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看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2018-12-29鲁玉梅

发展 2018年10期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和文化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诸子各学术思想自成一脉、相互争鸣、盛况空前,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一段黄金时代。据《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史料记载,当时“诸子百家”有上千家,其中有不少学术流派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价值体系

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辉煌,一方面是由于春秋战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周王朝建立的长达800年的价值体系“礼崩乐坏”,各诸侯统治阶级摆脱了对周王朝的政权依附,开始从宗法制统治思想中解放出来。为了巩固各自的统治基础,赢得民众在思想上的认同和支持,他们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思想价值体系,用以教化民众,凝聚被统治阶层思想共识。另一方面,随着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逐渐陨落,宫廷士大夫阶层纷纷走出宫廷,或兴办私学、或著书立说、或转移到列国,充当门客智库。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逐渐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文化普及现象,为春秋时期各学术派别思想的壮大创造了先决条件。第三,诸侯各国之间的攻伐兼并连年不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意图找到能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的强国途径和治国策略。汲汲于霸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思想文化、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的智库阶层就这样生成。他们纷纷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或开馆授徒、或议论时事、或阐述哲理,思想自成体系,学说自成流派,形成了诸子思想学说“百家争鸣”现象。

学术“百家争鸣”现象虽然催生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但也导致了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无所约束、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失控现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墨子·兼爱中》)社会乱象的直接诱因。

二、春秋战国社会现象

二百九十余年的春秋时代,社会一直风雷激荡,诸侯国之间时常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大小战争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到了春秋末年,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原有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和他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国后期,历经惨烈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山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和秦赵长平之战等大大小小两百余场战争,秦国终于统一全国,建立了强大而短暂的秦王朝。

纵观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近550年的漫长历史,整个社会始终处于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社会大变革中,大大小小新生的地主阶级从各自利益出发,纷纷摒弃周王朝倡导的旧的宗法道德思想伦理观念,采纳“士大夫”阶层所倡导的新的思想学说作为强国理政策略。一时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黄老学说、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说和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等诸子思想成了各诸侯强国图存战略思想的首要选择。或以儒学思想治世、或以严刑峻法御民、或实行无为而治、或倡导非攻兼爱。再加上“私学”在民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基层民众对诸子思想也是各执一端。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上至公卿士大夫、下至黔首白丁,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极其不统一,有的儒生术士“党同伐异”“巷议诽谤”,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极其混乱。

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统领,就没有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遵循、道德遵循和行动指南来规范群众日常行为。

无法凝神,何谈聚力?在这种情况下,爆发战争就成为诸侯国之间解决思想冲突,平息相互之间的纷争的必然选择。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记载,春秋战国549年之内,共爆发大小战争625起,平均每年达1.14起。

战国后期,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徙木立信”,拉开变法序幕。通过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游宦之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他倡导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思想,成了秦国治国理政的思想遵循,也成为秦国迅速崛起,评定六国战乱,统一全国的思想基石。

只可惜,评定六国后秦王朝统治者,不知道与时俱进,休养生息。统一六国后,面对新局面,没有采取新的思想变革,一味采取严刑峻法禁锢民众,让饱经战乱的民众才逃离“火坑”就又被逼入“水坑”。一场大泽乡的“雷雨”便将大秦王朝陷入汪洋灭顶之灾,妄图“传之无穷”的秦王朝政权也随着一把大火化为历史灰烬。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安定团结的国内形势,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做铺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汇聚起十三亿人民的共同理想,同心同德,才能涉过改革险滩,让理想变成现实。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时刻唱响时代主旋律,不断壮大社会正能量,形成强大而有影响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氛围。

1.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才找到的一条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封建统治、抵抗外敌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积累的集体智慧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所在,是党心民心极大凝聚、民族精神极大振奋的根本所在。

我们要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伟大精神旗帜,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实际,精准滴灌,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坚定信心、提振士气、激发勇气,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向、驰而不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竭力聚合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一个国家命运兴衰的关键。纵观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会发现,每一个胜利都来自人民群众的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当前,我们所面对的世情国情纷繁复杂,社会矛盾问题交织,人们的利益诉求多样,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多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亿万群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团结引领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以“稳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责任担当,画好共筑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把广大人民凝聚到党的周围,巩固好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力量。一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顺应民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以此来增强信心、汇聚民心、温暖人心、共筑同心,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要掌握舆论主动权主导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及时管控不良炒作,精准调控舆情,批驳错误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四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组织开展好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营造良好氛围;五要用好管好网络空间,主动顺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的变化趋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互联网成为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块沃土。

3.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汉唐盛世的衰落、元帝国的迅速瓦解,近如康乾盛世到八国联军入侵,这些历史“盛世”之所以难以为继,很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继承历史重任的“接班人”。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要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的发展,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一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至诚报国的人生理想,积极适应新时代,自觉肩负新使命,全面展现新作为;二是要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三是要切实把净化社会风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宣传引导推动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4.要通过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可载道、可传情、可植德。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的同时,更渴望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高兴起来;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还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通过传承创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人、感染人,让兴盛的中国文化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一要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合革命文化,让群众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精神,让革命文化入脑入心,让红色基因传承发展。二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传承好文化祖业、壮大好文化产业、发展好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引领带动亿万人民共筑中国梦的不朽史诗。

5.要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全面展示好中国形象。我们要全面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主动宣传介绍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宣传好,把中国自信、从容、担当、负责的大国形象展现出来;把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先进事迹宣讲好,把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向世界分享;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宣讲好,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知晓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把中国声音传遍全球,让世界全面客观公正地“读懂”中国。以此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掌握话语主动权,用我们的故事和声音进一步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