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程开发与实践之“音体结合”思考
2018-12-29丁红梅
丁红梅
【摘 要】 课程开发与实践是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开发与实践可以音体结合为契机,将音乐之“韵”与“律”与体育之活动结合越来。韵律操是音体结合的重要形式,在音乐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程开发;音体结合
初中音乐教学中,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衡量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音乐课程的开发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更多的是作为客体的存在,而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基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去开发音乐课程,那可能会有更高的适切性。基于这个思考,笔者以“音(乐)体(育)结合”的思路,尝试借助于体育学科对学生动作节奏培养,来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音体结合为课程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学校或教师层面的音乐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是由学校的客观条件与教师的主观认识共同决定的,而学校的客观条件往往是教师所无法改变的,因此课程开发最可能挖掘潜力的,就是教师的主观认识。在开发音乐课程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可以打开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空间。
因为学校的安排,音乐组与体育组同处一个办公室,且办公室就在操场旁边,因此笔者有更多的机会与体育教师接触,能够看到更多的学生运动的情形,也因为这个天时,笔者有了参与体育课题相关研究的人和。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节奏的认识,可以为音乐学习中的节奏把握提供服务。于是笔者尝试开发以韵律操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取得了较大的收益。这里先谈谈韵律操中的音体结合因素:
一是韵律操讲究的是“韵”与“律”,其最终又体现为“操”,前者显然是指向音乐感受的,后者则是指向体育运动的,两者之间通过“节奏”这个纽带获得联结。学生在听到音乐并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后,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来,当两者之间进入一种互相协调的关系时,学生就可以获得较好的音乐体验,而这正是课程开发的目的之一。
二是韵律操课程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用肢体动作去催动对音乐节奏的把握。音乐学习中节奏把握有时是比较困难的,而要让学生形成较好的直觉,除了音乐本身的教学之外,借助于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来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节奏直觉是可行的、有效的。
这种音体结合既有形式的结合,更是基于学生感知的结合——音乐需要感知,体育本身又是一种感知,因此音体结合的基础是扎实的。
二、基于音体结合的音乐课程开发案例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韵律操成为我们基于音体结合思路而进行课程开发的重要案例。在这个开发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努力:
首先,通过韵律操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节奏。
这一步是给学生提供音乐节奏明快、体操动作简明有力的韵律操,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可以让学生用手打节拍,或用头、手、脚等模拟其中的简单动作,这一步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将音乐节奏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音乐与动作的直觉。
其次,用感受到的音乐节奏去设计韵律操的基本动作。
有了上述的认知基础,这一步的教学重点就是给学生播放另外几段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肢体去表达对这种音乐节奏的认识。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此前须与体育教师进行一定的沟通),如给出一段音乐,让学生去挺胸、收腹、沉肩、摆头等,这个过程可交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感知,可以让学生有多种选择,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合适的动作。这是一个学生自主通过肢体动作来演绎音乐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内化音乐节奏的过程。
再次,通过聆听音乐并冥想的方式建构韵律操表象。
待上述环节比较成熟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构想韵律操的表象。尽管初中学生头脑中这类素材较少,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学生在思考动作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干扰。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个策略,那就是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冥想,以构建韵律操表象。这个时候通过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冥想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将动作表示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音体结合的自然体现。
最后,在韵律操的训练中感受音樂的作用。
韵律操的具体实施需要在专门的场地进行,此时可邀体育教师同时参加,这样新颖的双师教学方式,其实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此训练过程中,音乐与体育并重,音乐是输入信息,动作是输出表达,两者结合,使得学生内化音乐知识、生成音乐体验成为现实。
三、音体结合提升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上述韵律操课程的开发,在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学生亲近音乐、走进音乐殿堂的作用。从形式上来看,音乐教师基于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设计韵律操,这是形式的创新,对初中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作用;从内容上来看,音体结合使得学生在音乐和体育之间有了一个天然有效的衔接,音乐感知与身体动作的整合,使得音乐可以深入到学生的骨髓,而不再是游离在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简单旋律。
从音乐教师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角度来看,音体结合则是给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学科融合也就成为自然。而当这一认识建立时,笔者忽然意识到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正包括学科融合,于是,音体结合实际上也促使音乐教师迈向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坚实步伐,故从此角度来看,音体结合对于课程开发与实践来说,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3):121-122.
[2]李献红.音体结合共奏美妙乐章[J].基础教育论坛,2012(2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