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音希声”

2018-12-29徐寒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老子

徐寒

摘要:“大音希声”是在学习讨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绕不开的话题和争论点,因此,如何理解“大音希声”成为了理解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关键。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大音希声”便能产生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以下四个问题出发,提出自己关于“大音希声”的见解:1.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2.“大音希声”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美学命题;3.是否能够通过理解“道”进一步理解“大音希声”;4.用《老子》解释《老子》的方法是否正确。

关键词:“大音希声” 老子 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20-02

一、从“道隐无名”的角度理解“大音希声”

《老子》四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道”的论述: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①

“大音希声”等原文是为了作证“道隐无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道隐无名”来推论“大音希声”呢?

老子所论述的“道”是宇宙运行统一的唯一的“道”,并非某一事物所运行的“小道”,“小道”是可以做详实叙述的,而统一的“大道”因为归总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也就令人无法察觉,因此便成了“道隐无名”。理解了“道”的意义,也就理解了何为“道隐无名”,那么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关键就在于“音”字。

许多学者将“音”理解为音乐,仅有少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提及自己的观点,认为“音”为“声音”之意,如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认为:“‘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明显地是在借音作为比喻来说明‘道是人们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②

笔者认为,如果将“音”理解为“音乐”,那么将“大音希声”置于全文的语境中会有不合理之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论道的例子,分别提到了五种事物,分别是“白、方、器、音、象”,这五种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及其常见却又及其笼统的事物,如果说“纯洁”“方正”老子通篇从未对某一项具体的事物做出论述,在此也不例外。因此如果将“音乐”与另外四种事物放在一起类比,显然不符合常理,似乎将“音”理解为声音,才能够更符合整段话的语境。

因此,“道隐无名”中对于“道”的理解并不能够用于理解“大音希声”,如果认为“音”是指声音的统称,会更加难以理解“大音希声”。如果以此理解来观照“大音希声”以及其并列的原文,只能得到一种刻板的理解,因此我们无法完全照搬这样的理解方式,仅可以成为一种更为接近老子原意的思维角度。

二、“大音希声”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美学命题

尹克勤先生在《老子“大音希声”刍议》一文中认为:《老子》中除了“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和“大音希声”,则没有任何与音乐相关的论述,认为“他只是以他‘无为的哲学观反对孔子‘礼乐观而已”③,认为一个反对音乐的人不可能认为音乐有“美”,认为“大音希声”的提出和音乐美学并无关联,不能将“大音希声”视为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尹先生关注了《老子》中关于音乐论述的篇幅,远不如孔子在《论语》中论述音乐的篇幅,如果说儒家音乐美学是建立在孔子对于音乐的论述之上,那么道家音乐思想的根基仅仅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和“大音希声”三处,而我们仅能够肯定这三处的论述与声音、音乐有关,并不能够确定老子是否在直言音乐,因此,我们不能够确定“大音希声”即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根基。

在老子的论述中存在音乐思想吗?老子以音乐屡次作为例证进行论道,即说明包含万事万物的“道”也包括音乐,因此从“道”的角度理解,老子是有音乐思想的,却不仅仅从“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和“大音希声”三处体现,而是以“道”为出发点,“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和“大音希声”仅仅作为表现出来的“外相”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论老子音乐思想的同时,应更多从“道”的角度出发,而不应仅从“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和“大音希声”来发声。

三、是否能够通过理解“道”进一步理解“大音希声”

许多学者认为,《老子》通篇讲述了何为“道”,那么,理解了“道”,也就理解了“大音希声”。这样的角度需有两个前提:1.“大音希声”确属“道”的范畴;2.对于“道”的认识要及其充分。

《老子》通篇讲述了何为“道”,那么作为“道”的佐证——“大音希声”,理应在老子论道的范围,但对于“大音希声”与“道”的关系的理解,却远非如此简单。《老子》第四十二章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在于“道”,作为世间万物组成部分的“白、方、器、音、象”,其根源同样在于“道”,因此,“大音希声”确属“道”的范畴。

然而,“音”不仅仅存于人之道中,在人之外必定有“音”的存在,老子所论述的道不仅存乎于人,更是包含于万事万物,因此理解“音”为音乐,并未以老子的视野理解“大音希声”,则有违老子本意了。

四、用《老子》解释《老子》的方法是否正确

部分文献以《老子》本身的语言解释《老子》,如以《老子》二十五章作为“大”字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④”将“大”理解为“道”,认为“大音”既是“道音”,这种将《老子》作为“字典”来理解《老子》的方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如下论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来理解“道”等同于“大”,那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大”就是“逝”。《道德经》中记载:“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相比“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对“大”的解释更为直接。

既然老子论述“故道大”,也即说明“道”和“大”本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文字,因此,笔者认为用《老子》本身来理解《老子》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有违老子本意。

五、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论述的“道”作为包罗万事万物运动规律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关于音乐的哲学观和美学观,《老子》一书中却未对音乐作正面的论述和评价,“大音希声”仅是老子论道的例证之一。笔者认为,理解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更多从其中心思想“道”出发,而非仅以“大音希声”作为分析材料,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注释:

①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2页。

②转引自明言:《论“大音希声”研究中的“原话”及“本文”》,《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2期。

③尹克勤:《老子“大音希声”刍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④⑤饶尚宽译注:《老子》,第63頁。

参考文献:

[1]明言.论“大音希声”研究中的“原话”及“本文”[J].中国音乐学,1994,(02).

[2]尹克勤.老子“大音希声”刍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4).

[3]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老子
漫画
漫画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