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12-28王欢晁晶齐翌婷黄秀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急诊科心电图心肌梗死

王欢 晁晶 齐翌婷 黄秀英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症, 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快及病死率高等特点[1]。若在发病时患者未得到及时的救治, 将因心肌大范围缺血及心功能变化异常, 而导致心搏骤停, 甚至会造成死亡,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保证护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缩短抢救时间[3]。有研究显示, 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应用急症全优化护理措施, 能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本研究将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 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4.54±6.19)岁;病程0.6~11.0 h, 平均病程(4.24±2.26)h。对照组, 男17例, 女13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64.11±7.71)岁;病程0.5~12.0 h,平均病程(4.31±2.57)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经本院明确诊断;②患者知悉此次试验内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者;②患有精神疾病, 无法正常沟通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急诊常规护理方案, 即患者入急诊科后遵医嘱行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检查、吸氧、抽血化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和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 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救治, 期间并无固定救治模式。观察组给予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3.1 接诊流程优化 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就诊。①院前急救:接到急救中心电话后, 3 min内出车, 尽快赶到现场,途中电话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 告知患者停止活动, 进行远程指导。到达现场后,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 做心电图检查,将心电图结果上传至微信群, 进行心电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行相关治疗。在转运途中, 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及疼痛情况, 并通知急诊科。院内应做好接诊准备, 通知心内科医生协同抢救。②院内接诊:患者自行到急诊科就诊,护士先给予患者病情评估,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者送入急诊抢救室行心电图检查。

1.3.2 抢救流程优化 开通绿色通道, 实施先治疗后程序的抢救制度。护理人员与相关抢救物品到位, 在急诊抢救室实施基础抢救治疗, 给予吸氧, 采集血标本送检, 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行心电监测。心内科医生紧急会诊, 对患者病情确认后需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者, 立即通知相应科室及工作人员, 做好准备。

1.3.3 转运交接优化 转运患者途中,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交接工作, 快速填写转运交接单, 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建立信息化网络系统, 将患者具体信息记录于电子系统中,以便医师和相关科室及时查阅。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抢救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记录第一份床旁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用药时间和总抢救时间;抢救效果包括院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护理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85分)、比较满意(70~85分)以及不满意(<70分)三种情况。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用药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s, min)

表1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 心电图时间 建立静脉通道时间 用药时间 总抢救时间观察组 30 1.02±0.18a 4.22±1.13a 3.79±0.97a 4.34±1.67a 40.21±7.23a对照组 30 2.56±1.21 9.27±2.38 7.65±1.29 8.05±2.72 66.47±6.72 t 6.895 10.499 13.099 6.367 14.572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院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67%, 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 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89±2.37)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87±2.7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5, P<0.05)。见表 3。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 P<0.05)。见表 4。

表2 两组院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s, d)

表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 30 9.89±2.37a对照组 30 12.87±2.7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原因为心肌由于长期严重缺血、缺氧而致使患者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抢救时间关系患者的生命, 缩短抢救时间会提高抢救成功率, 因此在急诊科抢救治疗中, 时间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侧重于随机应变, 对症处理, 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护理流程,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过程中时间消耗较长, 对救治的实施过程较为被动, 抢救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6]。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程序可以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更早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 提高抢救成功率[7]。

本研究将本院急诊科2017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与2016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 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从接诊流程、抢救流程及转运交接3个方面进行优化, 使每个环节的步骤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尽早采集第1份心电图,且院前采集时共享于微信群, 让院内接诊和会诊医生及早了解病情。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实施先治疗后程序的抢救制度, 省去挂号、缴费、排队的过程, 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在执行医嘱时能及时给药。经过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实施, 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也增加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 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 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护理满意度, 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急诊科心电图心肌梗死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