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一次跨越国际的对话

2018-12-29闫红蕾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黄河

闫红蕾

摘要:在2015年的第三届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上,最后一个出场的作品《黄河》令人耳目一新,它以《黄河》协奏曲为创作背景,使用拉丁舞语汇,将革命英雄形象与黄河之水形象融合起来,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国标舞的本土化,是一次跨越国际的文化交融,在这条路上要坚持洋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关键词:《黄河》 国标舞 编创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80-02

带有着纯粹西方文化底蕴的国标舞,自清末民初便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归国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繁华的十里洋场见证了社交舞蹈的风靡,它既迸发着西方民间的热情,又散发着宫廷贵族的气息。进入现代以后,国标舞再也不甘于一种自娱性的社交舞蹈形式,转而成为一种集娱乐性、表演性、竞技性为一身的舞蹈艺术。《胡同印象》《长恨歌》等颇具中国风的国标舞作品已经证明,“把国标舞的舞蹈语言和戏剧化的舞台表演相融合,从而拓展国标舞的舞蹈空间,使其不再局限于舞蹈技术套路的层面,上升到表演艺术与文化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国际标准舞已经有了自己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与话语体系。”在2015年的第三届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上,最后一个出场的作品《黄河》,又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一、以《黄河》协奏曲为创作背景

首演于2015年12月13日的国标舞《黄河》,由王鑫编导,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学生表演,一举拿下了第三届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该部作品以《黄河》协奏曲为创作背景,无疑为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舞蹈界,似乎没有第二部音乐作品能如《黄河》协奏曲这般令无数编导着迷了。除了同名的古典舞、芭蕾舞作品外,更有民间舞《东方红》、现代舞《我们看见了河岸》、舞剧《冼星海·黄河》等诸多作品以此音乐为背景进行舞蹈创作。它就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样,成为了舞蹈编导创作的试金石。而国标舞《黄河》的出现,正是中国国标舞界期待已久的。

《黄河》协奏曲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基础而改编,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黄河》在创作中将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应用至西方古典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中,属于一首自由曲式下的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及感情的钢琴协奏曲。”它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表演技法,也使用了大量中国特有的五声音阶,在西方交响乐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这不禁与同为舶来品的国标舞有了得天独厚的契合点。协奏曲中的回旋曲、卡农曲、主三和谐分解等音乐形式等都非常适合国标舞的表演,而编者也巧妙地抓住了这些音乐元素,配以国标舞常见的“轮转”“抱转”等,体现出该作品的独有韵味。

与此同时,以《黄河》协奏曲为背景,不仅奠定了这部拉丁舞作品的节奏,更奠定了其中人物的情绪,乃至作品的整体内容。音乐作品《黄河》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中,以中国的母亲河为创作背景,揭示了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沉痛灾难,通过音乐的呼喊,唤起中华儿女的斗志,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国标舞《黄河》便将此旋律可视化了。一群身着民国学生服饰的舞者,聚众而舞,让我们看见了学生阶层的革命斗志。他们是中国新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不惧牺牲,无所无惧。

二、用拉丁舞语汇高歌中华精神

以激情四射的拉丁舞语汇来演绎中国交响乐《黄河》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编导选择了拉丁舞中的斗牛舞动作语汇为基础,进行整个作品的主体编织。斗牛舞来源于西班牙,是模仿斗牛士刚劲威猛气势的一种舞蹈,舞蹈时以男舞者象征氣宇轩昂的斗牛士,女舞者象征威风凛凛的红斗篷,常以激昂澎湃的2/4拍进行曲为背景音乐,脚步干脆利落,动作刚劲有力,眼神互不相让,富有征服感。斗牛舞自带的这种英雄主义气概正与《黄河》歌颂的华夏民族精神不谋而合。

