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8-12-28廖波

市场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摘 要:面对庞大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日益重要,而消费模式作为居民消费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表现,会持续且显著的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需求逐渐膨胀,资源的浪费以及废弃物的排放给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绿色化发展的消费升级成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产品的使用、共享经济的出现以及对循环再生品的认可,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负作用。

关键词: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共享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9-0100-03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能源消耗使得碳排放增加,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人口需求增长以及环境影响的双重制约,政府将低碳可持续经济放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居民的消费行为与社会资源的使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消费模式的可持续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消费结构不合理和消费方式落后等问题,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社会环境施加一定的负向影响;随着消费模式的升级,绿色消费意识的影响扩大,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既会引导清洁能源的使用,又能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整体发展结构优化。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白雪梅和赵茹(2018)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经济为基础,环境为前提,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坚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同时当代人在追求现阶段发展时,应承认并且做到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均等。

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积极践行,政府曾明确指出我国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通过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可持续消费

当前社会对可持续消费的公认定义为: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其中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且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适度增长的消费水平、合理的消费结构以及绿色化的消费方式。

随着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日益成熟,倪琳(2010)表示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适度增长的消费水平、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张建平等(2015)认为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是给基于工业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要求,即消费应当是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型消费模式,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向。

关于引导消费者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就内在而言,消费心理是最关键的因素,王建明和王俊豪(2011)通过对公众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低碳的消费意识是产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动因,如消费者的环境认知、个人责任认知等,均会通过作用于心理意识从而进行消费活动,即想要从根本上激发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应先对消费者的心理思维进行灌输,宣传可持续性消费。

(二)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环境生产相适应、相平衡的生产,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均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首先,按照可持续发展对生产提出的要求,其生产目标应该选择对社会、经济、自然等三者均有益处的产品為对象,如绿色低碳产品,既满足了功能效用,又达到了环保性要求;其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要实现各要素的协调配置,保证利用率最大化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厂商作为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不论是原材料的使用还是新工艺、新技术的推行,都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李文辉(2011)在生产领域实现低碳生产的有效途径就是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循环经济的实现,减少如煤、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并且基于生产工艺的革新,实现要素的再循环使用。

二、 消费模式制约可持续发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消费,而是选择追求种类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中消费需求增大,但快速的消费循环会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即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向作用,综合以往相关研究,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奢侈品消费、食品消费以及住房消费等三个方面。

(一)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由于其高昂的价格使得炫耀性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特性之一,市场中存在消费者通过购买奢侈品来膨胀自我以及寻求地位认同,所以随着居民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如高端衣物、包、配饰等,市场中伴随着出现资源浪费,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牛文浩(2012)指出奢侈品消费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过于追求品牌地位价值以及时尚潮流,从而忽视了其本身的功能价值,陷入了“购买即淘汰”的快速循环消费模式中,造成了资源闲置,甚至资源浪费。

(二)食品消费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的肉制品增加以及食物浪费的出现,也对环境以及资源提出了挑战。Munksgaard et al.(2001)发现食品是二氧化碳排放中最大的非能源贡献者,基于家庭的食品消费占了丹麦总二氧化碳排放的10%。Carlssonkanyama and González(2009)研究表明植物类产品如蔬菜、谷物和豆类是最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动物产品包括奶制品,具有比植物类产品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食品的消费模式转变还对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产生负面作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7年的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以及某种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普遍上食品的总消费增加,并且奶制品和肉类的消费占比增加,增加了与食品有关的能源消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的报告指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营养结构转型,动物蛋白的消费增加,自然资源的压力增大,新增的土地大部分用于动物蛋白的供应。消费模式的改变和营养转型对公众健康以及农业生态退化产生了巨大挑战,并且食品损失和浪费每年达13亿吨,近乎食品生产的1/3,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住房消费

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会间接作用于社会资源利用率,首先,从住房的需求数量来说,Hubacek et al.(2007)发现中国从分房政策转变为买房政策后,居民以投资性为目的的房产购买增加,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从而造成能源消耗增加。同时,住宅面积以及家庭成员数量的规模也会对能源消耗产生影响,Brantley Liddle(2014)发现住宅面积规模对能源使用有负向影响,面积越大,碳排放越多,而家庭成员数量越多,由于资源共享原则,所以人均能源消耗会下降。

同时为维持居住的基本条件,落后消费方式也会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Hubacek et al.(2007)分析城乡住宅能源消耗在质量和数量的差异,发现农村是非商业能源主导,但生物能源过度利用,造成耕地退化和森林资源破坏等问题。同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7年的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和南亚,很多农村家庭能量消耗大部分为传统生物能量,燃烧低效,并且产生了烟雾以及空气污染。

三、 消费升级助推可持续发展

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模式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即消费升级,绿色化属于其重要特征之一。绿色消费,即消费者在选择商品过程中出于对社会资源以及环境的考虑,基于自身的绿色消费意识选择对环境的负效应较小的产品,使得长期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低能耗绿色产品的消费、提高闲置资源效率的共享消费以及循环再生品的消费。

(一)绿色产品消费

绿色产品,是指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基础上,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危害小的环保型产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种类也日益增多,如节能家电、有机产品、新能源产品以及绿色建材等。

