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干预治疗肥胖患者糖耐量异常的临床观察
2018-12-28石燕敏
石燕敏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值处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 且呈动态变化[1]。糖耐量异常属糖尿病前期, 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间过程, 其转归具有双向性, 即可发展成糖尿病, 也可转为正常[2]。因此, 为了避免糖耐量异常发展成糖尿病, 应积极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有效监管患者的运动,提高患者依从性成为当务之急。本科利用乐动力运动平台技术, 随时观察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能量消耗等, 并及时督促、跟进患者运动, 从而改善糖代谢、脂代谢及能量代谢, 获得显著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17年1月~2018年4月健康体检及就诊的60例糖耐量异常的肥胖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型肥胖诊断标准, 并伴有糖耐量异常的表现;②年龄22~50岁;③在过去6个月内未接受过运动治疗;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重度心率失常, 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及严重精神障碍者;②其他试验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35.1±5.7)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7±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耐量异常诊断标准采用WHO1999的标准:①空腹血糖≤6.1 mmol/L;②口服75 g糖OGTT 2 h血糖7.8~11.1 mmol/L[3]。肥胖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肥胖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①BMI≥28 kg/m2, 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电子运动平台技术进行统一管理, 运动结束后将信息统一记录在案, 方法简便实用。治疗组采用乐动力计步器记录步行里程、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 采取快步走结合仰卧起坐的有氧运动训练, 5次/周,60~90 min/次, 为期12周, 运动前后各进行5~10 min的准备活动, 仰卧起坐20~30个/次, 快步走5000米/次。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方式散步, 5次/周, 60~90 min/次, 为期12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周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 两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周, 治疗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周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周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aP<0.05
指标 时间 治疗组(n=60) 对照组(n=60)BMI(kg/m2) 治疗前 29.3±1.7 29.1±1.6治疗后1周 28.0±1.5 28.7±17治疗后6周 24.8±1.9a 26.6±2.0治疗后12周 22.8±2.1a 25.7±2.3腰围(cm) 治疗前 95.1±8.0 95.0±7.7治疗后1周 90.2±7.1 93.6±7.5治疗后6周 83.6±5.2a 89.0±6.3治疗后12周 76.5±4.3a 85.8±4.1 OGTT(mmol/L) 治疗前 10.8±2.3 10.7±2.5治疗后1周 9.6±1.9 10.1±2.3治疗后6周 7.2±1.1a 8.5±1.4治疗后12周 6.5±0.7a 8.0±1.2腹壁脂肪厚度(cm) 治疗前 3.6±0.3 3.5±0.4治疗后1周 3.4±0.2 3.4±0.4治疗后6周 2.5±0.4a 2.9±0.5治疗后12周 1.7±0.6a 2.2±0.5
3 讨论
糖耐量异常的肥胖患者, 后期发展的治疗较为棘手, 易迁延反复, 难以彻底治愈, 且存在一定毒副作用、过敏风险和妊娠禁忌, 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困扰[5]。目前, 国内应用于糖耐量异常并腹型肥胖的运动管理研究较少, 综合管理主要包括饮食治疗及运动治疗, 饮食治疗上, 每日计算出所需总热量, 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中, 运动治疗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运用电子运动平台技术对入组患者进行统一管理,先定下个人的运动目标, 从运动强度、运动量、能量消耗、运动时间上来管理患者, 患者可以在家里完成运动目标, 运动结束后将信息统一记录在案, 方法简便实用, 患者依从性高, 且护理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 两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 治疗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分别为(24.8±1.9)kg/m2、(83.6±5.2)cm、(7.2±1.1)mmol/L、(2.5±0.4)cm, 治疗后 12周分别为 (22.8±2.1)kg/m2、(76.5±4.3)cm、(6.5±0.7)mmol/L、(1.7±0.6)cm, 治疗后12周分别为(22.8±2.1)kg/m2、(76.5±4.3)cm、(6.5±0.7)mmol/L、(1.7±0.6)cm;治疗后6周, 对照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分别为(26.6±2.0)kg/m2、(89.0±6.3)cm、(8.5±1.4)mmol/L、(2.9±0.5)cm, 治疗后 12 周分别为 (25.7±2.3)kg/m2、(85.8±4.1)cm、(8.0±1.2)mmol/L、(2.2±0.5)cm;治疗后6、12周, 治疗组患者的BMI、腰围、OGTT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 说明采取快步走结合仰卧起坐的有氧运动训练的临床效果优于采取常规运动方式散步。分析原因, 主要在于有氧运动训练能够促进胰岛素和细胞受体的结合, 可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相关骨骼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 因此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同时还可改善C肽的分泌, 以此促使骨骼的血循环, 增加糖运速率;有氧运动训练还可促进脂肪代谢, 使肌肉更好低利用脂肪酸, 进而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8]。
综上所述, 运动疗法干预治疗肥胖患者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