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机制
——一项多案例研究

2018-12-28刘光荣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宿劳动力要素

刘光荣

(新乡学院管理学院, 新乡, 453000)

1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从2004年开始, 中共中央连续十四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其中更是有多次提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议题, 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也有着重要意义(蔡昉, 2007; 李琰, 2014)。

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形式与路径有多种, 而不同转移的形式与路径所带来的效果也各有差异。研究表明, 由亲友、同乡等社会资本的辅助就业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 成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孔艳芳, 2017; 李义伦, 2017)。从转移路径的种类来看,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且因区域差异而呈现出明显差别, 孔艳芳(2017)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归纳整理, 作者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包含“离土不离乡”以及“离土又离乡”两种基本模式, 其中前者是指劳动力在附近事业单位、乡镇企业、私营与个体企业等直接就业, 可理解为就地转移路径。根据劳动力转移距离的远近以及转移目的地城镇化与农村化, 可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异地转移”进入城镇以及“本地转移”当地就业(孔艳芳, 2017), 其中后者在促进乡村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水平、保持农村发展活力等存在一定优势, 因此, 本文着重关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这一路径。

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路径中, 乡村旅游业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有学者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特别是在强大劳动力吸纳、利于女性等弱势群体、留住转移者乡土情怀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柳百萍, 胡文海, 尹长丰, 韦传慧, 2014; 李义伦, 2017),在降低失业率、提升人均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Teare,2013)。然而, 也有研究对这一途径给出了现实的反思, 从劳动力的能力素质较低、相关制度与培训体系缺失、服务业发展劳动力素质诉求高等方面看, 诸多因素也限制了劳动力向乡村旅游产业的转移效率(杨松, 2011; 赵春雨, 苏勤, 李菲, 2013)。旅游民宿是一种重要的乡村旅游业态(如农村地区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 由于其能够近距离就地转移、产业链条丰富, 因此民宿业也开始逐步引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李朋波, 靳秀娟, 谷慧敏, 2017), 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有众多学者已从理论上对“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展开了探索 (于静, 2008; 杨朝继, 李辉, 2005; Hegarty & Przezborska, 2005; 李朋波等, 2017),然而关于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探索更多是理论上的推演, 两者间互相作用所存在的积极作用与现实困境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又有怎样的具体影响机制, 目前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对旅游民宿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分析, 初步构建了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 并通过北京和河南的四家乡村地区旅游民宿的案例分析, 探索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 试图从更深层次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呈现。

2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2.1 乡村旅游与旅游民宿业

(1) 乡村旅游

尽管乡村旅游这一实践已经在农村地区较早出现, 但是关于乡村旅游的学术概念目前并未有较为统一的界定,杨旭(1992)较早指出乡村旅游是基于农村地区生物、农业、社会资源而形成的立体式景观作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他较系统概括了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各类资源以及可旅游的活动内容; 何景明和李立华(2002)则从更为狭义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界定, 他们指出凡是在乡村地区, 基于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均可以纳为乡村旅游的概念之内; 国际学者也从异于国内的乡村情境出发,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Barbieri &Mshenga(2010)就扩充了农业旅游活动的内涵, 基于国外农庄式的农村场景, 提出了如滑雪、骑马、狩猎等活动的补充。

尽管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但从以下几点来看乡村旅游是具有一致性的。首先从旅游内容上看, 乡村旅游的景观构成基本是以农村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为主, 尽管国内外农村地区经营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乡村旅游的内容上相差并不是很大, 大多都体现了乡村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 囊括了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其次从经营性质来看, 乡村旅游多为家庭或个体经营, 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较高, 这是与其他旅游形式较大的差异点, 乡村旅游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其参与主体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上, 当地居民可充分挖掘地方农村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 最后从旅游活动上来看, 乡村旅游更加突出乡村体验式游玩需求, 游客游玩过程中可以与当地居民充分融合,其参与性和娱乐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所受束缚较少, 能够产生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地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旅游内容的, 当地居民充分参与, 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体验性、自然性的旅游活动形式。

(2) 旅游民宿

上文我们已阐述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灵活性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现有研究按照经营性质的差别将乡村旅游划分为家庭经营、企业经营以及集体经营三种类别(姚海琴, 朋文欢, 黄祖辉,2016), 而以农户家庭为旅游单位、充分利用院落及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家庭型乡村旅游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形式之一, 如旅游景区的农家乐经营方式, 能够让游客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充分融合, 深入体验乡村风光与农家生活。

在家庭式乡村旅游中, 民宿作为提供游客吃喝住行玩一体化游戏体验的主体单位, 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周琼和曾玉荣(2013)在分析台湾民宿发展时指出民宿是指基于乡村住宅及其所处区域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发展起来的、能够提供游客生活住宿与游玩的乡村旅游形式; 李朋波等(2017)指出由于旅游民宿业所包含的产业价值链往往更为完整, 其在乡村旅游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且广泛存在于乡村区域, 成为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落脚点。

