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阅读与习作教学

2018-12-29刘永娟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渔歌子景物古诗

刘永娟

古詩词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要求,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琅琅上口的文字,音韵和谐,字词铿锵,是中国文化的精粹,背下来,就扎根于心,融入血脉,长成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古诗阅读的价值远远不止为孩子的文化自信奠基。在一线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对其价值进行挖掘。细细研究,古诗阅读中包蕴的各种习作技法都值得孩子们学习模仿。因此,习作教学与古诗阅读结合,不但能进一步提高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

一、习作中的选材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孩子们早就会背杜甫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满园的春意,从二十八个中国汉字里流出来。我想,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黄四娘家的小花园。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让孩子们选择一处地方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是孩子们告别低段写话,走向正式习作的第一篇,因此,必须谨慎对待。我发现,孩子面对熟悉的校园、小区、公园、街道,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其实习作要解决的不过是三个问题,一是什么,二是怎么写,三是为什么写。前者是内容,需要作材料选择的指导。后两个问题涉及修辞手法、主题等知识。怎样指导孩子选择材料呢?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了很好的示范: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面对黄四娘家的满园春色,该如何来写?杜甫选择了花、蝶、莺三种景物。这里头有何学问?花是园中的主角,最有代表性,所以杜甫用了一半的笔墨来描绘。蝶和莺是花必不可少的点缀,没有它们,满园的花必然是孤独寂寞的。碟,是视觉感知的;莺,是听觉感知的。好一场视听盛宴!

从古诗中获得了启发,学生面对校园的早晨能顺利地完成选材,诸如:老槐树、教室里的琅琅书声、精神抖擞的校值口。校园的中午能选择出忙碌的伙食团师傅,尽情玩耍的孩子,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等材料。而对自己熟悉的小区,也会筛选出清洁工的扫地“晨曲”,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晨练的老人等材料。有了材料,学生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犯难了。

二、习作中景物的描写与张志和的《渔歌子》

学生习作有一个通病是描写功底不够。在记叙文中,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对人、对景的描写功底,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学生的习作中,叙述多于描写,给人单薄、轻飘,记流水账之感。以景物描写为例,学生习作中的景物大多会模糊、缺乏情趣。

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诗情画意”是也。诗人善于捕捉事物最美的特征,并且形象地一点点地描述出来,给人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如同高明的画家一样,总是能运用色彩,线条留住眼前景物的美丽。以张志和《渔歌子》为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飞细雨不须归。

在二十七个字中,藏着一幅多么生动的画卷:青山、绿水、白鹭、红桃、青笠、绿蓑。光是色彩已是斑斓多姿。色彩是景物的鲜明特征,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景物的色彩是不同的。夏日草原的一碧千里与北方大漠的苍茫浑黄是不同的;秋天九寨红叶的绚烂与川西田野的萧索也是不同的。《渔歌子》这首词里的色彩丰富,却毫不杂乱,使人眼前一亮。好的描写总能像绘画一样,给人鲜艳亮的感觉。

那么,当我们动笔写草原,除了绿草,是否也应该写一写七彩的野花,棕色的骏马,洁白的帐篷?写秋日的田野,除了金色的稻田,是否也应该写青葱的蒜苗,紫色的茄子?

写景,不仅讲究色彩美,还得讲求动静结合。在静默的青山、绿水之前,有展翅悠然飞过的白鹭,有偶尔跃出水面的肥肥的鳜鱼,更有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斜风细雨里安然垂钓的老渔翁。这些景物,动静两相宜,那么得体地处在同一水乡图中,怎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写景往往少了动态景物的点缀。写玫瑰,多了翩飞的蜂蝶便多一份灵气;写金秋桂子,有了拾桂子酿酒的孩子便多一份诗意;写草原,加上晨光中挤奶的阿妈便多一份感动。

写景不能单着眼于景,景中能见情,情能显于景,才能真正打动人。为了写景而景,那是拙劣的风景临摹。景中有了情,景就有了性情与灵魂。张志和的《渔歌子》倘若去掉其中的老渔翁不须归会如何?恐怕在诗词的海洋里早被淹没。一个执着的渔翁。从容自得的正是诗人,正是人人都需要的在风雨里安闲自若的豁达。

我们写金色的田野,是否能融入农人金色的肌肤和晶莹的汗水?

能否联想到丰收前的耕耘与付出?写名胜古迹,能否穿越岁月的风云,记起劳动者一双双勤劳的手?

如此,景便是活的,灵动的,有呼吸的。

三、动态描写与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需得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对人物多角度的描写来完成的,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学生习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描写意识的有无与描写水平的高低。

身边的人物是我们常练笔的题材,同学、老师、家人、邻居、门卫、清洁工阿姨等等。我练笔不可能将他们的所有行为全记录下来,那样是讨人厌恶的流水账。先有了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选好了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着手进行生动的描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是这样写追蝶的孩子: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油菜花地如同金色的海洋,一只只蝴蝶在花间翩然起舞。一个孩子来了,他的双眼紧盯着飞舞的蝴蝶,那是一朵会飞的金花,他多么想要一只。于是,急急地跑过来,伸手一抓,扑了空。黄蝶飞入菜花深处,只留下那个孩子空着手站在花前怅然若失。孩子的调皮、天真全在他“急走”的脚步里;他的童趣,也在面对“无处寻”的花海,怅然的双眸里。这样生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穿越时空,永恒的追蝶孩子形象。

写母亲、写同学、写老师,也应该像杨万里一样,给笔下的人物以特色镜头,让他们转瞬即逝的美好,借助细致的描写变成可以反复回味咀嚼的慢镜头。

四、灵感积累与陆游的《游山西村》

写文章是存在灵感一说的,陆游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得再通俗一点,灵感其实就是习作中的感觉。缺乏应有的感觉和状态写文章是件并不愉快的事。读读陆游妙手偶得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是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放翁之所以能有妙手偶得的佳篇,并不是因为文章本在那里。他有深厚的写作功力,当然是信手拈来。这深厚的功力来源于书本学习和生活体悟。若没有亲自到农家作客畅饮,怎知农家腊酒混?若无一次一次写诗文的绞尽脑汁不得意,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

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不要过于相信灵感。那定是在广泛积累文学知识,写作方法,生活经验,不断阔大自己的胸怀、眼界,才能产生的文字感觉。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途径之一。读,要读经典,带着思考来读。文字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改变。那种企图在习作上急功近利得高分,背公式,背范文拼凑习作的方式都是致命的做法。熬习作这汤,需要时间,用各种“精”勾兑出来的是害人害己的毒液。

书本得来的终究是间接体验,个体还得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走近大自然去观摩、体悟,积累鲜活的直接体验。见得多了,想得多了,应该养成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长短都行。练笔多了,积累多了,所谓的灵感也就有了落脚点。若干次的“山重水复”,必然迎来“柳暗花明”。

古诗词中蕴含的习作技法还有许多,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寓情于景,用于谦的《石灰吟》教托物言志,用张继的《枫桥夜泊》教文章的前后衔接等等。多挖掘古诗词里的智慧会让习作教学带来更多的启示。

猜你喜欢

渔歌子景物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渔歌子·咏春蚕
渔歌子
渔歌子
写好家乡的景物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