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路径研究
2018-12-27成春燕
成春燕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金融危机的暴发,面对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和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构建科学、完善的择业心理指导体系,职业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辅导等,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心理调试
高职院校学生从职业选择上看,就业目标模糊,职业定位低;不少学生因自身择业心理的错位、失当,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以致产生了焦虑、失落、压抑、畏难、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大一至大三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6份,其中有效问卷780份。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倾向,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适合高职学院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与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相矛盾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能否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是否准确,對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方面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对今后的职业规划较迷茫。
(二)参与生涯辅导意识差和生涯辅导能力低
一些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生涯辅导课程。其实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学生应该成为生涯规划的主体,主动找寻发展机会。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在高职院校中,提供的各种生涯辅导途径比如开设课程讲座、提供职业测评等等,辅导内容不太深入,结构形式化。
(三)职业心理准备和学校生活满意度不高
大学生要顺利地毕业和就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是由于职业心理准备不够造成的。很多学生在求职时,只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1)。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大学新生活能力差
大学是个小型社会,大学生活不同中小学。在大学里,需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需要更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大学阶段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生活较放松,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些都造成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出现诸多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在大学,会面对友情、爱情的情感轰炸,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就会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进而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孤独、烦恼、自卑等人际交往障碍,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抑郁,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惧。
(三)生命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是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也是上述多种心理问题的综合引发。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学习、情感、身体健康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产生了多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如跳楼自杀、杀害舍友、杀害情敌、找工作遇挫自杀等,如果加强了心理疏导,或许这类事件就会避免发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路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选择不仅仅是找工作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学校生活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就业活动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其职业选择成熟度理论中,把青年职业选择成熟程度划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等三个时期。根据这一职业发展理论模式推断,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介于之间的特殊时期,职业社会的边缘地带,具有尝试期与现实期结合的特征,已经开始逐步向职业社会过渡。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职业选择的心理调适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
(一)开展择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择业思想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求职的必备“软件”。可以通过团体心理疏导辅导、开设讲座、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利用职业心理测评,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估
自我评估与认知是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忽略了这一点,生涯规划将根基不牢,很可能中途夭折。(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大学生要顺利地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必须对自己气质、爱好和自身能力、特长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实际择业心理教育指导工作中,要注意通过职业心理测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为他们科学地择业和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参照依据。
注释:
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37.
王新文.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
参考文献:
[1]王新文.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
[2]崔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健全策略[J].学术·理论,2013 (2).
[3]汪庆春.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