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2018-12-27王久洋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对策研究高职院校

王久洋

摘要: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研究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特点,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为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学校单向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度作为一种新型学生培养模式,正在全面范围内由试点到大范围推广的实践进程之中。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希望可以为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和建议。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跟步入社会已久的党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双重身份,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党员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到企业的当中进行学习的,因此,从身份性质上来讲,学生党员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性质。学生党员的训练学习,是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的,除了要完成师傅交代的工作任务以外,还需要履行学习和工作锻炼的双重角色。校企合作期间,企业更加注重利润,因此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由于缺乏对于学校党组织的联系,使得学生理论学习出现纰漏,半工半读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学习主动性差。在对100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调查问卷中,有78%的学生不能主动的参加政治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但是入党更多的是趋近功利,其实对于党性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很少参加党性的专业培训,也同样缺乏对于党性的修养动力。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主动性差,缺乏普遍的自控能力和心理素质,很容易在遇到大是大非问题时,很容易偏离正轨。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无法适应不同角色之间转换。企业与学校不同,遵循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学校较为单纯和封闭,企业更为复杂和开放,从学校步入企业,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这种急速的心理和角色的转变,很多学生不是很适应,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一)学生党员与就业单位沟通不畅

企业跟学校不一样,企业是以逐利为根本目的,学校是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党的十八大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文件精神,企业一般都设有党支部,但是相比于学校,企业的党支部组织能力较弱,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力度。甚至在一些企业当中,没有党的基本组织机构,更无法直接对于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忙于工作,对于就业单位党组织教育关心力度不高,甚至出现学生党员与就业单位沟通不畅,很容易出现学生党员不参与企业党员思想教育的现象,使得企业学生党员管理无法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的积极性也是不高,企业更多的是从企业自身的目的出发,将党建工作只是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忽略了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管理,没有真正的把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安排到议事日程当中,使得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难以真正的开展。

(二)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思想变动大

在高职院校当中,学校老师对于学生党员有着专门化的教学教育,基本上都会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进行辅导,同时对于学生党员有着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与教育,对于学生都会进行长期的考察与管理,同时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保学生党员学习不偏离主线。但是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党员早早步入社会与学校,老师很难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进行把控,很难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深入把握,企业更多的是追求利润,对于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基本处于涣散状态,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及思想监督变弱,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思想政治观念变弱,社会环境复杂,学生思想变动大。

(三)学生党员模范作用难以实现

学生党员能力有强弱,思想观念有高低,一些能力强思想前卫的学生党员,如果在学校中,可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是因为在学校有党组织的组织与约束管理。但是,现代学徒制度下的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无法跟学校时期相比,而且缺乏领导,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工作的责任意识以及担当意识不强,甚至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党员缺少模范带头作用,直接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赚钱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观念较重,无法真正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

(四)教育方式创新不够,活动内容缺乏

现代学徒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长期在企业实习,学校党支部组织很难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党外活动、团体组织活动、社团活动,都缺乏基本的教育联系。与此同时,党组织活动内容贫乏、方式陈旧,党组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发展新的党员身上,对于步入职场的学生党员,也是缺乏必要的关心与关怀,也很少组织职场学生党员参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和组织交流。新时期新背景下,新的事物以及新的思想观念逐步出现,步入职场的学生党员,经常性的缺席党支部活动,使得许多的教育工作难以展开。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一)校企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打破学校或者是企业单独进行管理的模式,逐步实行联合管理,实行学校企业双向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在企业当中建立党组织机构,除了对于学生党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以外,还可以对于企业原先党员干部进行管理,抓好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和学习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观念提升,确保学生党员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还需要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甚至可以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作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络渠道,可以更好的传递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环节。企业和学校可以聘请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联络员,以此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育观念和目的以及组织活动进行传递,真正的达到监督管理、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党员的快速、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党员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过渡,实现学生党员思想观念的再度提升。

(二)创新教育方法,运用新媒体资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渐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加强了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关注与发展力度。目前来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因此,在实际的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模式,成为摆在现代学徒教育下,学校和企业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互联网+党员交流、互联网+党员管理、互联网+党员学习、互联网+党员监督,真正的构建“网上党员之家”,针对党员和个人建立专门的学习专栏,通过网络教育专栏进行针对性性党员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观念和政治热情。

(三)加强监督,增强教育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做到“学习不放松,思想不动摇,纪律记在心,使命扛在肩上”,切实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定期组织适合学徒制学生党员特点的党日活动,如针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参观红色圣地、开展专题讲座、与企业师傅面对面、与学校教师党员谈心、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等,教育他们要时时刻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把自己党员的先进性以及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出来,真正的发挥党员学生的真实作用和意义。

(四)完善沟通渠道,制定定期回访制度

在学校当中,党员学生是党建工作的主体,所有的学校党建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党员学生来进行的。但是现代学徒制度下,企业除了要进行相应的生产加工以外,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积极与学校沟通,建立完善的党员学习培训沟通机制。高职院校也需要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手段获得企业支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组织的联系,认真开展学生党员活动组织工作,积极对于学生党员实习期间的业绩进行客观评定,建议学生党员学习与毕业成绩相挂钩,对于学生党员进行约束。高校需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及時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正,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形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成为育人双主体,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为此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学校党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深入研究并创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及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玉英.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8 (04):44-45.

[2]陈愉.高职院校运用新媒体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 (02):14-17.

[3]瞿林艳.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8 (03):13.

[4]刘赫,刘奇.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02):109-111.

[5]周娅敏,林景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 (06):177-178.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对策研究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