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诗刊与新世纪大学生诗歌
2018-12-29
作为中国老牌的诗歌刊物,新世纪以来,《星星》诗刊以刊物推介与“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品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持续推介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诗人,关注大学生诗歌的发展。《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指出:“尤其是每年一届、已经举办到11届的星星诗歌夏令营,一路选拔、培养了很多诗人”。显然,11年来,《星星》诗刊推出的300余位大学生诗人,他们的创作既涵盖有诗歌创作(现代诗与散文诗)、诗歌翻译及诗歌批评三个方面,而且也以多元化的创作态势建构了新世纪当代青年诗歌深度发展的可能。可以说,当下活跃于中国诗坛的青年诗人大都参加过《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或是受到《星星》诗刊的推介,他们不仅从《星星》诗刊走上了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道路,而且构成了当代青年诗歌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诗歌创作、翻译及批评方面具有多向度的生长空间。
一、《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缘由与影响
自中国新诗“五四”诞生以来,大学生诗人群体的创作实践与大学生诗歌一直是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从80年代开始,“朦胧诗”“新生代”及“第三代”等诗歌运动和浪潮大都与大学生诗人与大学生诗歌有关。学者吴思敬指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新生代’或‘第三代’诗人揭竿而起的时候,在潮头上起落的却非大学生诗人莫属了。”[1]显然,当代诗坛当中代表性的诗人如海子、西川、王家新、于坚、杨克、雷平阳、臧棣等一批诗人,他们曾作为大学生诗人在80年代中通过各自不同维度的诗歌创作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在当代诗坛中的影响。可以说,作为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现象与趋势,大学生诗歌“最大贡献在于,及时地参与当代文化界的革新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学多方面的思想禁锢,将当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民间化的创作轨道上,是中国新诗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我们看到,80年代以来,不管是作为当代诗歌发展的推进力量还是重要趋势,大学生诗歌的创作建构了当代诗歌创新的内容与发展的内在意蕴。
诗是青春的艺术,当代诗歌与大学生诗歌的青春写作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受“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当中大学生诗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影响,新世纪以来高校文学社团的诗歌写作者也是积极开展现代诗歌的创作。他们这种学院化的诗歌训练与诗歌理想,构成了新世纪当代诗歌发展的新特征。《星星》诗刊作为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1957),以其“兼容、创新、权威”的办刊宗旨推进当代诗歌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青年诗人的关注与扶持。为此,《星星·原创诗歌》《星星·散文诗》陆续创办了“星青年”“星星校园”等刊发青年诗人和校园诗人作品的栏目。《星星》诗刊这种推介与扶持青年诗人的办刊宗旨,直接推动了它对大学生诗人和大学生诗歌的关注。为了传承新时期以来大学生诗歌在当代诗歌发展的传统,也为了“扶持校园诗人,繁荣校园诗歌”,推动当代诗歌的时代发展,2007年,《星星》诗刊与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联合创办“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每年面向全球高校招收大学生学员,推介有潜质的高校诗人。十余年来,《星星》诗刊这种推介大学生诗人(本科、硕士、博士),关注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努力,不仅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创作力量,而且显而易见地促进了新世纪以来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从2007年的第1届到2018年的第11届,经过十余年的坚持与努力,《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已推介了300余位大学生诗人。曾参加过“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林宗龙、羌人六、聂权、杨康、余幼幼、茱萸、程川、戴潍娜、徐钺、苏笑嫣、文西、马晓康、徐晓等大学生诗人,通过《星星》诗刊的推介与多年来持续的关注,已成为当代诗坛青年诗歌的重要组成力量。而且他们除了坚持各自具有“口语写作”或“知识分子写作”特征的诗歌创作之外,还涉及诗歌的翻译与诗歌批评等与诗歌相关的领域。可以说,《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这种包容、多元的“营员”选择标准,在不同维度上推动了当代诗歌青年群体的发展与成长。
