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8-12-29谢强

发展 2018年10期

本文对1994-2016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旅游消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和社会安全的影响,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从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习惯对当期的旅游消费影响显著。

一、引言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具体而言,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已经大众化,成为必需品。目前城镇居民仍是国内旅游消费的主体,旅游消费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相较于城镇旅游消费而言,收入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扩大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消费函数历来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当期的绝对收入决定;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与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共同决定消费。目前,国内学者进行国内旅游消费的研究几乎都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作为建模基础,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则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构建消费函数,探析两者是否存在“示范效应”及“棘轮效应”。

二、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一)理论及模型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S·杜森贝里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间接地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杜森贝里认为,消费支出主要受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收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到周围人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每一个消费者的行为都具有“示范效应”;第二,消费水平会受到当前收入的影响,前期收入和消费水平同样影响着消费水平高低,尤其是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例如,当消费者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后,即使当期收入降低,也很难相应地降低消费水平,而是保持原来较高的消费水平,即消费具有“棘轮效应”。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已趋于大众化,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消费也应具有一般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因此,根据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设,构建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函数如下: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4-2016年间的城乡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农村为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本文依据相对收入假说的思想,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对城乡居民国内人均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估计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的估计方法和数据,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得到国内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如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R2为0.9406,接近于1,说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和收入的数据拟合优度较高。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均显著。β=167.6940>0表示的是城镇居民的旅游自发性花费,即使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农村居民也要动用以前的167.49元储蓄进行国内旅游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为0.0037,反映的是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习惯对当期旅游消费的影响为0.7374。

同样利用模型(1)来估计国内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函数。结果如下:

从模型中可以看到,R2为0.9492,接近于1,说明国内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收入的数据拟合优度较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均显著。从模型的经济意义来看,β=31.8935>0表示的是农村居民的旅游自发性花费,即使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农村居民也要动用以前的31.89元储蓄进行国内旅游消费,说明对于农村居民来讲,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能力随之增强;同时还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和前期消费水平共同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16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习惯对当期旅游消费的影响为0.6647。

(二)结果分析

通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函数可以看出,两者旅游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收入变动比较敏感,旅游消费和消费习惯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显著的。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高出1.29个百分点,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较高,生活完善,因此旅游消费水平较高,不易受收入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生活虽然得到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但是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旅游消费更容易受到收入变化的影响。从旅游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来看,两者的消费习惯对当期旅游消费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7.27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函数中,消费习惯对当期旅游消费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在收入较高,旅游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若当期的收入减少,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多的减少旅游花费以维持平衡,这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观念差异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旅游消费函数的“棘轮效应”。

1994-2016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9%和11.3%,城乡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4.3%和13.4%,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长速度比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低6.6%,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长速度比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2.1%。同时,从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从1994年的0.063下降到2016年的0.010,而农村居民由0.008上升到0.024。所以回归模型中得出的结果是合理的。

四、结论

本文基于描述统计方法以及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一)从总体上看

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两者基本保持同步变化,但绝对量差距在逐年增大,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9%和11.3%。

(二)城乡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则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较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长速度比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低6.6%。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国内旅游消费支出随之增加,可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

(三)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受收入影响的敏感度具有差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元,则会有3.7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会有16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高0.0073,即同样增加1000元收入,农村居民会多花7.3元用于国内旅游消费。因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以相应的增加其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四)从对比上看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已经大众化,成为必需品,其消费倾向出现小幅递减,1994-2016年间,其边际消费倾向由0.063下降到0.010,平均消费倾向由0.117下降到0.030。目前城镇居民仍是国内旅游消费的主体,旅游消费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故而应通过调整其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等措施提高城镇居民国内旅游的消费倾向,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逐年提高,但国内旅游仍属于奢侈品范畴,其消费倾向逐年递增,1994-2016年间,其边际消费倾向由0.008上升到0.024,平均消费倾向由0.045上升到0.047,国内旅游需求空间巨大,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国内旅游大众化,由奢侈品转向必需品。

(五)从消费系数来看

城乡居民上一期国内旅游消费C系数(0.7374和0.6647)为正,说明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受上一期消费习惯的影响显著,这符合“棘轮效应”理论。城镇居民上一期的旅游消费变动1%,相应的本期旅游消费变动0.7374%,农村居民上一期的旅游消费变动1%,本期变动0.6647%。城乡居民自身的旅游消费习惯具有延续性,会对后期的旅游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