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中节奏感的表现形式探索
2018-12-29邹建芬
邹建芬
[摘要]韵律节奏是美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个人学习实践出发,讲述节奏在绘画中如何形成;点、线、面,色彩,明暗在绘画中的韵律变化。列举东西方绘画,感受节奏韵律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总结画家对节奏的设计是怎样进行处理的,是如何将其纳入一种有趣的秩序中。
[关键词]节奏;构成;重复;韵律
节奏是美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绘画中以点、线、面、色彩、明暗等在绘画中加以表现,产生一种独有的绘画艺术语言,即“节奏感”。它不但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使欣赏者在联想中升华,去体验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绘画与音乐、诗歌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抽象派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在《论艺术里的精神》中提到:“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灵魂是紧绷许多根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只要敲下一个个的琴键,就会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悸动。”他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画家在绘画时对“心灵”的把握。表现出来,便是绘画作品中韵律节奏的体现。无怪乎人们在评论绘画作品时,经常喜欢用“节奏感”“韵律美”这样的词句,诸如“观赏这幅画竟然象欣赏一首乐曲”“这张画节奏感很强”“这幅画很有韵致”等语句。在绘画中,物象的长短、色彩的冷暖、强弱等变化有规律地交错组合,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会产生一种节奏和律动,进而使人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间接体验,作品中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山峦的起伏,梯田的层叠,房屋的交错,无不错落有致地表现出来,使作品赋于丰富的情感。而绘画中色彩的表现和运用,以及画面黑白灰的处理,使画面形成丰富的美感,达到吸引欣赏者的目的。
一、点、线、面的节奏感
好的绘画作品为什么给人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经过我仔细地研究,发现画面上粗犷的线条或刚或柔,或曲或直,虚实把握用得灵活,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节奏感。我们在看德加的油画《擦身的妇女》时,往往会觉得德加的线条用得很活,线条的松紧和虚实把握得已经接近完美,而且很多没有画出来的线,我们也会感觉他是存在的,这种线条松紧、虚实的排列,构成了画面中的韵律节奏,使人们觉得画面有起伏。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对于画家充分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把平静的长线与欢动的短线等几何图形协调起来,产生了节奏感。英国文艺理论家沃尔特?佩特在所著《论文艺复兴》的“论乔尔乔奈画派”一章中,认为威尼斯画派的风景能将具体的山川曲线、形、色抽象地表现,就是一个充满节奏的范例。康定斯基用大小不同的圆形来翻译乐谱,是用图形的排列来体现画面的节奏,蒙德里安以矩形彩线来表现百老汇的爵士乐,是用图形色彩的搭配来体现韵律。也就是说:在画面的形态中,应当有曲、有直、有点、有面,才更完美。
二、色彩的节奏感
在西方绘画中,强烈的色彩叠加,红、橙、黄产生暖色的感觉,给人温暖热烈的感觉;而赤、青、兰是冷色调,给人寒冷宁静的感觉,这些色彩按照画家个人的思维情感进行有意识的重新组合,形成色彩特有的“节奏”。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天空用红色和橙色搭配组合,颜色纯净,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红色和橙色搭配冷色以规则的笔触排列画出水的动感。整个画面是暖的,但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这样的色彩搭配排列,如同演奏一首色彩交响乐。后印象派绘画大师梵?高热爱色彩,善于分析色彩,他打破以形体描绘为主的传统形式,以色彩对比、互补进行主观的排列组合,表现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主观情感。他为了倾泻内心无穷的愤闷和火一样的激情,表达“生活是一种燃烧”的信念,特别钟情于用热烈、明亮、火焰般的黄色,搭配以少量的蓝色,以浓烈厚重的笔触,达到奔放激烈的韵律节奏效果。他提倡把色彩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形成有意味的排列。他的作品《向日葵》是一张在深蓝色的底子上画着的向日葵,像是包围在一个光圈里,以强烈的色彩搭配以及有力的笔触排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中好像听到了不同凡响、声情激越的变奏曲。通过色彩图形的搭配、排列、组合,形成直接的视觉冲击,从而使人感觉到强烈的韵律节奏感,这是西方画家绘画时在韵律节奏处理上共同的特点。如果没有节奏,所有这些要素的组合便失去意义。
