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小曲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流变

2018-12-29邓韵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邓韵

摘要:明清小曲【鲜花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同宗民歌之一。本文对【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流变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鲜花调】 四川清音 传播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26-02

明代中期以来小曲开始兴盛,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小曲这一艺术形式已遍及大江南北。根据笔者的调查认为明清小曲是我国明清时期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小令,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四川清音是目前流传于我国四川、重庆地区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属于牌子曲类。这种说唱艺术是在明清南北各地的小曲、民歌基础上,经过当地清音艺人创造,使用四川语音语调发展而来。目前四川清音中保留了大量由明清小曲发展而来的曲牌,如【长城调】【小剪剪花】【鲜花调】【银纽丝】等。其中【鲜花调】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目前它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变体民歌,如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都是这种小调的变体民歌。它们属于同宗民歌的范畴,其音乐风格因其地域性的不同,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征,因此本文将对【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变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

一、【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途径

【鲜花调】不仅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也是近代我国在海外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那么,这首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小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四川地区,同时又被四川清音艺人所吸收。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传播途径:

(一)根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是四川清音的繁荣时期……又各地移民带入四川的民歌、小调、被四川清音吸收……。”①明朝末年,四川经历了长久的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废,到了清代初年,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这种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从康熙年间持续到嘉庆年间,跨度百余年时间。因此,在这移民的迁徙过程中,纷纷把两湖、两广甚至江浙地区的音乐文化带入四川地区。

(二)根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记载:“抗战期间,沦陷区人民相继向大后方逃亡,南北民歌、小调又一次大量传入四川的高潮。”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相继沦陷,四川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还未被占领,因此沦陷区的人民相继涌入四川。在这一次的人口迁徙过程中,从江浙地区来的移民可能就带入了南方的【鲜花调】,久而久之这首【鲜花调】便被四川清音艺人所吸收。

(三)据沙子铨、吴声主编《四川清音》一书研究表明:“……泸州过去是长江上游的水运要口,各地特产大都由这里出口,随着商贸的繁荣,来自长江下游的商船云集,船上带有歌女,登岸卖唱……因此就在上述地区广泛流传。”③从泸州的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长江的上游,那么我国南方地区与当地的商业往来,可通过长江水运由下自上。因此在这种商业往来中,随行的歌女可能会带入南方地区的民间小调,并被当地清音艺人吸收。

综上所述,【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大体可以通过移民迁徙、商业贸易这两种途径传播,这两种形式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

二、【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的流变

【鲜花调】的曲谱最早见于道光十七年贮香老人编撰的《小慧集》中的工尺谱,其曲调抒情优美,曲体由四句组成。四川清音中传统的【鲜花调】、《布谷鸟儿咕咕叫》,在结构、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着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鲜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变化。为了说明【鲜花调】在四川清音中的流变,兹以四川清音中传统的【鲜花调】、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小慧集》中的【鲜花调】相互比较、分析,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关联与区别。

(一)【鲜花调】与四川清音中传统的【鲜花调】

四川清音中的【鮮花调】原是我国江苏地区的民歌《茉莉花》,后来经过四川清音艺人加工,运用四川的语音语调创造而来,用在四川清音早期剧目《西厢记》中。它和《小慧集》中的【鲜花调】在唱词、词格、旋法、曲体结构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与《小慧集》中的【鲜花调】唱词基本一致。

第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与《小慧集》中的【鲜花调】词格基本保持一致,但仍有细微的差距。为了说明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与《小慧集》中的【鲜花调】在唱词、词格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兹附二者的唱词、词格对照表。(见表1)

第三,曲体结构基本相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为四句体结构,节奏时值是在【鲜花调】的基础上伸开扩充一倍。其结构为A(4)+B(4)+C(2.5)+D((4.5),《小慧集》中的【鲜花调】:A(4)+B(4)+C(2.5)+D((4.5)。

第四,每句的落音基本相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第一句落在宫音,第二句落在宫音,第三句落在商音,第四句落在徵音。《小慧集》中的【鲜花调】第一句落在徵音,第二句落在宫音,第三句和第四句紧密结合落在徵音。

第五,旋律的进行方式和骨干音基本相同。《小慧集》中的【鲜花调】旋律是以级进为主,没有跳进,旋律婉约曲折,曲调细腻柔美抒情,仅在句尾出现了四小节的长拖腔。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中出现了四度、八度的跳进,情感更加朴实,带有明显的四川民歌风格。

(二)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与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比较

《布谷鸟儿咕咕叫》是四川清音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上世纪50年代熊青云根据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创造发展而来。其旋律轻快、活泼,歌唱性较强,音调与四川方言紧密结合,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因此它们在词格、旋法、曲体结构等方面有着联系和区别。

第一,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与【鲜花调】唱词、词格不同,【鲜花调】是五句词,《布谷鸟儿咕咕叫》是四句词。为了说明它们在唱词和词格方面的区别、联系,兹附二者的唱词、词格对不表。(见表2)

第二,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曲体结构是根据【鲜花调】改编而来,其曲体结构为A(4)+B(4)+C(7)3句,时值得到压缩,节奏变得更加紧密、活泼。

第三,每句的落音基本相同,《布谷鸟儿咕咕叫》第一句落在宫音,第二句落在宫音,第三句是根据原【鲜花调】第三句和第四句相结合发展而来,落在徵音。

第四,曲调的进本轮廓相同,《布谷鸟儿咕咕叫》的旋律是在【鲜花调】旋律的基础上加花修饰而来,并在旋律的进行中出现了六度、五度、七度的跳进。

三、结语

明清小曲【鲜花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同宗民歌之一,这首小曲通过移民文化、商贸往来等方式传播到四川地区,后又被四川清音艺人吸收、改编。通过本文三首曲目的对比分析,大体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个性与共性。

注释:

①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20页。

③沙子铨,吴声:《四川清音》,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沙子铨,吴声.四川清音[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

[2]王耀华.泉港北管“唱曲”对【鲜花调】、【孟姜女调】的运用、变易及其规律性[J].中国音乐学,2015,(01).

[3]徐元勇.明清俗曲在说唱音乐中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2003,(04).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