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现状及对策

2018-12-28李仕哲孙英浩唐可欣

新一代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高校

李仕哲 孙英浩 唐可欣

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始终坚持跟随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走的青年人。[1]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面临着不同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因此高校如何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的培养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途径及对策。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理论自信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的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群体多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政治面貌包含活跃在团委、学生会的团组织成员,努力入党的积极分子,光荣的党员或预备党员、群众。学科专业覆盖理、工、文、史等多个学科。[2]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33份,回收率达93.3%,有效问卷928份,效率92.8%。

一、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现状分析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信仰坚定程度

调查显示,对“如果可以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外,要是可以选择,你愿意信仰什么?”一题,选择“不,我只信仰马克思主义”“宗教主义”“金钱主义”“个人主义”和“其他”的受访者,分别为72.3%、8.5%、6.2%、9.4%和3.6%。这组数据说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高校培养理论自信课程展开有着内在需求,也从侧面说明高校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活动状况

对“你所在‘高校培养青马理论自信的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哪些?”一题,在“开设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邀请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讲座、论坛、座谈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三个选项中,受访者的选择分别为92.7%、67.9%、16.8%。其中83%来自于相关学校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群体;选择“团委组织红色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兄弟学校合作,沟通交流”和“建立马克思理论读书角”选项的受访者分别占了46.7%、21.3%、39.3%和20.1%。

对于“你是否经常参与此类课程及活動?”一题,选择“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的受访者分别占82%和15%;选择“很少参加”的受访者仅有3%。据分析,学生参与度如此高的原因主要因为这些课程是大一大二的必修课,学分占比较高,因此课程参与率较高。但是部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相关课程偏重于课本内容,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课程参与与认识上缺乏主动性。

二、高校实施培养活动的困难及原因

对“你认为大环境下,‘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实践探索的困难有哪些?”一题,选择“学生不能主动做到理论自觉,更加不能做到理论自信”、“学校重视程度或学校本身师资限制”、“国家和社会重视程度缺乏,整体环境恶劣”、“资本主义可以输出反动文化,学生被动影响”、“其他”选项的受访者分别占38.7%、27.6.%、21.3.%、18.5%、65.1%。

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在培养方式上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培养氛围的营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发展比较单一。

三、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对策分析

从高校实际教学上来看,构建一个完善的优秀人才体系,思想上的指引必不可少,实践上的提升也至关重要。[3]

(一)强化思想引领,增强责任意识

高校要充分调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非正式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4]确保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过程中,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确保培养工作的时效性。高校党委要积极发挥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4]肩负起培养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信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立足思政课堂,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作用,帮助并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达到吸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动、深入研究的目的,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及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研究工作呈现出多视角、全方位、个性化的特点;利用新媒介的社交平台,建立立场坚定、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网上学习园地,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及时掌握和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及时沟通解答,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

[2]童卫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3 .

[3]陈清,刘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J]社会民生,2014.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高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