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伐沙班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

2018-12-29熊涛李秀山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班组骨科炎性

熊涛李秀山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湖北荆州434007)

因手术创伤、患肢制动及术后卧床等因素影响,骨科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VT不但可导致患者肢体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还可诱发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故有效预防DVT的形成对于骨科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证明,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blood rheology,BR)指标异常是导致DVT的高危因素[1]。目前,在DVT的预防上,临床多给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血药物,尽管该类药物可抗凝血,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为研究有效预防骨科术后DVT,纠正BR指标异常的方法,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将利伐沙班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其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骨科相关诊断标准并行骨科手术;②有骨科手术适应证;③符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④签订知情同意书;⑤术前B超及造影检查诊断无DVT形成;⑥伤后12 h内手术。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②本研究用药禁忌证者;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⑤30 d内使用抗凝药物者;⑥伴发血管、神经损伤者;⑦有抗凝禁忌证者;⑧有既往出血史者。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男74例,女54例;年龄23~59岁,平均(40.5±4.1)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7~30.6 kg/m2,平均(27.42±2.76)kg/m2;髋关节置换84例,膝关节置换44例;合并高血压31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27例。将128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各6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4 h(术后12 h)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409;规格为10 g:3500aX-aU)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1 ml;术后6~24 h给予磺达肝癸钠(葛兰素史克生产;批准文号H20080111;规格为0.5 ml:2.5 mg)2.5 mg,皮下注射,连续治疗2周。

利伐沙班组行利伐沙班治疗。术后6 h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拜耳制药生产;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40132;规格为10 mg×5片/盒)口服,每日1次,每次10 mg,连续治疗5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DVT发生情况;术后1 d及术后7 d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全血低切黏度(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WBLSV)、全血高切黏度(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WBHSV)、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maximum aggregation index,MAXD)等BR指标;术后1 d及术后7 d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出血事件等指标。DVT形成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其判断标准[3]为:静脉管腔难以压闭,血管腔内低回声或无回声,静脉血栓段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呼吸变化时多普勒脉冲频谱不跟随变化。BR指标以BR检测仪检测。炎性因子以ELISA检测,检测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6个月DVT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利伐沙班组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8%,对照组发生14例,发生率为21.9%,两组DVT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9672,P=0.0258)。

2.2 两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BR指标比较

术后 1 d,两组 PV、WBLSV、WBHSV、PCV及MAXD等BR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PV、WBLSV、WBHSV、Hct及MAXD等BR指标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术后7 d,利伐沙班组PV、WBLSV、WBHSV、Hct及MAXD等B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术后1 d及术后7 d的炎性因子比较

术后1 d,两组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 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术后7d,利伐沙班组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出血事件比较

利伐沙班组无严重出血事件,轻微出血事件7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0.9%(7/64);对照组无严重出血事件,轻微出血事件6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4%(6/6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64)

表2 两组术后 1 d及术后 7 d的BR指标比较( ±s, n=64)

表2 两组术后 1 d及术后 7 d的BR指标比较( ±s, n=64)

?

表3 两组术后1d及术后7d的炎性因子比较( ±s, n=64)

表3 两组术后1d及术后7d的炎性因子比较( ±s, n=64)

组别对照组利伐沙班组t值P值术后1 d术后7 d IL-6(pg/ml)140.02±14.78 140.76±14.81 0.283 0.778 IL-8(ng/ml)0.43±0.05 0.44±0.05 1.131 0.260 TNF-α(ng/ml)1.76±0.17 1.78±0.19 0.628 0.531 IL-6(pg/ml)122.71±12.52 110.33±11.18 5.900 0.000 IL-8(ng/ml)0.28±0.03 0.20±0.02 17.750 0.000 TNF-α(ng/ml)1.51±0.16 1.40±0.15 4.013 0.000

3 讨论

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缓慢是导致DVT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证明,骨折导致DVT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手术创伤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导致血液高凝,且创伤性出血及长时间患肢制动、卧床不但会减少血容量,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液流速缓慢;②手术创伤可促进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手术操作引发血管内皮损伤,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促进血小板凝聚,并最终引发DVT;③手术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可诱发炎性反应,促进炎性因子生成,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增强凝血-纤溶系统活性[4]。BR可充分反映血液的流动性状况,通过检测患者BR指标改变可掌握患者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Wang等[5]证明,BR指标异常变化是骨科术后DVT的高危因素。李正等[6]发现,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等BR指标显著升高。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 d的BR及炎性因子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骨科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发生DVT的风险较高。

陆慧杰等[7]研究认为,术后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DVT,降低DVT发生率。低分子肝素是临床预防DVT的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高,可按照患者体重调整剂量,不需进行实验室监测,且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等不良发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研究证明,Xa因子是生成凝血酶内外源通道的交叉点,抑制Xa因子可有效抑制凝血酶生成[8]。利伐沙班为直接Xa因子抑制药物,可高选择性抑制Xa因子,阻断外源及内源性凝血瀑布途径,减少生成凝血酶,避免血栓形成[9]。在凝血过程中,低分子肝素需在抗凝血酶III配合下才能发挥抗凝作用,而利伐沙班则不需抗凝血酶III即可抑制凝血酶原及Xa因子活性,且可以剂量依赖方式延长PT与APTT,而低分子肝素则对Xa因子不起作用。王利等[10]证明,与低分子肝素相比较,利伐沙班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效果更优。李建昌等[11]发现,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更易降低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PT及APTT水平,预防下肢DVT发生。本研究中,利伐沙班组术后6个月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7 d的BR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上更具优势。

综上,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骨科手术患者BR、炎性因子等指标,降低DVT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推荐于临床。

猜你喜欢

班组骨科炎性
班组“5米经理”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强班组建设 促企业发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第十期数字骨科技术(CAD-RP)应用学习班暨第六届南总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