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2018-12-29许忠梅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许忠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部分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理解存在着偏差,在教学之中只是简单地套用个性化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完全没有掌握精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以下探讨,期望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将语文阅读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自我探究与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其在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习之中增强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以此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此外,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为其传授个性化阅读技巧。以此活跃学生思维,让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获得独特体验。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持久的动力,唯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有动力积极阅读,并逐渐将这种无意识学习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与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并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反之,如若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喜欢,那么即使这篇文章再优美,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时即使教师再阐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也只把它当作任务完成。这种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教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对于字词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阅读更是无法进行下去,更别提展开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置入教学情境之中,以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对此展开个性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职业人群的父亲背影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再配以与之相适宜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之中更好地体会到父对子、子对父浓浓的亲情。同时再让学生切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二、跳脱文本,培养求异思维

在阅读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文本之中,主动把握文本的细节以及细腻的感情,以此开展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有限且不同,在阅读不同文章时所产生的学习感受也是不尽相同。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看到的是斑羚飞渡震撼心灵的画面以及斑羚面对生死抉择时为赢得种群生存机会无私奉献的伟大之情,但很少有学生看到猎人对动物生活的威胁。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就这一问题增加讨论环节,并及时向学生传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有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课堂上需要不同的声音,这样才是完整的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学习。

三、鼓励质疑,培养探究能力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扮演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唯有此才能真正确保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课堂重新归还学生,并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让其养成独立思考与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其能够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并将此表达出来。而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能予以学生批评与否定,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其能在今后的学习之中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精神,让学生存在这种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以此碰撞出思维火花。

总而言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更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体验,让其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并在这种魅力的驱使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涛.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7):110-111.

[2]孟宪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摭议[J].中国农村教育,2018(16):86-87.

[3]郭田力.初中語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J].学周刊,2016(25):170-17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