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
2018-12-27商敏红
【摘要】针对目前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本文提出改革目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功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中高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面向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23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充分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中高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前街课程体系框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满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需求
教育部文件《关于推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是等同于普通教育的高中阶段,在技能培养中,起基础作用,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等同于普通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培养过程中,起强化、拓宽作用,以培养高端技术性人才为主。
在充分专业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找准培养目标定位,解决传统分段培养时人才培养目标混同的情况。采用“校(高职院校)校(中职校)企”联合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充分利用中高职学校及企业单位各自在实训条件方面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二、确定职业面向,层次性体现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按照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来确定职业面向。毕业学生更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要,人才培养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面向的层次性体现的更加明显。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技术员”,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根据企业岗位(群)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學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衔接培养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如下:中职阶段积极从事本专业的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测试,取得“维修电工中级工”,同时取得“无线电调试工中级工”证书;参加CITT(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学生可以在高职阶段获得“电路图形制作员高级”或“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工”证书;获得“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获得“江苏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以上证书。这样不仅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四、以能力为本位、岗位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需要,全面统筹中高职教育内容,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能力本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由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综合与拓展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五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衔接, 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如表所示。
通过分析在分段培养下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高职开设的课程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说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率达到了80% ,这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是明显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教学不能有的放矢,就没有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衔接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功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中高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五、多形式、多手段、多方法创建协作教学管理体系
传统的分段教育中高职均有各自的教学要求,中高职学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与沟通,衔接培养时要建立协作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中高职院校管理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和解决两个学段中教学和学生管理出现的相关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确保科学稳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要与合作校联合进行专业研讨,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衔接项目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统一课程体系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听课评课、交流心得。
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实训基地优势和特色,资源共享,集约办学,联合建设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中高职学校发挥各自影响力,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专业。让企业参与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等过程中,推进衔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了解学生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班级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特点,改革评价方式。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原则构建多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由过程性考核、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共同组成课程评价结果,按照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结合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层次结构,构建完整的职业考核评价,实现职业技能培养的全面对接,从而保证课程衔接的实现。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需求很大,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人才聚集区,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规格和质量提出的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做出应对,否则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立中高职衔接致力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也为中职学生的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吴繁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3+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年第24卷第2期
[2]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1期
[3]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
[4]牛君彦.关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探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商敏红(1967.12—),女,汉族,硕士,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