三、明暗的节奏
在普通光线下,人们生活与活动的环境,一般都处在中间色调。所以,在表达各种生活的绘画主题中较多采用中间色调。绘画的明暗形式处理,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情景需要。同时,也要运用明暗对比手段,显示出主体部分和陪衬部分的正确关系。在一幅画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明暗对比因素的表达形式,去处理复杂的题材,表现重大的主题。绘画中所有的线条、色彩、笔触的对比都可以用节奏的变化规律来处理。节奏的意义在于选择重要的东西,而排除次要的细节。在素描中,巧妙地利用四周环境,大胆地有取有舍,使整体画面富有流动性与韵律感,既省“力”又出“效果”。这种主体实、次体虚、前实后虚、亮部实、暗部虚等虚实对比所展现出来的节奏能为整个绘画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审美氛围。
绘画中的节奏是体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情感要素,或激荡振奋或沉着恬静。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要从画面的整体出发,以明暗衬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色彩对比表现画面的节奏感。无论多么好的绘画作品,如果技法没有创新,不厌其烦的重复出现一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的堆积,没有冷暖变化,没有明暗变化,没有虚实表现的风景或物体,则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节奏美感。好的绘画作品不仅悦目好看,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抒发画家的情感,反应画家的思想。所以,绘画作品中的节奏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画面情调和情趣中起着指挥的作用。通过色调、明暗、冷暖等要素的表现形式,去抒发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去讴歌生活,表现探究生活中蕴含美的要素。
节奏是美术的生命,有的画面节奏短促强烈使观者感到跳跃冲击;有的画面节奏悠扬平和,使观者感到深远悠长。如《朝元仙仗图》以悠长的线条,疏密相间地构成优美的节奏和韵律,表现了道教神话中壮观而又飘逸的场面,其节奏给人以悠扬、飘荡、缓缓而行的流动感。画家黄永玉的作品《捕鲨》中,用旋转奔腾的线条,描绘一只小船与海浪、鲨鱼搏斗的壮观场景。涡旋急流飞溅的泡沫、鱼枪飞出的绳索等表现,同样有强烈的韵律节奏感。只有节奏的变化才能凸显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只有节奏的变化才能使不同的画家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绘画的意境。
节奏是绘画作品中的灵魂,是靜态物象在欣赏者心理上激扬起情绪连动的产物,体现为化静为动、变理为情的审美经验。国画中的人物画线条有“十八描”、花鸟画“点花撇叶”及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等画法。这些都是节奏韵律的一种表现。中国画用笔时提按顿挫形成线条的丰富变化,用墨浓淡干湿等墨色变化,使作品气韵生动妙不可言,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抒发作者情感情思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如近代画家齐白石作品《荷》中,莲蓬、荷叶、荷梗、题字等各种不同大小的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把空白处分割成无数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整个画面中,无论是实物,还是空白处都妙趣横生,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这也是白石老人对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怜惜之情和老人的赤子之心、一种热烈的乡思。
王维的《鹿砦》诗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这种手法的处理,使欣赏者浮想联翩,节奏的律动藏于画中,只有细细地观察才能领会到画家深邃的意境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所以,在中国画中很多人都是以“空灵”,来形容 “空山”的灵气,在杳无人迹的山石、花鸟、树木中体现中国艺术推崇的 “空灵之美”,即“韵律节奏之美”,在国画作品中通过山石、焦、浓、重、淡、清笔墨的运用一气呵成。生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便跃然纸上。成为千古流芳的传世佳作。
一幅作品中节奏感的形成,是受画家个性品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审美取向所决定。因此,灵活的把握和处理画面的节奏是一幅绘画艺术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