旅游民宿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以及服务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 民宿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区域劳动力的转移, 并且存在发展前景好、便于弱势群体就业、强力吸纳劳动力等优势(赵承华, 2012; 柳百萍等, 2014; 李义伦, 2017), 然而关于民宿业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

三农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之一, 有效实现乡村区域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蔡昉, 2007; 李朋波等,20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实现农村减贫、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也有着重要价值(李琰, 2014; 何春, 崔万田, 2018)。因此, 探索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意味着劳动力较少或不再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活动, 从作业方式上可以理解为“离土”,在离土的基础上又会有两种就业方式, 一是不离开生活的家乡进行就业, 二是离开家乡进行就业。因此有学者基于农村劳动力是否立卡家乡进行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概括了两种基本方式——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在城镇化建设初期,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转移到城镇进行非农业就业, 尽管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地区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但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给农村部分生产活动及长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潘泽瀚, 王桂新, 2018), 因此从长远角度看, 离土又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异地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损于农村区域的长远发展的, 探索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转移路径意义深远。

2.3 本文研究框架

以往研究更多是从理论上对旅游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互动影响进行了探索, 基于理论探索构建两者互相影响的积极作用于现实困境的分析框架(李朋波等, 2017)。然而现有文章对其中的单向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缺乏必要的案例去证实。本文在李朋波等(2017)所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着重关注了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打开民宿业对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具体过程, 深入挖掘两者的互动关系, 这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以及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现有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也多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乡村旅游对于促进转移有着较为积极的一面, 如大量吸纳劳动力、提升乡村收入、关注弱势群体就业等(王显成, 2010; 赵承华, 2012; 叶迎,2015); 与此同时, 另一方面农民的自身素质、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局限、相关制度建设缺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力转移的效率与效果。结合李朋波等(2017)对该问题的理论阐述, 本文认为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存在两个路径: 推动路径与制约路径, 两条路径的动态互动也对两个概念主体间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向影响路径

与以往研究不同, 在关注两者的双向互动时, 为了更深入理解其中的影响机制, 我们将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其中的具体路径展开分析与探索。

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基础上, 将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展开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探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本文关注的是民宿业如何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在理论上属于“如何”(How)的问题, 该类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两个关系主体的影响机制, Yin(2009)指出案例研究适用于“How”和“Why”的研究问题, 能够通过较为广泛全面的数据来源深入分析问题;其次,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 但多数仍基于理论构建层面,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证检验, 案例研究能够更好地捕捉现象, 并对构建理论有重要价值(Eisenhardt, 1989; Yin, 2009); 最后,与单案例研究方法相比, 多案例能够更多复制案例呈现的差异情形, 对于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一定价值(Eisenhardt,1989)。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该主题进行探索。

表1 案例民宿基本信息以及主要数据来源详表

接着, 兼顾案例典型性以及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 本文选择北京(2家)与河南(2家)的乡村地区农家乐经营主体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从典型性要素来看, 农家乐作为家庭经营的乡村旅游形式具有当地居民参与度高、经营较为灵活和自主等优势, 能够为游客提供吃喝住玩多方位的旅游体验, 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 也是民宿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从数据可获取性要素来看, 本文作者在北京高校学习及河南地区高校任职, 且长期从事旅游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实践与学术研究, 在北京与河南地区积累了较多的乡村旅游调研经验和资源, 因此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取第一手资料, 便于深入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描述和分析乡村民宿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机制, 我们通过深入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处在北京与河南的四家农家乐式民宿进行数据收集(其中具体访谈问题包含“您为什么会从事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您在本地进行就业的原因是什么”、“您对该农家乐的服务和产品体验如何”等, 从经营业主、打工者以及游客等不同角度进行数据信息收集), 此外, 本文将采用归纳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Eisenhardt, 1989; Yin, 2009), 我们对每一项具体路径逐一进行编码分析: 首先, 通过对原始访谈数据的归纳与编码, 简化提炼路径内容; 接着, 对路径内容进行再次归纳, 并对路径进行命名; 最后, 依据相关理论, 进一步分析旅游民宿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在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 本文在多个阶段采用多元证据来源、形成证据链、分析竞争性解释、建立案例数据信息库等方法来保证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 案例分析

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本文发现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机制的三个基本路径要素,它们是行业属性要素(F1)、经济收益要素(F2)以及择业过程要素(F3), 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在每个基本路径要素中均存在推动路径与制约路径的分析单元。以下各部分, 本文将从三个要素出发对具体的推动路径与制约路径进行详细阐述, 并深入分析其所带来的互动价值。

