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县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2018-12-29张怡春

发展 2018年6期

甘谷县城西为夏禹“导渭于河”之地,西南40公里处传为秦先祖非子牧马之地,境内更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这些文物或藏于北京故宫,或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县城西南石窟群,绵延十余公里,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大像山最为驰名。所有这些,构成了甘谷独特地域文物的全新景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甘谷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一、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古代建筑被拆

甘谷县公元前688年建县,被史学家誉为华夏第一县。(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冀即今之甘谷),这里曾是天水郡、汉阳郡和凉州、秦州、伏州等州郡治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尕育了众多有价值的古代文物建筑。但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导致诸多有文物价值的古代建筑被现代建筑所代替,永远消失。举其大者,公署。宋前无考。宋元祐五年(1090年),县令牟安仁建于县城北街南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王调元迁于东街北巷,大堂五楹,右幕厅,仪门外左为典史宅、右为狱。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周铣补修,计有堂室门楼89间,民国时期仍为县衙驻地,后全部拆除,现为住宅小区。姜公(姜维)祠。清同治年间建于县城北街,已毁,现建为居民小区……

(二)资金不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甘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6万多人口尚未脱贫。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全县年财政收入不足7个亿。项目建设中的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就文物保护而言,县、乡政府虽有好的规划,但姜维纪念馆规模小,档次低,本该是颇具历史厚重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但20世纪80年代建设时受资金因素制约,远远未达到本该达到的水准。

让规划变为现实,是机遇,但甘谷县因财力制约无法抓住。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策

(一)多措并举筹措文物保护资金

1.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

对甘谷这样一个国扶贫困县而言,项目是文物保护的“血液”,只有项目资金为文物保护“输血供养”,文物保护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县上应将文物保护项目的研究、制定,争取列入议事日程,超前谋划,深入研究国家文物保护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精心制定全县文物保护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规划。邀请文物专家来甘谷论证项目争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旦项目落地到位,就应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按照文物保护项目建设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细水长流”,以踏石留印的恒心,久久为功,让文物造福华夏大地子孙万代。

2.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域一地之文化名片,县上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发动社会团体和致富能人为文物保护“出力流汗”。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让涓涓细流汇成文物保护资金来源的“汪洋大海”,让民众捐款成为文物保护“用之不竭”的资金来源。

(二)九“龙”治水。共同保护文物

历史文物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任何专业在认识上总有偏颇和局限。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天文、地理、经济、民俗等众多学科门类的内容,需要各类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才能诠释到位,这些工作并非文物管理部门能够独自胜任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在文物保护上“共下一盘棋,共画最大同心圆”。“有理有度,争取两利”既要求文物部门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精神,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有关部门积极协商,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