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嚼”出语文味 彰显个人味

2018-12-28钱兰香

新一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语文味

钱兰香

摘 要:课堂教学的许多尝试,旁听专家、名师和同仁的公开课、示范课,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语言文字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熟练运用的能力始终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之一。咬住文字,嚼出味道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语文课。“嚼”出语文味,才能彰显个人味。

关键词:语文味;个人味;情中品读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它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政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實追求。

一、关键词语的省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

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学生在读完后,并不能完全的感悟到词语中的情感,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此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赏析。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中,“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怎样使学生体会到“依然伫立”和“凝视”好在哪里呢?老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比较法法将“依然伫立”和“凝视”去掉,让学生比较前后两种句式,从中悟出“依然伫立”和“凝视”用得多么准确传神。

二、创设情境,学生在情中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其中的联系上下文,我想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仔细地阅读品味,那要想真切地感受词语的意思,就要将词语与其所在地课文情境紧密结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

三、咬住小小的标点,传情达意

我们在解读课文时,往往会忽视课文中的标点,其实有时候正是这些小小的标点却传递着的无限的深情,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学时就不要放过个让学生能更好感知的机会,应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以《桥》为例:《桥》较多地使用了短句、短段渲染紧张或感人的气氛。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文章结尾:“他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两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简约特点进行潜心涵咏,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适当地整合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咬文嚼字”。《但愿人长久》一课的重点是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那种夜深人静时,深深的思念是学生从没有过的体验。那么我们就要紧扣关键句,抓住“形影不离、又、心绪不宁”,等词语,再巧妙地结合相关资料,引领学生感受言语中所传达的情意和主旨,从而领略言语运用的巧妙。

五、抓住文章主题,让学生嚼出真味

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进行咬文嚼字,是“咬文嚼字”的关键。咬文嚼字,应当紧扣文章主旨,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使文中人物的形象更清晰丰满,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的深刻,使学生的思维领域更宽广……

不过咬文嚼字出来的“语文味”能再加上个人味就更好了。课的味,一般是说教师在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活动、选择手段、运用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的全过程,并为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无个人味的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熟悉,不研究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中就应用开放的来拓宽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它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此外,还需教师在此基础上赋予个性化的理解,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之间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使师生共同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菊香.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J].作文成功之路,2014(6).

猜你喜欢

语文味
让语文课上出自己的味道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凸显“语文味”
语文课不能缺失语文的独有个性
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语文味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