此外,作为面向全球所有华语大学生诗歌写作者的品牌活动,《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每届营员除了来自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之外,还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萧楚天)、加拿大奎斯特大学(蒋在)、西班牙ESIC商学院(马修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方寒)、韩国仁荷大学(郭艳宁)、香港大学(雷芷童)、香港中文大学(高源)、澳门大学(陈丛)、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古昊鑫)等国际和港澳台高校的大学生。这种具有国际性眼光的选择标准,不仅为营员创造了相互了解与对话的广阔空间,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将新世纪大学生诗歌创作纳入到了世界诗歌发展的范畴当中。
显然,《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新世纪以来推介大学生诗人,关注大学生诗歌发展的办刊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当代诗歌的发展。我们看到,受《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模式启发,2011年武汉《中国诗歌》杂志社开办“新发现诗歌夏令营”,2012年《人民文学》开办“新浪潮”诗会,它们每年也以“夏令营”和“诗会”的形式重点关注80后、90后青年诗人。当下,《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已成为80后、90后诗人(大学生诗人)走上中国诗坛的重要推介平台。中国诗坛现今活跃的青年诗人,大多参加过三家刊物举办的诗歌夏令营或诗会。于当代诗坛和大学生诗歌而言,《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开营11年来不仅推介了一大批活跃于当代诗坛的大学生诗人、青年诗人,而且还引发了当代诗坛关注大学生诗歌发展的潮流,即新世纪以来当代诗歌当中以80后、90年诗人为主体的发展潮流。
二、新世纪大学生诗歌的学院训练与书写向度
作为成长于大学校园的写作群体,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的诗歌创作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学院训练或自学模仿。中国各大高校开设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写作学》《文学理论》等相关课程,即是向大学生诗人讲授诗歌创作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于新世纪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大学校园内的诗歌创作之路,或者说他们走上诗歌创作之前,对诗歌的理解是一种“知识认知”。这种来自课堂和书本的“知识性”的诗歌认知,细分为大学生诗人个体关于当代诗歌的意象、意境、技巧、感觉、情感、意义的知识。在这些大学生诗人根据个体的感觉、在校园学到的诗歌知识及他们以个体喜欢的诗人(诗歌偶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开始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大学生诗人对诗歌“知识”理解的深入,以至于变成他们真实的诗歌书写能力,他们也就真正地进入了诗歌,成为了一个“诗人”。
在尼采看来:“把知识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向它的极限,到达这个极限,知识必然转化为艺术:这个必然过程的目的原本就在于艺术。”[3]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的校园写作显而易见的从诗歌的“知识”开始,并通过这种诗歌“知识”的多次训练与强化,最终使这种诗歌的“知识”成为了他们自身的诗歌能力与意识。在这些大学生诗人通过一定的学院学习与训练而形成基本的诗歌写作能力、并独立创作或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的时候,他们的诗歌写作向度也进入了所有汉语诗人一样的境地,即一种“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区分。“从话语层面考察,民间写作着重于口语写作,而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书面语言,在精神追求上也存在许多差异[4]。”当下诗坛当中,“民间写作”偏于日常化、世俗化的口语写作,是一种看得懂的诗;而“知识分子写作”则与学院派的精英意识与知性书写相关,它强调对内心和精神的超验探视与呈现,是一种难懂的诗。