绿色产品的使用可以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的排放,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显示,2017年国内销售的节能型家电可实现年节约电1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50万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各1.4万吨和颗粒物1.1万吨。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居民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也不断提高。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当下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Yuan et al.(2015)表示新能源车是减轻汽车行业对石油的依赖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如表1所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扩张,销量从2013年的1.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77.7万辆,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这种行为的转变不仅局限于产品,同时还会对消费者的思维产生影响,引领人们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數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信息网。

(二)共享消费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依托下,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源被整合于互联网平台,并开放给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共享消费模式这一新兴业态出现,整体社会实现了交易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杨林(2017)指出,共享经济模式充分发挥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得社会对新生产商品的需求降低,生产活动降低从而碳排放减少,环境效益提高。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如图1所示,从2013—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迅速发展,交易量五年间增长了10倍,从2013年的5000亿元到2017年的57000亿元。具体而言,其中有交通共享、住房共享以及服务共享等三个方面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细分市场规模如表2所示,近年来整体保持着稳中有进的增长。

交通共享主要是指网约车、共享单车以及共享汽车的发展。诸如滴滴快车等网约车平台的出现缓解了高峰期交通运力不足的情况,减少了私家车的出行总量,共享单车减少了居民对汽车的需求。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2017年居民骑行共享单车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420万吨,顺风车和拼车节约燃油130万吨;房屋住宿是指居民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空置房屋作为旅馆出租给寻找临时住处的需求者,如旅游民宿,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生活服务包括外卖、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渗透于生活的多种服务,有利于生活成本的降低。

(三)循环再生品

通过对物品循环使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通过减少废弃物处理量来保护环境。产品循环再生,是指对回收的废品进行加工再生使用,主要包括废弃纺织品、废钢铁、废有色玻璃制品、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随着公众循环再生意识的增强以及循环再生品质量的保障,循环再生品逐步被社会认可。

就废弃纺织品来说,通过专业的纺织机械将其加工成另一种材料,成品为循环再生品,经历了从“废弃品→原材料→加工→再生资源”,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2016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量为360万吨,利用率为18%,意味着节约原油460万吨,耕地410万亩。H&M集团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其2017年通过全球门店开展的旧衣回收计划完成了17771吨纺织品的回收,实现了重新利用和循环再生产,目前其产品中再生资源的材料占比达35%,生产过程中排放减少21%。

四、 结语与政策建议

现行消费模式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消费观念的不理性以及消费方式的落后,均会对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逆向作用,不利于市场整体结构的优化;随着消费的升级,居民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等可持续性意识提高,会选择绿色产品以及循环再生品进行购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共享经济的推动使得市场中闲置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所以为了引领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目标,应该落实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虽然我国的可持续消费整体处于发展态势,但市场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从绿色产品市场来看,从供给端来说,目前市场上对绿色环保产业和产品的开发不够,许多产品没有按照绿色标准组织生产,绿色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有限,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有限,关键是生产低碳的企业还不够,且规模较小;从需求端来说,消费行为的转变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的消费心理,由于市场关于可持续性消费的普及力度不够,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同时由于环保型产品的费用较为高昂,消费者选择的动力较低;②从共享消费市场来看,由于信息的共享,使得用户的隐私面临暴露的风险,同时各共享单车平台为抢占市场,短期内大量投入单车,造成供给过剩,同时使用者对其保护不当,使得城市治理的难度加大。还有部分消费者利用共享网络平台从事违法交易,市场面临法律问题;③从循环再生品市场来看,市场回收利用率较低,且虽然我国已初步具备了特色产业化再生技术,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就建筑垃圾而言,目前我国对其资源转化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和日韩的95%。

为保障社会优化发展的稳步推进,我们应该从供给端调整生产链和需求端引导消费等层面采取策略。①厂商首先应该加大对绿色产品的开发,构建绿色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应注重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方式,多生产能耗低的产品,再者应该注重绿色产品的营销,让消费者体验到绿色产品的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通过对思维输入可持续性理念,方能从根本上做到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通过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普及消费者环保意识以及合理的价值观念;绿色产业作为一个新生产业,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包括政策优惠以及帮助激发市场活力;②对于共享平台来说,应充分利用平台大数据的优势,加大监管力度,各行业应建立规范化的标准,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将潜在风险扼杀于摇篮中,同时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信用信息的对接,打破信息孤岛的缺陷,健全相关主体的信用度;③对于循环再生产业来说,应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互动,探索再生资源的高效能利用模式,同时应依托于互联网,打造专业化的回收平台,扩展废弃资源的回收渠道,且加大对再生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循环再生品的质量和产能,另外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循环再生产品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白雪梅,赵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4):27-29.

[2]倪琳.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张建平,季剑军,晋晶.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8):65-75.

[4]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4):58-68.

[5]李文辉.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规划框架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1(3):1-3.

[6]牛文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消费模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5):7-10.

[7]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Wier M. Chang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2 re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Pollution,2001,15(2):146-158.

[8]Carlssonkanyama A, González A D.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to climate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9,89(5):1704S-1709S.

[9]Hubacek K, Guan D, Barua A. Changing lifestyle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cenario analysis for China and India[J]. Futures,2007,39(9):1084-1096.

[10]Liddle B.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macro-level, cross-country analyses[J]. Population & Environment,2014,35(3):286-304.

[11]Yuan X, Liu X, Zuo J.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 review[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42(C):298-305.

[12]楊林.共享经济背景下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思考[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6):29-33.

作者简介:

廖波,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行为视角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时代“绿领”一族的营销启示
当代消费生活方式引发环境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