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分析
2018-12-28周耿旭
周耿旭
近年来,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股骨颈骨折多是外力破坏所致, 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故临床上选择何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尤为关键[1]。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置换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等, 本研究拟以2017年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女18例;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8.89±3.32)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15例, 股骨头坏死2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68.95±3.47)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16例, 股骨头坏死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各项常规检查, 拍摄标准骨盆X线片和髋部正位、侧位X线片, 内科医生会诊。术前1 d给予患者抗生素静脉滴注以预防感染, 根据正侧位X线片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和人工髋臼。
1.2.1 对照组 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于患侧上屈髋45°, 做手术切口, 充分暴露关节囊。切开关节囊, 将两侧翻开后,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探查并将股骨头切除, 修正股骨颈, 安放复位人工股骨头, 放置负压引流, 缝合手术切口, 完成手术。
1.2.2 观察组 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根据切口位置选择适宜体位。做手术切口, 将切除关节囊和脱位髋关节充分显露出来, 对髋臼盂唇、臼窝内软组织和骨赘进行清理, 磨削髋臼软骨面, 置入并固定人工髋臼, 安放股骨头, 复位髋关节, 复位满意后放置引流, 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2]:优: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症状消失, 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良: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疼痛症状缓解, 髋关节有所恢复;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 髋关节功能恢复平均分<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4, P=0.047<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1.16±2.35)分、(82.64±2.47)分, 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2.58±2.36)分、(42.99±2.4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8 42.58±2.36 91.16±2.35ab 89.917 0.000对照组 38 42.99±2.48 82.64±2.47a 69.830 0.000 t 0.738 15.405 P 0.463 0.000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髋关节的周围肌群会发生退变, 出现骨质疏松、反应迟缓等症状, 大大增加了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低, 且伴有多种合并症, 一些老年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 此时则需要在制定手术方案之前,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 要做好术前必要准备[4]。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等, 而采用前两种方法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卧床, 增加了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
本研究对比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结果显示,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 P=0.047<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1.16±2.35)分、(82.64±2.47)分, 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2.58±2.36)分、(42.99±2.4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此结果与陈述列[5]报道中的部分研究结果相似, 这说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可信度。多项临床研究通过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发现,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优势体现在费用低、操作简单、创面小, 但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且患者术后下床行走的时间更长, 恢复慢, 伴有长期、明显的疼痛感[6,7]。而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可重建髋关节功能, 改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症状, 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同时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8]。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中, 相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