“父亲、二叔、三叔/二叔家的哥哥、我、三叔家的弟弟/这六个人是我们家/上坟的常备军/征战的对象不过是/每年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之时/爷爷的坟头/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头”(张文康《人生之战》),“空山寂/夜里听见老相逢在雨后叹息/这声音,像祖父/从深夜的井里传来的回声/有些狭窄,又有些潮湿。”(许春蕾《石桥也是年轻的》)显然,作为《星星》诗刊2018“中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两位营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康和南通大学的许春蕾,张文康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写作”特征,许春蕾的诗歌则是一种知性的写作。我们看到,张文康是以平稳的情感与叙述性的描述,表达了一家六人每年上坟的“事件”,现代诗歌的修辞和技巧也仅是表现为“常备军”一词,诗歌的整体审美意蕴与诗性特征并未表现出来。而在许春蕾诗中,她将寂静的“夜里听见老桥的叹息”与祖父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她对“深夜的井里传来的回声/有些狭窄,又有些潮湿”的超验想像与直觉把握,不仅以感觉、回忆及灵性的知性形式构建了她诗歌的诗性特征与美感,更是反映了她对学院派的精英意识与知性书写理解与把握。
“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是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的主要写作特征,张文康和许春蕾作为已经举办了11年的《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300余位营员之中的两位,他们的诗歌创作表现了《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亦有“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特征。而且对参加夏令营的大学生诗人来说,他们的诗歌创作不管是属于“民间写作”还是“知识分子写作”,其主题一般为乡村、童年、青春、爱情、困惑等内容,这种基于二十余年人生经历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经验表现特征。这种经验性的表达,显然他们诗歌创作的开始阶段为他们带来了直接的书写内容与对象,但随着诗歌创作的深化,作品数量的增多,他们将会迎来“经验的贫乏”问题及相应的写作瓶颈。纵观2018年《星星》诗刊“第11届中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作品,这些大学生诗人在他们乡村、童年、青春、爱情等题材重复多次以至贫乏之后,部分人则以具有地域风情、旅行见闻及对大师和名人的描述等题材加以弥补,以寻求新的写作可能。新疆石河子大学苏仁聪的《巴松措》《玛旁雍措》《拉卜楞寺》《准噶尔盆地》等带有新疆地域特征的诗歌,厦门大学张勇敢的《登东华山》《与阿楚,在北山公园》《黄石十行》等游记特征的诗歌,复旦大学周乐天的《叶家花园》《大宋提刑官》《(通信)工人的布鲁斯(尾声)》《(来到临平的)内蒂·摩尔》等对大师和名人的描述式的诗歌,可以体现大学生诗歌的这种写作特征。
参加2018年第11届夏令营的彭杰在《荷尔德林的晚年》写道:“窗户很小/里面能看见下方的护城河/与远处暗色的山峦/晚饭过后,他躺在吊床上/那么多的尘埃,透过光线/一粒一粒地向他落下/广场上的橡树结出果实又枯萎/走过去的人又会回来/而他只想看着此刻的天空/就这样和晚霞慢慢地消散。”我们看到,在这首描述荷尔德林晚年的诗歌当中,彭杰以可能是在影视或画作当中看到的一个荷尔德林场景为材料,通过个人的想象与诗性把握,最终写出这一首作品。显然,对大学生诗人而言,以历史上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名人或偶像为内容或题材,进行一种有别于其个人成长经验的诗歌想象与实践,这种具有大学校园知识学习与青春趣味特征的诗歌写作角度与方法有效地弥补了他们经验性写作的不足。
质言之,新世纪大学生诗人作为成长于大学校园且人生经验相对有限的写作群体,刚刚接触或是刚刚走入诗歌的写作者,他们的诗歌写作不仅必然地带有学院训练的特征,而且也慢慢地表现出“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书写向度。在这个具有过渡性的诗歌写作阶段,他们的诗歌写作虽然有锐气、语言感觉强烈,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迷茫。为此,他们不断地以各种可能的形式与方法进行适应和调整。如诗人里尔克对青年诗人寄言:“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渐渐地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5]。”《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作为推介大学生诗人、关注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平台,一直关注大学生诗人成长过程的问题,并予以相应的指导,此为《星星》诗刊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初衷与愿想。
三、《星星》诗刊创造的大学生诗歌发展可能