整部作品使用的背景音乐《保卫黄河》本身是一部卡农曲,通过复现的方式将情感推向高潮。舞蹈根据音乐结构来编排,可分为序、主题和变奏、插曲、尾声四个部分。序幕拉开,一束定点光打在舞台中央的男舞者身上,三位舞者保持斗牛舞的基本特征,推胯、上身后倾、双臂撑开架起、五指张开、头部微梗、定睛而视,但将原为并腿的体型改为站成“大”字,充满力量。群舞者使用斗牛舞的行进步在他们周围奔跑。斗牛舞的行进步是在基本体态上,膝盖放松,脚跟到脚掌过渡往前行进。在行进步的同时,加入扭转动作,一波一波人汇聚到舞台后区,向后方伸出渴望的手臂,预示着革命开始。倏尔,群舞者保持斗牛舞的S形体态,身体微侧前倾,伸出五指,从舞台后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舞台前区,产生一种压倒性的力量。尔后重复抱转,并在抱转中加入大臂的上下挥动,用原本和谐的双人舞动作制造出一种混战的场面。进入主题段落,男女舞者“向右抛离造型”后分开,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整齐站立,伴随着one、two and three空的节奏,舞者左右迈步扭转,在第三拍形成昂首挺胸或探身潜伏的造型,时而又加入斗牛舞的矛刺步、攻击步、踢腿等步伐,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了缜密的革命过程。第一次变奏时,群舞下场,一对男女舞者在舞台中央进行斗牛舞花样组合的表演,突出了个别革命英雄的重要作用。第二次变奏时,六对舞者在舞台上构造出“V”型构图,女舞者伏在男舞者身上,向前伸出一条腿,男舞者左右转动,好似在轻纱账里提枪寻找敌人。而后,又接了大量的踢腿扭转步,再现搏斗过程。插曲部分,音乐变得稍缓和,编导在此融入了伦巴舞的滑门步等,在刚毅之中闪过了一丝柔媚的火花、在激烈的抗争中透出了一点人间爱意。此段结尾音乐又转向快速,舞者手牵手,营造出一层层浪花的意象,这份携手并进也将迎来最终的胜利。忽而,音乐《东方红》响起,舞台上的女舞者巧妙地翻出了喜庆的大红裙,男舞者抽出红丝巾,舞者们抬头看着胜利的曙光。这段群舞虽然以普通的、生活化的舞动语汇为主,但又在舞台前区安排了一对男女舞者进行桑巴舞抱转动作展示,重复的旋转幸福又美好,激起了人们对浪漫的向往。尾声部分,主旋律再次奏响,舞者从侧幕拉出一条红色长绸,在舞台上顺时针奔跑,所有舞者顺着它拧成一股力量,最后长绸抛出,舞蹈到达高潮。

该部作品情绪渲染激昂,全程基本保持斗牛舞的体态,以斗牛舞的步伐进行调度并在衔接处加入了大量的踏步、跺步、扭转、突刺等动作,强化斗牛舞的质感。与此同时,编导也通过对拉丁舞动作打破后的重新设计,塑造出多重意象。如舞者时而将斗牛舞的手型换成拳头,双臂举过头顶,手腕交叉,象征着被枷锁束缚的人民;时而女舞者伏在男舞者身上,向前伸出一条腿,好像革命英雄用枪指向敌方;时而舞者们急速旋转,也以卡农的方式跌宕起伏,似滚滚江水奔流不息。“浪花淘尽英雄”,但这部作品将革命英雄形象与黄河之水形象融合起来,令革命英雄永垂不朽,展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结语

在音乐界,“钢琴协奏曲《黄河》将中国的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而第一部以国标舞素材创作的《黄河》正如钢琴协奏曲一样,又进行了一次跨越国际的对话,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这部作品充分证明国标舞也可以涉猎于广泛的舞蹈题材,进行更广阔的文化表达。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要坚持洋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国标舞虽是西方传入的舞种,但也可以为我所用,这部作品便做到了这一点,它外在形式新颖,内含中国文化底蕴,博得了广泛喝彩。国标舞的本土化,便要寻找到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以能传达其中精神魅力的肢体动作与其配合,最终达到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任文惠.从舞剧《长恨歌》探析国标舞与海派文化的渊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2):98.

[2]赵爽.钢琴协奏曲《黄河》内的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J].音乐时空,2015,(12):71.

[3]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J].音乐艺术,2005,(02):22.

猜你喜欢

黄河
母亲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荷风秋月》《黄河九天上》
宁夏黄河清凌凌
黄河
前腳放生 後腳撈魚
领袖心系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