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动脉逆行法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

2018-12-28王晓莹罗达瞿唯一陈超刘珊余小梅鲁志兵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消融

王晓莹 罗达 瞿唯一 陈超 刘珊 余小梅 鲁志兵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一种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1],感染、缺血、纤维化、药物等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AVB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因AVB所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建立室性心动过速模型和心力衰竭模型都是必需的,对研究此类疾病的机制及干预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建立AVB大体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①开胸直视下将无水酒精或福尔马林注入房室结;②经静脉介入途径射频消融房室结或His束,但上述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拟经动脉途径建立完全性AVB动物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优化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本研究经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动物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饲养及提供。8只体重为15~20 kg的健康成年雄性犬以3% 戊巴比妥钠30 mg/kg静脉麻醉后,气管插管后接动物呼吸机(型号 MAO01746美国)给予持续正压通气,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末追加戊巴比妥2 mg/kg。穿刺单侧股动、静脉,置入8-F鞘管,静脉通道持续滴注生理盐水进行补液。全程记录动脉血压和体表心电图(Lead 7000,四川锦江),调节合适室温以维持犬的正常体温。麻醉完成后,先后于双侧第四肋间开胸,心包吊篮以充分暴露心脏。

1.2 安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 充分暴露心脏后,于左室前壁缝置心外膜起搏导线,作为实验动物完全性AVB后保护性心室起博,其尾端连接至Lead 7000(四川锦江)。使用S1S1程序刺激法给予心室起搏,S1S1=400 ms,起搏电压为两倍的起搏阈值。

1.3 缝置记录电极 充分暴露心脏后,分别于右心房和左、右室心外膜面缝置记录电极,尾端连接至Lead 7000(四川锦江),全程记录实验动物心脏各部位电活动,观察完全性AVB模型建立情况。

1.4 建立完全性AVB动物模型 在X线指示下,将可操控四极消融大头电极(7-F,美国强生)经股动脉鞘管送至主动脉瓣无冠窦内(图1),尾端接射频消融仪及多道电生理记录仪(四川锦江)。调整消融大头电极位置贴及无冠窦,直至标测到His束电位,在A波、V波之间出现H波位置时(图2),设置温度50℃,功率60 W,给予射频电流进行消融,至腔内心电图提示出现完全性AVB,然后继续巩固消融30 s,以完全性房室分离持续存在为成功标准(图2)。观察消融后心律及心率变化,随后以S1S1间隔400 ms(150次/分)进行心室起搏。

在经过数次成功消融的经验后,可不必完全依赖X线指示,仅根据消融大头电极导管所示的局部电位判断大头所在位置,微调整至标测到His束电位,且A波、V波大小相等位置时,给予射频电流进行消融。给予消融能量数秒后若出现交界性心律,即为有效靶点,继续放电直至心电图提示完全性AVB。

图1 X线下主动脉内逆行的消融导管

图2 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Ⅱ导联)及腔内心电图

1.5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0.25,Q0.75)]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消融前后心率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8只犬在基础状态时均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168±13)次/分。所有犬在术中成功标测定位His束,AH间期(47.2±6.9)ms,HV间期(58.7±10.2)ms。所有犬在消融时均出现交界性心律,消融后的体表及腔内心电图均显示完全性AVB,心率(57±11)次/分(消融前后心率P<0.01)。平均操作时间17.5(1,25.25)min,平均消融时间84(10,90)s。

此外,后3只犬(犬6、7、8)在没有X线引导的情况下,依然可成功标测并消融His束(表1),且并不延长手术时间。所有犬的完全性AVB状态可持续到实验结束(持续时间大于5 h),消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与穿刺及导管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表1 各项实验参数比较

3 讨论

作为心脏传导系统重要的一部分,His束起源于房室结深部纤维,穿过中心纤维体后移行于室间隔膜部的下缘,向下走行并延续为左、右束支,是正常房室间电信号传导的唯一通路。主动脉瓣由三个半月瓣构成,主动脉壁在每个瓣叶后向外膨出,即为主动脉窦,包括左、右冠窦和无冠窦。无冠窦相对位置最为靠后,位于左、右房之间的前间隔旁、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之间上部区域。无冠窦与His束解剖位置毗邻,位于His束区的后上方,其右侧紧邻His束[2]。因而,这也是临床上在无冠窦行房性心动过速或旁道等消融手术时,极易损伤到His束的原因。本研究则在无冠窦与His束解剖结构特点上,通过股动脉逆行至无冠窦消融His束,建立完全性AVB模型。

现有建立心脏AVB模型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消融法以及射频消融法。化学消融法一般在开胸直视下将化学物质(如无水酒精或福尔马林等)注入房室结,造成房室结组织缺血坏死或化学损伤,从而破坏房室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心脏His束以下传导路径的阻断。这种方法虽然无需介入设备,且实验试剂易得、操作方式简单,但因定位房室结相对较难,这种方法的成功率较低[3]。另一方面,注射化学试剂的误操作率高,错误注射会使局部心肌坏死,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相较而言,射频消融术简便快捷,且不用经过开胸手术,对实验动物伤害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心包炎等发生几率均大大降低,更加便于术后实验动物生存情况的观察[4-5]。射频消融利用电极导管产生的超高频热效应使局部心肌组织升温,引起心肌细胞脱水及蛋白变性,形成局部的凝固型坏死灶从而发挥阻断房室结功能的作用。因而,射频消融术建立的完全性传导阻滞模型是永久的,不可逆的,具有长效性。

目前常见的射频消融建立完全性AVB模型的方法是经静脉路径进入右室Koch三角顶部消融His束。在消融电极穿过三尖瓣贴近Koch三角的过程中,如果记录到包含有与A、V电位固定关系的His束电位时,即尝试放电消融。消融电极无紧密解剖支撑点,故与消融部位贴合不牢靠,需要尝试反复放电才能达到目的[6]。相比较而言,经动脉逆行方法构建完全性AVB模型,通常在无冠窦和右冠窦交界区即可观察到大而清晰的His束电位。亦有文献报道[7],分别比较经动脉和静脉途径记录到的His束电位发现,从动脉途径所记录的His束电位其H波更清晰、间期更长。消融电极更易与消融部位贴合牢靠,由此所需的消融能量更少。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经动脉穿刺,故操作完成后需5~10 min压迫止血。

本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与传统传统静脉路径相比,手术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均明显减少。并且,一旦有了几次消融成功的经验,术者可不必完全依赖X线指示,根据消融大头电极导管所示的局部电位判断大头所在位置,进行简单调整至显示清晰的His电位后放电消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本实验不同参与者实际完成的情况来看,本实验操作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对电生理手术操作以及心脏解剖结构的熟悉程度。

猜你喜欢

完全性房室消融
消融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消融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