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卑微者的长恨歌

2018-12-29张晓琴

文学港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之河路遥兰州

张晓琴

初识赵剑云是什么时候,竟然想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她大学毕业不久,还是小姑娘的样子,穿着小碎花棉布长裙,扎两条大辫子。走路时步子不大,很稳,给人一种很坚定的感觉。她话不多,大家在一起时,她更多的时间在倾听,即使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很简练。她的眼睛很大,眼神清澈干净,同样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她的坚定让我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也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毕竟给人感觉这样坚定的姑娘不多。我们虽然在同一城市生活,并不经常见面,读作品的机会比见面多。有段时间,赵剑云写儿童文学,得到极大认可。其实,赵剑云的创作并不局限于儿童文学,她写尘世中普通人的生活、发掘普通人复杂内心、思考人性的小说同样引人瞩目。最近读到她的新作《浮生如寄》,很是让人惊喜,完全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仍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却以一颗悲悯之心体察生命,由此实现了对命运及时间之河中的存在之思。

作为一个中篇,《浮生如寄》显然包蕴了太多的内容。表面上看,小说有三条线:秦嘉卉与芒果爸爸肖默曲折的、小心翼翼的爱情是主线,秦嘉卉的闺蜜可昕嫁富二代的失败婚姻、秦嘉卉的家庭,即母亲和远在上海的哥嫂的生活是两条副线。小说开篇是春天,秦嘉卉打开便利店的门,店里有两个月大的可爱小猫,她还打开了音乐,泡了红茶,并给店门口刚刚发芽的蔷薇浇了水。这是一个比较唯美的画面,即使作者提到了沙尘,也很快转向沙尘之后的垂柳、玉蘭、蒲公英。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事实是,这个美丽的女主人需要用拐杖。她的一条腿因为一场车祸瘫痪,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彻底改变。家庭经济受到影响,加上父母下岗,她不得不放弃考大学的梦想,开始另一种人生。这样的故事似乎并不罕见,但是赵剑云的叙述很平静,写车祸,她一笔带过,写肇事司机逃逸,无力负担医疗费用,也只是淡淡一句。她也没有写秦嘉卉父母如何纠缠那个司机、如何打官司,只写秦嘉卉怎样度过生命中最残酷的冬天,这个家庭怎样度过难关。

赵剑云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温情与体恤,她写秦嘉卉,仿佛在写自己的一个姐妹,秦嘉卉的日常生活和欢喜悲忧,都是她心所牵。她曾说:“笔下的人物虽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都以他们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他们在我的笔下,就是我的亲人,我是他们的知己,我虚构着他们的生活,安排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在我的笔端醒来,活得那么有情有义。”这种带着体恤与体温的叙述使得赵剑云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于是,她笔下的人物便成为克尔凯郭尔所言,是“一个更高形式的存在”。他们都是卑微的存在,或人格完美而身有缺陷,或拥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但赵剑云写他们,看他们,都带着一颗悲悯之心。秦嘉卉的人格是比较完美的,她虽然生活得不容易,但自尊、独立,对这个世界和他人充满善意。她原本很美丽,车祸后却只能借拐杖行走。赵剑云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并非为追求故事的曲折性,而是让人无法忽视: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残缺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完满的。

对人如此,对动物植物也一样。赵剑云写秦嘉卉对店里的猫非常在意,除夕傍晚不顾一切寻猫的行为就是一个例证,尽管秦嘉卉没有找到猫,但她相信猫会回来的。小说中的秦嘉卉生在兰州,长在兰州。赵剑云写道:“兰州有山有水,黄河穿城而过,古往今来,在这条狭长的河谷里演绎了多少人情冷暖、湮没了多少悲欢离合,没人说得清。兰州地处交通要道,火车通过兰州,才能去更西更远的地方。”这样的叙述很巧妙,让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拥有了时间、历史和空间的纵深感。行笔至此,赵剑云笔锋一转:“兰州的南北两山有树,都是几代人辛辛苦苦种的。黄土高原上,一棵树活下来是很难的。”这句话,在小说中似乎可有可无,然而,读到此处,我竟然湿了眼睛。我想到了路遥,他对黄土高原上的树的感情是一样的。当王安忆对路遥提议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出去时,路遥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赵剑云对生命的体恤与路遥如此相似,黄土高原上生命不易,而河水永逝。

由生命的体恤与悲悯出发,赵剑云转向对命运的追问。命运,是《浮生如寄》的一个关键词。赵剑云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并不让笔下人物去和命运正面抗争,而是以一种与命运和解的方式实现自我。她通过小说中肖默之口说:“命运真是不会放过一个人。”秦嘉卉给她的初恋绍远在手机上写了一句:“其实你不该把我记这么久,个人有个人的命。”但写完后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秦嘉卉受伤之初只恨老天为什么给自己留了一条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自强独立。对她来说,重新学会走路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其它。但是当她自己开始经营便利店后,命运逐渐对她呈示出温暖的一面。当可昕因婚姻的失败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时,她能冷静劝解。要说命运,可昕的命运哪有她秦嘉卉的命运坎坷!秦嘉卉也想过,如果没有车祸,自己的命运会是怎样,又立刻想到,人生的残酷就在于没有如果,只有不断地向前走,向前走。所以,她即使对肖默充满好感甚至是爱意,也只能以沉默的方式拒绝,她认为自己是个残疾人,配不上肖默,想到这一点,顿时泪流满面,起身离开。秦嘉卉总是以退让的方式面对命运,但最终获得了尘世的幸福。

如果仅呈现一种对生命的悲悯和命运的追问,《浮生如寄》也不失为一篇好小说,但是赵剑云没有停留在这两个层面,她转而思考存在本身,把有限的个体生命放在无限的时间之河中,让其作为刻度来丈量时间之河,立刻产生了一种浮生如寄之慨叹。小说中有一段话,可看作点题之笔:“回来的路上,辽阔的天空,有一些淡淡的云。秦嘉卉想起自己过去的这十几年,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浮生如寄,死生由命,秦嘉卉不胜感慨,也许一切都是注定的。”我分明看见赵剑云坐在黄河北岸,看南山后云起云散。她说:“人生天地间,诸事若浮云。”人生短暂无常,在时间面前,人就是一个被抛入时间之河的“此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实际被抛的‘此在之所以能够‘获得和丧失时间,仅只在于它作为绽出的、伸展了的时间性又被赋予了某种‘时间,而这种赋予是随着植根于这种时间中的‘此在的展开而进行的。”《浮生如寄》只写了一年的时间,从开春到年末,其时间指向却是开放的,人物活在当下,而其身后是时间的长河。

基于时间概念上的存在之思使得赵剑云的小说变得柔韧而宽阔,它向小说故事、人物、情节之外延伸,散发出一种存在主义气息,拥有了中国文学亘古的万古愁品格。中国古人站在时间之河面前时,发现了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于是,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发出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洞穿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本质。曹雪芹让林黛玉葬花,是让她在绚烂的春天提前看见了大片的死亡。在时间面前,个体的存在与春日的繁花何等相似。赵剑云同样看穿了生命的繁华与其后的苍凉,她在《浮生如寄》中所写的蔷薇,绝非为了普通审美而设置的背景,而是深有寓意:荼靡花开,韶华胜极。秦嘉卉身后的蔷薇,不由让人联想到宋代王淇的诗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想到《红楼梦》,怎样的繁华最终都要归于寂静。这是一种源自古典中国的万古愁,是卑微存在者的长恨歌。

猜你喜欢

之河路遥兰州
言论
春光里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贾平凹义助路遥
命运之门
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