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年画艺术的数字化设计与推广

2018-12-29皇甫娟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传播数字化

皇甫娟

摘要:新的技术促成新的媒介,当代民间传统艺术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必将迎来革新与挑战。在数字媒体的视域下以中原木板年画为例,探索利用虚拟现实与互联网媒介使传统技艺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艺术形态,是中原民间传统艺术发展走出困境,民族文化得到恒久传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原年画 数字化 跨媒介 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75-02

当今数字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法,传统文化遗存的数字化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重视。以木板年画为代表的中原民间传统艺术若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单纯依靠博物馆的静态保护,而是要立足其文化根基,突破历史技艺性,深入发掘传统艺术的文化及商业价值,在数字产业的开发中寻找当代契合点进行创新再设计。

一、传统艺术数字化保护现状

国外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录像、摄影、装置、綜合材料等数字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开始的比较早。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基于计算机虚拟仿真的图像技术和数字动画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艺术的复原再现、建筑漫游、数字影视展示等,美国、日本和英国都是传统艺术遗产数字化开发、保护的领先国家。

中原传统文化遗存丰厚,其民间木板年画艺术更是素有“民间艺术百科全书”之称。木板年画从背景题材到人物形象都承载着民间生产活动、服饰、信仰、礼仪等深刻的文化记忆,集古朴而又浓重的画面风格集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于一身, 表现了地方民众内敛、大度的民间审美趣味。虽然各界学者不断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但传统的年画产品形态已缺乏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和属性,传播途径偏于学术化,核心文化内容的全释、展示手段单一、传播率低,难以吸引大众对文化消费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文化认同感,这给中原年画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许多阻力。当今数字新媒体的信息交换和传播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面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语境,探讨如何利用现代虚拟现实等数字新媒体技术介入我们传统年画艺术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践,走出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困境,是当下需要积极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二、数字跨媒介的保护与传播范式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不断突破原有的文化传播界限,数字媒体优势主要体现在:1.数据调取的随时随地性;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3.内容的极大丰富性;4.信息获取的便捷性;5.内容构成的模块化组合性;6.人机交互性及智能化;7.受众的受传关系的反转;8.虚拟实现性等。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跨媒介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借力新媒体的思路、视野和平台,为传统媒体艺术注入新的血液,让传统媒体艺术由内而外焕发新生。

在前期,木板年画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元数据库的构建、数字化的保存等静态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后期,则可通过虚拟现实、幻影成像、触摸屏幕、全息影像、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和表现形式的联合互动,构建更加全面联动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和传播形式。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使得社会信息资源的流通、开放、利用更为高效。

三、年画博物馆中的虚拟交互体验

(一)数字场景的虚拟体验

在河南省官方或私人年画博物馆中,目前对年画艺术的展示多为文字与图片式的叙述性展示与传播。这种展示方式一方面受到博物馆物理空间的限制,只能部分展现;另一方面由于文字、图片和实体往往过于单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受众的体验兴趣,因而只能展示其“形”而无法展示真正蕴藏在实体中的文化内涵的“神”,无法使观众对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有较深入解读。

近年来,VR等计算机数字图形虚拟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清明上河图”动态版,利用逼真的多媒体技术与三位动态数字影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静态纸面观赏方式,整幅画卷长12 8米,宽6.5米,数字动画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重现了宋代城市的昼夜风景和百姓的生活,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年画博物馆中我们也可利用VR、AR技术营造出历史时代、年画创作、年画传播、年画应用的不同虚拟时空环境,让人们走入动态影像的拟真空间,通过数字虚拟的沉浸式环境体验来引发观者联想与历史通感,使参观者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使观看历史变为走入历史,使欣赏艺术变为参与艺术,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互叙事,产生更为深入的共情,从而转化为对应的体验、思想与观念。

(二)印制技艺的交互体验

中原木板年画作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就是技艺,这种技艺过程是可以具体观察和进行体验的。目前年画博物馆中对于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多是采用文字说明、制作模具展示、制作过程影像放映的方式来展现,属于一种平面的、封闭性结构,缺乏深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

在开封博物馆的年画展馆中,长期设置了实际操作体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郭泰运先生还经常为参观者演示、讲授。朱仙镇木版彩色套印年画有绘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其中在套色印刷这一个流程就非常复杂。套色印刷时,即色块越少的颜色最先印,色块最多的颜色最后印,以此类推,至少要印5至9次。由于年画最终效果是二维平面的,当我们在诠释流程层次时,可以利用3D技术,借鉴PS图层的概念,虚拟展现不同色彩的前后层次空间,有助于生动的认知和更好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虚拟交互终端来数字模拟印刷操作过程,用户可通过佩戴VR眼镜、数字头盔、感应手套等设备来操纵虚拟木板、虚拟刷子进行虚拟制版与印刷,并可通过连接查看印刷技法的教学影像,进行对比与修改,完成深入性的学习与体验。

四、APP移动终端设计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还可以延伸至手机与网络传媒的终端APP设计中,深化其体验的延续性。例如在市面上,比较成功的有一款“趣味剪纸APP”,它可以使大家在手机中结合剪纸的传统艺术风格,根据个人喜好来进行创作。内容素材既有剪纸教程、经典剪纸图样,又可以使个人照片甚至卡通图形产生剪纸风格化,并可以实现打印和分享到互联网等功能。我们也可以开发传统年画的数字移动终端产品区,让年画工艺和操作不拘泥于历史与传统,在观众认知感受传统记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个人新年画创作与尝试。通过数字交互的展示方式再结合相应APP推广,可以使我们的传统年画技艺实现较好的趣味性诠释与传播。

五、网站建设实现文化深度共享

互联网平台与网站是大众在互联网上了解年画的重要窗口,远程临场、即时参与的可能拓展了传统叙事时空限制。将中原朱仙镇年画官网与国内代表性年画博物馆网站进行比较发现版面设计陈旧,缺乏特色文化全释与阅读吸引力等问题。

首先,相较于国家年画艺术中心的官方网站和其他传统艺术网站,中原朱仙镇木板年画官网的审美水平不高,从版面设计到装饰风格都应将传统与现代美感相结合精心安排,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其次,中原年画网站多以静态交互为主,而观之武强年画的数字网站在兼顾了传统展示方式的同时,还采用了全息式数字虚拟展厅,利用全息式技术打破了“在场”的局限性,网络大众距之千里之外,也能步入博物馆主动选择任意场馆,模拟主观行走路线和观看角进行观赏。全息影像的实景展示增强了体验的真实性、全面性,更能激发大众的观赏兴趣。最后,缺少文化信息延展性。网络信息的具有流动性的开放式结构,我们可以使中原年画与其它地域的年画作品,甚至其他类别的文化艺术产生数据连接和延伸性与比较、链接,渗透观众其他领域的知识与认知。例如《东京梦华录》对开封年画的描述,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展示相吻合,《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大梁的代表展示了汴梁的繁茂,这又与当时繁盛的文化和人文艺术追求有关,几者相加可共同构建出宋朝宋元文化艺术发展体系与地域当代发展现状,这有助于多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互助式传播,实现文化的深度传播与资源共享。

六、结语

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从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利用数字虚拟技术与互联网媒介突破传统年画的博物馆的地点空间、参观时间、认知方式(观摩)的局限,使之转化为有形化、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新形态,才能更好的实现传统木版年画的跨媒介设计与传播,发挥中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洛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王树村.中国年画艺术综论[A].开封论艺[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3]孙略.VR、AR与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

猜你喜欢

传播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