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建设研究
2018-12-27陈诺
陈诺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219-02
一、课程建设现状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自开设以来,就作为核心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连续开设多年至今。课程一般开设于第一、第二学年,共四个学期。本课程采用了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和方式,并通过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途径,展开了互动式教学活动,形成了课堂教学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双平台教学模式。
本课程目前的建设难点,在于专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既有零基础的跨学科转专业学生,也有从小学习音乐的高水平学生。专业起点和能力的巨大差距,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的不适性。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法上,不是对于零起点学生太难,就是对于高水平学生太易。如何找到平衡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益并学有所用,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
二、课程建设目标
掌握良好的音乐基本功与技能,是从事音乐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基本条件。系统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不间断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是获得事半功倍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本课程建设致力于探究科学的指导方法与有序有效的执行措施,通过分层次有目的的区别教学,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使无论零起点还是有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已有程度基础上提升音乐听觉、识谱与理解能力,培养和建立起正确的乐感和良好的音乐记忆力,积累和丰富音乐语汇,为演唱及表演实践打下坚实的音乐基本功。
本课程主要从音程、和弦及基本节奏入手,对音乐剧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听觉和视唱训练。在听觉上的训练,要求能听辨和分析一般音乐作品,主要是典型音乐剧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音程、和弦、乐句、终止等要素。在视唱训练方面,除了能掌握一般视唱作品,最重要的是对舞台音乐剧作品的把控,要能掌握正确的音准、節奏和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做到视谱即唱。通过课程建设与摸索实践,借助新媒体与创新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不同基础学生的音乐基本功与专业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开上升空间。
三、课程建设措施
本课程在讲授中力求将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通过由易到难、滚雪球式的强化训练,加强学生对固定音高的识别、回忆与辨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模唱、视唱与听写的水平。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按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和群组,通过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满足不同起点与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已有程度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能力进展,为后续高难度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丰富完善教学素材
制定与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改革计划,有完整具体并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编写相应的教学文档资料,收集整理音响、视频与谱例,整理学生各阶段学习原始资料,将所有教学素材在网络平台上完整呈现。学生完成的个人或小组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将以独立的版块呈现,便于交流与分享,在课堂教学平台上进行讨论和评论。积累并开放历年学生的学习成果,纳入以后各届学生课程教学的内容,以达成真正的教学相长。
2.探究科学的指导方法
音乐技能训练是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意志品质的过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运用科学的方法,熟悉步骤与训练要点,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和读谱即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项目在建设中,将通过“识、唱、听、写”四个环节,对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进行相互关联与协调。采用“少吃多餐”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高专注、分时段的科学练习,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的强弱、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场景的变换,灵活多样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尝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建立有效的执行措施,追踪学习进程
利用新媒体和网络途径,与学生建立起课下沟通的桥梁。运用微信手机软件将分层次教学落到实处。根据期初摸底成绩,建立ABCD四个微信群组,实现小组化针对性学习指导与管理。让每位学生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反馈评价,通过手机软件实现实时评价与学习过程追踪,并做到一对一、一对组及时反馈。比如,每次课后视唱作业可以在微信里单独提交,可避免形成因课堂时间受限而无法做到一一点评的缺憾。
实际教学中,重点关注能力弱、起点低的初级学生,将以帮学形式,建立“两两互助”的学习小组。将班里AD与BC群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各种学习任务。运用小组制和互助制相结合的方法,先进带后进,共同成长。建立每位学生的学习档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档案给予客观严格的记录与评估。平时成绩评定将以每位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为评判依托,保护基础薄弱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期望通过科学高效的指导方法和结合新媒体的鲜活学习途径,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满意度。本课程个改革成果也可为同类课程的教改提供建设思路与成败经验,通过不断总结更新,提升课改质量,使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