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
2018-12-29顾绍玲
顾绍玲
摘 要:初中化学课程的知识点零碎,学生记忆相对困难,容易遗忘,而面对繁重的课程内容,如何在较短的中考化学总复习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是每一位九年级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现代化教学基础的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善复习阶段的困境,以期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同时改变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
关键词:中考化学;复习效率;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及其评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中考化学总复习阶段,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然而,从中考化学复习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难以摆脱原有的中考化学复习定式,“知识点的再现与练习”仍是较热的复习模式,这不仅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不和谐,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的时间较短,如何在保证化学与其他学科均衡分配复习时间的前提下,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有效提高化学复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习方向等角度,对提高中考化学复习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与说明。
一、研习考纲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教师要对《考试说明》《考题》等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到位[2]。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复习的关键。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练习要体现知识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尽量做到减少重复,并且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教师要有缜密的思维意识、清晰的讲题思路,在教学任务中,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使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同时要做好课后检测工作,列举的练习题应与中考命题对路,不蓄意拔高或降低难度,重点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优化复习方式
有效的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中最有价值的和最有效的参与,即是学生思维的参与。从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实际看,在中考化学复习阶段开始之前,学生就经历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和练习,例如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等。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复习以往的知识时仍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保持活跃的思维,我们就从以下角度展开叙述。
(一)注重问题设计,在解惑中激活学生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由问题引发。基于问题的复习,有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首先,问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兼顾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其次,中考化学复习中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不仅是因为开放性问题具有更强的发散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因为开放性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思维起点,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化学变化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几乎贯穿了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为了深化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可设计以下问题:(1)你认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在本质上有何差异?(2)从质量上看,化学变化都有哪些共同点等。虽然提出问题的视角是开放的,但它可以引导学生将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定性延伸到定量,从宏观引向微观。
(二)重情境创设,在实际应用中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情景具有生动性,化学本就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将化学知识的复习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既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激活已有知识,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其次,情景的可变性可以避免机械性重复,提高学生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情景具有针对性,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能更好地突显知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真切的感受。
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扩大信息来源,多方位关注生活、生产等方面,丰富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特点,开动脑筋整合情境,既要灵活运用原有情境,让同一知识融入不同情境,又要充分挖掘现有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用同一情境来呈现不同的知识。例如,Fe+CuSO4=Cu+FeSO4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反应,针对该反应的复习可以从金属冶炼、农药波尔多液配制和贮存多角度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中深化知识、增强记忆。
三、定期检测反馈,展开针对训练
复习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完善的教学体制必不可少,对于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和测试等的及时批改和反馈也很重要,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抓住考点重点组织教学,以加强教师的选题,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要保证在解题过程中,共性问题重点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中考化学复习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決定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灵活掌握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复习的有效策略,不仅关乎学生参加中考化学水平能否正常发挥,还关系到初中化学新课程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因此。重视新课标下中考化学有效复习策略的研究,对于提升新课程实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华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与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7-9.
[2]王磊,毕华林.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