4.1 行业属性要素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特殊行业属性, 旅游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也独具特点。一方面从劳动力“质量”上来看, 行业门槛低带来了行业的高度包容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从业者的从业素质要求, 乡村民宿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有较强的包容性, 进而吸引了大批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参与到行业发展中来(证据F1-C1、F1-A2、F1-A1); 另一方面从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上来看, 民宿业的产业关联度高, 拓展并带动了农业价值链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赵承华, 2012), 其所涉及到的吃住行游各个方面均可能产生就业岗位, 从而推动劳动力转移(F1-D1), 如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 由民宿业发展所产生的交通(载客)行业成长效果也较为显著, 此外, 民宿饮食以及相关的供应链条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与养殖业的发展(F1-D2)。

表2 行业属性要素中的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及其证据示例

然而, 在实际调研与访谈过程中, 制约劳动力转移的要素也多是从行业属性产生的, 首先, 高度的包容性就业造成了民宿业所吸引的从业人员素质往往参差不齐, 从而产生了质量次于数量的现状, 对于游客的服务体验有较差的影响, 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F1-B1)如, 我们在调研B旅游景区时就发生了一件游客与民宿业主因服务质量而产生矛盾的情况, 服务人员的低服务质量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 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离土不离乡, 农耕时段往往会造成就业人员优先从事自家农业, 从而造成工作时段的零散(F1-A2), 调研中, 部分民宿打工者表示在农忙时会着重考虑农业种植与收获; 最后, 民宿业多为家庭经营, 本文所调研的农家乐经营模式也多为家庭自主经营, 因此, 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依然十分有限, 且多为自己家庭或家族成员所用(F1-C1), 其中多家民宿业的外雇员工(非家族员工)明显较少, 均在2-5人。

4.2 经济收益要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民宿业一个重要的考虑要素就是经济收益要素, 一方面, 在从事农业产业的空闲时间从事民宿业, 较好地缓冲了农村地区依赖土地生存所带来的压力, 并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 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往往是有较大动力从事民宿业的发展的(F2-A2),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多家民宿业主也进行了较深入的访谈, 在谈及从事民宿行业动力与原因时, 他们提及最多的往往是经济要素; 另一方面, 民宿业作为服务业, 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发展到农业产业与服务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状态, 从长远的角度看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F2-B3), 单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往往对天时地利的要求较高, 而民宿业的发展则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就业韧性, 拓宽了其从业范围, 且多元化的行业布局也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然而, 柳百萍等(2014)的研究指出现代乡村居民的价值取向改变影响了经济收益所带来的价值, 他们指出现代农民的从业动机已经从经济型向价值性转变, 即对经济收益的关注相应减少, 而对自我价值、高质量生活的关注逐步提升, 这也可能会抑制乡村居民的就业倾向(F2-D2),就业动机的转变也促使当地劳动力思想观念的转变, 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对农村居民有重要的吸引作用, 调研过程中很多村民也表示未来会打算去城镇居住, 且随着年轻一代在外就业水平越来越高, 农村居民往往也会对迁移城镇有所考虑; 此外, 辛岭(2009)的研究还指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工人就业意愿要高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就业意愿, 这种就业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农村劳动力向旅游民宿业的就地转移(F2-B2), 调研中所涉及到的民宿业打工者往往是年龄较大的居民, 其劳动能力有所降低, 他们也表示, 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去工厂打工, 乡村民宿往往更适合低劳动强度的务工群体。

表3 经济收益要素中的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及其证据示例

表4 择业过程要素中的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及其证据示例

4.3 择业过程要素

行业属性的特点与经济收益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动力, 而在择业过程中灵便的就业方式对农村劳动力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民宿业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的初级阶段, 也是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并没有标准化的管理范式, 乡村居民在就业过程中的自由性和便捷性也成为推动其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F3-B2),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自由和便捷是农村劳动力选择民宿的重要影响因素, 特别是对于家族式的民宿其管理模式往往更加自由, 这对于农村劳动力是有巨大吸引力的;此外, 作为乡村区域中的中老年群体以及妇女群体而言,民宿业无疑是较为理想的择业方式(F3-D2),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 一般从事民宿业打工的群体往往是农村中的相对弱势群体, 如年龄较大者、妇女群体等, 因为民宿业不需要高强度的劳动且就业时间灵活自由, 因此会对该群体有巨大的吸引作用。

然而, 也正是这种灵便就业的特点, 让从业人员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的关注明显不足, 在客房、餐饮、服务等方面给游客带来较差的体验, 从长远角度看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的, 从而也会对民宿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消极的影响(F3-C3), 正如我们前文对行业属性要素中制约路径的分析一样, 低服务质量往往会对乡村民宿业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从长远角度看, 这对民宿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也是不利的; 此外, 正如柳百萍等(2014)的研究结果一样, 尽管从理论上看农民是民宿业就业主体, 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乡村的“闲余”人员为主,这种稍显“畸形”的就业结构从长远的角度看也会制约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F3-A1), 尽管自由性和便捷性为农村地区弱势劳动群体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但是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从行业发展上来看也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

