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2018-12-27高翔
高翔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深人推进的大环境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更加重视,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具备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术教育,并从现实的角度切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通过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素养,为学生走上社会适应新环境提供保障。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高中美术教育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202-02
引言
美术是高中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高中美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美术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现有的美术教育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高中美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美术与生活的结合。在对高中阶段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活动中,从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因为生活化教育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对高中学生实行美术教育期间,要求教师在结合学生天性和领悟能力的前提下,对生活化教学方式施以有效的革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艺术素养,增强美术教育成效,并且为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生活化教学概述
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中,将美术理论与技能置于现实环境中,以此调动学生投入美术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索美术知识的欲望,培养其在生活中思考,在实践经验中成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通常会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说将现实环境中的元素适当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中,促进学生对学科理论的有效领会和掌握,保障生活化与美术化的充分融合,激发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积极性。第二是简单化。在借助生活化模式教学时,通常是以学生所接触过的现实事物为例,以此让学生更充分地领会和有效运用主要学科理论,增强学习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系统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进行中,借助对一些现实案例的思考和分析,总结出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资料,对其所体现的道理和专业理论做出系统阐述,在增强教学实效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识。
2.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1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美术教学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将现实家庭生活环境中的美术知识元素,发展为生活化性质的美术教育,将现实环境中的美的元素适当融入美术教学中,以此让美术知识更加有效地被学生认可和领会。例如在课外的现实环境中,学生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借助所积累的美术理论以及美术技能对自身的房间进行另一种风格的设计,并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辅助,以此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让美术教育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不仅如此,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还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描绘现实事物的习惯,促进其生活实践经验的蓄积,使其在美术方面的内涵和素养更丰富,以此增强其从美术角度处理现实问题的技能。这就要求学生父母结合孩子自身的生活特点,为孩子设计科学的学习实践空间。
2.2营造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所谓改变教学环境,就是将生活化与美术化有效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其一是借助科学方法营造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氛围。在课堂美术实践活动中,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上的明显差异,但借助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美育教育兴趣。对美术专业探索欲望的体现与坚持,往往与现实氛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例如,在《古代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为促进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开展,教师可通过《唐伯虎点秋香》电影导入课堂,以其中《春树秋霜图》引出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山水元素引入到美术课堂,促进学生艺术构思的形成,令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有关古代山水的画作,并结合学生自身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将脑海中所形成的山水画面描绘出来,促进所描绘的古代山水形象与原基础架构协调统一,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其二是借助先进设备和多媒体技术浓化教学氛围。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模式,能够对美术教学起到很大辅助作用,使美术教学呈现专业化、高效化。在对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合理运用基础上,保障美术图像的具体化、形象化,使美术作者的艺术设计意图明朗化、生活化,使作品的展现更贴近现实,在激发学生现实联想思维的基础上,挖掘其艺术潜力、提高其学习艺术的热情。
2.3美术教育回歸生活
美术教育源于生活。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应尽可能使其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生活感悟,为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是美术教育应融入生活中的事物。借助这些事物让学生展开联想,培养其对现实事物的敏感性,锻炼其从整体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其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事物蕴含的美,从而将其与美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美术素养水平。例如,当美术鉴赏课讲解到园林部分时,教师围绕生活这一条主线进行讲解,并向学生说明建造园林主要就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了解园林整体设计而产生的美感和现实作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古人远见卓识的智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园林设计师的角度,画出自己想象的园林样貌,并结合自身游园实际或相关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创作,将现实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并使作品符合其实际生活情况,提高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二是美术教育应回归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美术作品的讲解和美术创作的指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对生活的不同体验,围绕同一课题,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现代人物画》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美术形象的感知,体会美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可将美术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将罗中立的作品《父亲》引入美术课堂,这幅作品贴近生活实际,所描述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父亲,手中捧着一个坏的碗。通过观摩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贫苦中的父亲形象。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美术形象的感知,并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知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作为高中实现美育教育的重点学科,其所具备的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高中学生实行美术教育,不只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蓄积。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提升领悟能力,需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生活。当然,教师也要增强自身职业素养,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以最切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向文军.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35)
[2]胡剑辉.课堂教学生活化:美术教改的新向度[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