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化智慧化缓解城市“停车难”

2018-12-29张斌

发展 2018年6期

目前兰州市机动车已逾百万辆,且每天新登记注册400辆左右,在交警部门办理登记备案的公共区域停车位仅有6万余个,高峰时段和繁华地域常常是一位难求,解决停车难问题已刻不容缓。我省其他市县停车难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把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抓早抓好抓出成效。

一方面利用城市公共用地、居民小区等的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并对已有停车场进行立体化改造,变单层停车为双层或多层停车,有效增加停车位;另一方面引入共享车位、智慧停车的理念,将众多孤立的、个人所有的停车位资源整合到大数据平台中,实时提供车位查询和停车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我省已有兰州亚太集团、酒泉广源集团等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专业生产制造智能立体停车系统。兰州市、酒泉市近几年相继在居民小区、繁华商业区、医院等建起了部分地下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对于缓解区域范围内的停车难问题有一定效果。据了解,建设运营智能立体停车设施技术比较成熟,社会资本也有很强的投资意愿,只要各级政府拓展思路、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引导得当,完全可以达到群众满意、企业增效、政府省心的“多赢”效果。

住建部、国土部2016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等文件精神,合理配置停车设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挖掘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省级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市(州)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引入立体化智慧化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分层规划建设停车设施,推动在条件适宜的城市道路、广场、绿化带以及公交场站等公共设施地下布局公共停车场,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复合利用。

二是强化督促指导。省级相关部门应督促指导各市、县严格落实停车场建设主体责任,新建建筑必须按标准配套建设停车场,并逐步对已建成小区、商业区、医院等车辆停放密集区域进行停车设施立体化改造。酒泉广源集团对兰州雁滩鑫亿城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场进行的立体化改造,停车位数量增加了一倍,有效缓解了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分时段对社会开放,多渠道缓解停车难问题。

三是完善管理体制。智能立体停车场改造建设牵涉部门多,公安、城管、规划、建设、国土、安监、市政等部门都有一定监管和服务职能,容易造成“谁都管一点、谁都说了不算”的窘境和政出多门的“中梗阻”,也是目前企业反映难以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障碍。兰州市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由规划建设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制定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标准和运营管理办法,合力推动在地上地下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其他市州也应结合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改造建设符合各自城市地域特点的公共停车设施。

四是吸引社会资本。公共智能立体停车场改造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应当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设施。省级相关部门应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要求,指导市(州)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PPP等合作模式,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参与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减轻政府投资压力。同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措施,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合作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

五是引用智能服务。现在的停车模式还处于传统的有位就停、没位排队等待或另寻空位模式,容易造成停车场出入口和周边的交通拥堵。国内已有部分城市推广使用“乐停车”“停简单”等手机APP软件,实时提供停车位资源信息服务,能够有效解决无位可停和有位无车的矛盾。兰州市武都路移动小区停车场也已开始试点APP共享车位、错峰停车,运行状况良好,值得推广。省级有关部门应指导市(州)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完善智慧停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引入共享车位理念,以网格化模块集合区域内公共、单位和住宅小区停车位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群众出行时利用手机APP就可以查询到最近的停车位信息,按时间需求进行预订,享受停车场导航等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利用好停车位资源。

六是助推产业发展。我省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建设改造智能立体停车设施不仅可以拉动钢铁、电机、开关控制设备等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推动立体停车设备制造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省级有关部门应搭建供需衔接平台,建立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制造企业和钢铁、电机、控制系统等生产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渠道,加强信息沟通,促进互保共建。同时鼓励企业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借助南向通道和中西亚贸易交流平台,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