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奋斗 砥砺前行
2018-12-29姜玉香
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17年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一经发行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书中记述了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事迹。用真实的历史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融入群众、扎根基层、坚定信念、锐意进取、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成长历程和领袖风范,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信念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生动范本。
紧接着,中央党校通知各级党校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们党校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以党校为阵地,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潜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讲述人民领袖的书,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大志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急群众之所急的大爱青年。翻读这部书,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们亲同手足的故事,读到为群众工作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动。比如“五关”的故事: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一切磨炼了他吃大苦不怕困难的品质。
在这本书里,我们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那些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了。因此上说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知青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发动的一场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七年时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正是这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是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必备教材。
一、书中体现着理想信念这个支柱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的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也是感人至深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表现好,就很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受到梁家河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但因为所谓的“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都十分困难,仅入党就先后入了10次。当身边的知青们有的当兵、有的招工、有的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了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镇定自若。他从容自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作了这片“黄土地的儿子”,他下定决心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扁担挑着羊粪和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破了,流出了血,他咬紧牙关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晒的蜕皮了,但他仍然坚持干活,一直到活干完才休息。他带领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用镐头使劲地挖残冰。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所有的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他为梁家河的老百姓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都是为了老百姓,件件事都办到群众的心上了。
今天,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对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所以,共产党人只有在胜利和顺境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面对困难时不消沉,才能经得起挑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书中反映出今天依然需要吃苦精神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下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主要工作内容。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时的勇敢选择。在全国普遍贫穷的年代,又在那个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的严酷,生活条件的艰苦,一切的一切是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20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穿,老百姓吃水、烧柴等都非常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劳作下来,打下的粮食还不够吃,每天吃的是野菜团子、米糊糊等野菜和粗粮。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苦,会使懦弱者削弱意志、选择回避,丧失奋斗的勇气。苦,同样也会使勇敢者昂起头来,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
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那段苦难日子也已成为记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但有一点让我们必须明白的,那就是每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候选择安逸,不能在应该奋斗时候选择逃避,而是要敢于吃苦,学好吃苦这个人生的必修课。
三、书中告诉我们依靠学习增强本领
作为一部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栩栩如生地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一切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接受采访的人们共同的结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些都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从在15岁到22岁在梁家河那段日子里,他不被苦难所困,不为逆境所缠,不受家庭冤屈所扰,在极为简陋贫瘠的环境条件下,深入研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及《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罗斯福见闻秘录》等著作。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30里的山路才借到手。
实践表明,一个人青年时期所养成的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还有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并且会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认真读书学习。
四、书中强调关键是担当和实干
“敢说敢做敢担当”“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不少他敢担当重实干的生动故事。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担当和实干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担当,遇到问题就会绕着走,碰到矛盾就会躲着走,看见难点只能低头走,也就不可能有实干。同样,没有实干,再大的担当也落不了地。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过来,不管是在什么层级上,他都以担当和实干著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毅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纵然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