11年来,《星星》诗刊以刊物推介与“夏令营”品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推介与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诗人,这些大学生诗人也以不错的诗歌成绩与影响,印证了《星星》诗刊11年来的这些努力与坚持的价值。从大学生诗歌及与大学生文学(诗歌)社团在百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传统来看,《星星》诗刊全力以赴推介大学生诗人,关注大学生诗歌发展的理想,不仅传承了百年新诗的“大学生诗歌”传统,更是以实际行动推进了当代青年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所以,综合地看,《星星》诗刊在推介身处校园当中的大学生诗人、构建新世纪大学生诗歌多维发展空间及推进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群体的创作与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一,以刊物推介与“夏令营”品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为身处校园当中的大学生诗人创造了发表诗歌与进入诗坛的可能。
新世纪以来,《星星》诗刊一直关注大学生诗人的成长,不仅在上旬刊的《星星·原创诗歌》和下旬刊《星星·散文诗》两版刊物中开设有“星青年”“星星校园”等刊发青年诗人和校园诗人作品的栏目,持续推介青年诗人和校园诗人,而且从2007年开始与成都文理学院联合举办“《星星》诗刊·中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品牌活动,重点推介大学生诗人。《星星》诗刊这种以刊物推介与“夏令营”品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了新世纪以来大学生诗歌创作的文本和这些大学生诗人发展状况。11年来,来自国内外300余名大学生诗人通过《星星》诗刊和《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品牌活动走向了当代诗坛,并成为了当代诗坛青年诗人的代表。
第二,对诗歌创作(现代诗与散文诗)、翻译、批评等方面的综合关注,构建了新世纪大学生诗歌多维的发展空间。
《星星》诗刊作为中国老牌的诗歌刊物,每月出刊有《星星·诗歌原创》(上旬刊)、《星星·诗歌理论》(中旬刊)、《星星·散文诗》(下旬刊),其办刊定位囊括了现代诗歌的创作(现代诗和散文诗)和批评两个重要的方面。通过考察《星星》诗刊11年的入选营员的构成发现,其对大学生诗人当中从事诗歌翻译的写作者也予以重点关注。《星星》诗刊对现代诗歌创作(现代诗与散文诗)、翻译、批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推介与扶持的理念,呈现了其作为老牌诗歌专刊的理想与抱负。我们看到,在其先后举办的11届夏令营当中,除了林宗龙、聂权、杨康、余幼幼、程川、六指等主要进行诗歌创作外,第6届夏令营的戴潍娜、第11届夏令营的杨东伟等既创作诗歌又翻译诗歌,第1届夏令营的茱萸、第7届夏令营的刘阳鹤、第11届夏令营的覃才等既创作诗歌又从事诗歌批评。《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囊括诗歌创作、翻译、批评等方面的关注与推介,构建新世纪大学生诗歌多维的发展空间。
第三,传承百年新诗当中的大学生诗歌传统,推进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群体的创作与成长。
从“五四”开始,大学生诗人和与大学生相关的文学(诗歌)社团一直以来就是新诗发展的重要探索力量。在新诗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大学生诗人和与大学生相关的文学(诗歌)社团作为推进诗歌发展的一种精神品质与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新诗的发展与探索。新世纪以来,《星星》诗刊受此传统的影响,以“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形式集中推介大学生诗人和与大学生相关的文学(诗歌)社团。11年来,《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通过自身的坚持与努力,推出了300余位大学生诗人,其中代表性的大学生诗人现今已成为当代诗坛重要的青年诗人;以群体的形式推进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群体的创作与成长,建构起了新世纪以来刊物在培育大学生诗人、推介大学生诗歌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与典型意义。
显然,新世纪以来,不管是从《星星》诗刊的栏目设置还是从《星星》诗刊与成都文理学院联合创办的“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品牌活动来看,《星星》诗刊的确以实际行动为中国诗坛推介与培养了一批代表性的大学生诗人群体和80后、90年青年诗人。这种出自或者得益于《星星》诗刊的大学生诗人,也以良好的诗歌成绩与影响,反过来建构了《星星》诗刊十余年来的坚持与努力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新世纪以来《星星》诗刊每年以较大版面刊登大学生诗人作品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不仅传承着中国新诗百年发展历程当中大学生诗人和大学生诗歌的文化传统,体现着《星星》诗刊六十余年推介青年诗人的办刊宗旨,而且以一种品牌化的诗歌影响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新世纪大学生诗人的成长和大学生诗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