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浴血重生
2018-12-29尚苗
“山中一曝日,凤凰涅槃时”,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铜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震惊世界的万吨级露天矿山大爆破,号称“中国第一爆”胜利成功后,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铜城白银在一片戈壁荒滩上宣告诞生,拉开了新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的序幕。
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几代白银人的艰苦奋斗,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也相继建成,并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和粗放式的掠夺性开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减少,已探明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企业效益下滑,职工下岗、社会失业率上升,至1995年,城镇人口和无业人员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就业程度不断下降,白银发展逐步陷入困境。同时,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白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困境。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建设一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难题。
面对难题,国家在谋划、甘肃在思考、白银在探索,人民在期盼,到底路在何方?2008年3月17日,白银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打响了白银转型跨越发展的发令枪。自此以后,新一代白银人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现已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独有的“白银模式”,成为联合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和中国品牌特色城市,白银正在浴血重生。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确保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定了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扶持发展壮大有色金属等14个传统产业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两个新兴产业的具体措施,不断延伸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昌元化工年产10万吨重铬酸钠一期、中瑞铝业一期、华鹭铝业“出城入园”碳素项目建成投产。郝氏碳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银西生物医药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实施,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投资39.85亿元,完成高新区循环化改造项目26个,被列为中德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城市。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确保技术创新和产能转化同步发展。白银国家高新区现有“一区六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46亿元,入驻企业552家,吸引投资53.52亿元,累计申请专利805件,获得授权专利427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稀土)、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与19家中科院相关院所开展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涉及项目24项,促进了高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了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组建了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白银研发中心、中检普泰白银医放疗设备国家级检测中心四大科研平台。共完成工业总产值数千亿元,工业增加值近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数百亿元,园区平台支撑作用逐步增强。白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不断强化朝阳产业培育,确保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成运营“花映盛世”景观带、黄河石林国际滑雪场、龙湾村民俗改造、东湾薰衣草庄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成功举办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水川荷花美食文化节、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第十七届PHE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大会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会。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培育发展文化企业3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9亿元,增长12%。加快商贸物流基础建设,中进装饰建材城投入运营,甘肃邦农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列入省级八大农贸市场之一,银东工业物流园、天奇仓储物流园、靖远西北果蔬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加紧建设,鼎丰物流海关监管场所获批,建成县乡农贸市场9个。推进“一带一路”物流集散基地建设,首列白银至阿拉木图中欧班列开通运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顺利推进,电商企业、网店分别达到216家、4430家,实现交易额6.7亿元,增长40%。
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经济发展和青山绿水和谐共生。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民心工程。“十一五”以来,全市共筹措资金4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4.5亿元,完成了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银光公司硫酸雾污染治理等125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削减二氧化硫10万吨、化学需氧量5400吨,年减排工业废水650万吨;每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每年净增1个百分点,达到13.93%。空气优良天数从2006年235天增加到2014年的309天,黄河白银段水质满足二级标准要求。
不断加快行政改革步伐,确保政府服务和企业发展齐头并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成效显著,白银有色集团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重组,靖远煤业重组长风特电,中铝集团控股红鹭铝业组建华鹭铝业公司,长通集团政策性破产工作顺利完成,白银公司、靖煤公司、银光公司等7家企业成功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并公开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承接了省政府下放市级的12项项目核准权和11项价格制定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下放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权限的决定,将省上下放到市级的5亿元备案权限,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且政府投资比例不超过40%的投资项目、安排政府投资2000万元以下以及自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并给予国家级开发区一定的备案权;投资审批时限由7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核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为15个,备案时限由3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制度改革,建立了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实现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将工业用气和商业用气合并为工商业用气。
不断加大民生投资力度,确保人民福祉和社会经济共享发展。“十二五”以来,累计向上申报争取到社会事业项目200个,总投资9.65亿元,争取到中央及省预算内投资4.97亿元,新改建校舍15.64万平方米,建成中心乡镇标准化幼儿园15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39所,新建村卫生室125个,市精神卫生中心综合住院部、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等建成投运。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1项,涉及3750户17241人,总投资3.86亿元,争取到国家易地搬迁专项资金9921万元、省财政预算内资金2101万元;累计安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6项,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8581万元,新修乡村道路329.31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
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确保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在城市转型中,白银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以“勇立潮头”的宏大气魄再一次担当起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历史重任。不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引导广大市民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市民,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市上下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打造“最有素养、最有礼仪、最有诚信、最有秩序、最有魅力、最有爱心”城市为主要形式,把“治城”与“育人”、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精神的培育,不断完善创建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文明城市创建体制形成了专群结合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0年来努力奋斗,10年来不懈探索,白银创造了辉煌业绩。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勾画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白银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银人将继续秉承“四个全面”的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奋进,为白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