5 讨论与结论

5.1 研究结果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本文所归纳的三个影响路径要素分别反映了从民宿行业主体(行业属性要素)、民宿从业主体(择业过程要素)以及两者的互动交换过程(经济利益要素), 在进一步的分析过程中也可以发现, 尽管我们发现了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李朋波等, 2017), 但更多的是制约因素, 而这种推动路径与制约路径往往是存在于同一个影响要素中的。通过研究本文构建了如图2的框架。

图2 旅游民宿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机制与双向路径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 ①首先, 行业属性要素是影响旅游民宿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行业包容性强”、“从业要求不高”以及“产业关联度高”是推动路径, 而“质量次于数量”、“工作时段零散”以及“真实岗位有限”则是制约路径; ②经济收益要素是影响旅游民宿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较高经济收入”和“完善产业结构”是推动路径, 而“就业动机转变”和“就业意愿转变”则是制约路径; ③择业过程要素是影响里边有民宿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灵活自由就业”和“弱势群体择业”是推动路径, 而“旅游体验降低”与“畸形就业结构”则是制约路径。

5.2 研究讨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旅游民宿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民宿业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路径和制约路径, 然而从整体上看, 本文从所调研案例民宿中得出的结论是: 从民宿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制约路径的效果要稍多余推动路径的效果。这与旅游民宿行业的发展阶段是有密切关系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推动路径所带来的动力、降低制约路径所带来的阻碍, 本文对旅游民宿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以下几点讨论与建议:

(1) 要正确认识并理解民宿业发展阶段的困境与难题。柳百萍等(2014)在探索乡村旅游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时指出由于乡村旅游业所处行业阶段的原因, 其发展机制、作用方式、空间分布以及就业岗位和数量也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 正确认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以及民宿业的发展现状有利于认清当下问题, 并对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推动作用。

(2) 政策引导与制度建设是重要的外部保障。当下民宿业所带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与制度的缺失, 政府引导、市场为辅会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向成熟和规范, 政府在激励政策与保障机制设计上、技能培训与指导上均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来促进旅游民宿业的健康成长(李朋波等, 2017)。

(3) 培训与提升乡村居民民宿业就业素养是重要基础。乡村区域的居民素质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何提升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提升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效果的关键举措之一。对于旅游民宿业而言更多是基于家庭或家族单位, 在提升其就业素养的道路上依旧任重道远。

(4) 三产联动是民宿业带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形式。由于农业产业的季节特性, 乡村居民往往不能全时段投入到乡村旅游以及民宿业的发展中, 如何实现“一产带三产、三产联动”是提升乡村旅游效果的重要举措(王显成, 2010), 在民宿发展实践中, 可以将农业产业与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将农耕文化、旅游体验融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 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游客的乡村体验, 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农忙时段的第一产业从业压力。

(5) 推动“标准先行、管理提升”的乡村民宿业健康成长。整体上来看, 民宿业的发展仍然呈现出同质化竞争的初级发展阶段, 很多农家乐民宿发展并不规范, 民宿行业发展中相应标准也未及时建立健全,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民宿业对乡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 政府牵头、企业入股、村民参与将会推动民宿业发展的行业标准, 标准先行、管理提升, 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民宿发展行业。

此外, 本文对于政策制定部门在政策制定时也有一定价值: 一方面,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 建立行业标准、鼓励行业发展、创造劳动力转移契机是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与劳动力就地转移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阶段与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制定; 另一方面, 从转移过程角度来看, 素质能力提升、就业渠道拓展、择业经济补助等是推动劳动力良性转移与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关的培训、指导与激励政策在劳动力择业过程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四则案例的调研与访谈, 对乡村旅游民宿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机制展开了深入探索, 本文发现了从行业属性要素、经济收益要素以及择业过程要素三个方面的推动与制约路径, 对于发展乡村经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但本文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本文仅选择四家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两个地区民宿业的发展现状, 但从典型性和代表性上来看, 多个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应当受到进一步关注;第二, 本文在调研与访谈时着重关注了民宿主、打工者以及顾客三个方面的数据来源, 对其他更广范围的数据来源有所忽略, 如未参与民宿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更多数据来源能够进一步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最后, 本文所构建的结论框架只是基于本文调研的基础上所得到的, 更多的两者间影响要素与路径值得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做出进一步研究, 这也是未来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民宿劳动力要素
孪生院子民宿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你是民宿达人吗
也谈做人的要素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