代化进程中的史料整理、记述、编辑和管理的时代要求。应加强资料收集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搜集手段加强资料的收集。应加强信息数据转化和数据库建设,及时将资料进行数据化以便于年鉴快速编纂,保证结岁成鉴。应加强年鉴成果的数据化和网络化,注重军事年鉴的网络版和影像版的开发,保证军事年鉴的传播时效。总之,军事年鉴时效性的目标就是加强年鉴当年信息的有效力,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年鉴成鉴、传播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进程,这是信息时代军事年鉴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年鉴时效的必由之路。

(四)应注重军民融全,依托地方志工作体系加强军事年鉴编纂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军事年鉴工作作为军事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源头来自地方志,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提供相关军事内容,天然具有军民融合性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地方各级综合年鉴在组织编纂布、出版发行、质量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成熟经验。军事年鉴编纂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军民融合战略在年鉴编纂方面的潜能,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形式灵活的交流合作,借助地方年鉴编纂体系加强军事年鉴编纂的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为军事年鉴编纂在全军推开提供能力和质量保障。

(五)应加强开发利用和丰富形式,发挥军事年鉴的多重价值。目前出版的军事年鉴由于都是密级较高的内部版,不仅其发挥决策参考作用受限,其服务官兵和对外宣传方面也受到严重制约。军事年鉴需着力加强开发利用。军事年鉴作为一方之年史,应开发适合广大官兵阅读使用的公开版,充分发挥军事年鉴因为记述内容系统、便于总结规律而利于辅助首长机关决策参考和部队之间交流互鉴的作用,发挥军事年鉴因为注重人物传记而利于强军励志的作用,发挥军事年鉴因为记述内容客观、善于总结经验得失而利于启示警示的作用。军事年鉴作为一域军情之年编,应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向社会发行的公开版,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域军事情况、把握军事需求、开展国防动员提供军事参考,并直接发挥因为具有本域特色和现实性而利于向民众普及国防教育的作用。军事年鉴作为一业百态之刊,应充分吸收自1985年以来每年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军事年鉴》的经验,开发向国际社会公开发行的《中国军事年鉴》。以满足世界各国急于了解中国军事基本情况和增强中国军事透明度的要求,适应增强中国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之需。

猜你喜欢

全军年鉴军事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第四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公告
第四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公告
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办出新模式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全军出击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