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2018-12-27孙丹枫
【摘要】职业锚的确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大学是职业锚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爱好和价值倾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入职业锚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逐一分析职业锚类型对应的大学生特点,进而提出如何应用职业锚理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做好分类引导,帮助大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时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职业锚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15-02
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好地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而又未成熟的时期。大学同样也是职业锚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爱好和价值倾向。徐洪刚指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但也不乏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还是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相冲突,甚至相对抗。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入职业锚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怎么培养人”这一重要命题上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职业锚理论
什么是职业锚呢?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一个人面临困难的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选择;价值观、能力和需要的整合体。
职业锚有三个组成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2)自省的动机与需要;(3)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自省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是建立在个人对早期获得的经验和所受教育的自我洞察的基础上。然而,除非个人已经有充足的职业经验,明确了自己的才能、动机和价值观,否则自我洞察可能并不成熟。因此职业锚不仅仅是测试出来的,还是在实践中验证出来的。随着对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的澄清和洞察,人们对自己的职业决策有了更为理性、更有力的依据。自我认知发挥了越来越强的导向作用,并成为调控职业决策的“锚”,转而描绘出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或真正的自我。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锚倾向。所以在职业锚固化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下: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论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还是个人品德,核心价值观都与每位大学生有着密切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口子都会扣错。”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孙修发提出我们的教育内容空洞,相对忽视了大学生不同阶段低层次、多样化、现实性合理需要的满足。大学生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白社会的规则和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很难将这些理论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出现了诚信缺失、自私功利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教育途径单一,未能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着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运用“职业锚”理论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锚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核心。大学生成长中主要面对的烦恼有这样几大类:大一面临着适应性问题;大二有自我发展的困惑;大三选择焦虑加剧;大四要承受就业的压力。孟继东指出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教育者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指导,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指点迷津,而通过运用职业锚理论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和路径,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探索自我、完成自我认识,帮助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职业锚也清楚地反映出每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学生的价值倾向。
施恩教授在1978年提出了五种职业锚类型,又在1992年新增了三个,总共的八个职业锚类型,即:技术/职能型、综合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创新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结合不同锚类型的学生特点,设计多种成长成才途径来引导他们。
(一)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进行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他们认为只有在特定的技术或职能领域才能有职业成长,如工程技术、财务分析、营销等。这类型的“专家式”学生,期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独立的实施过程,但不喜欢管理工作。针对这一类型学生,一般都会着重在课业学习、专业技术技能提升、技能经验积累上作出指导。但学生时期的他们有时会默默无闻,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在专业培育过程中,加强拓展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协作能力训练。
(二)管理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愿望。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喜欢有挑战性、多变和综合的工作;渴望领导机会;看重对组织的贡献;坚持达到目标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标准。这部分“组织人”学生,自身会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为自己寻找平台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指导老师需要给予肯定和认可,进一步培育他们的领导力、魄力和执行力。但同时,也应着重服务意识的强化,以及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不以“当官”或者“做领导”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要干事业,学会问题处理。
(三)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因此产生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放松。这类“铁饭碗党”学生群体,愿意从事安全稳定、可预见的职业;看重工作的内容,喜爱提供终身雇用的组织;希望因为忠诚和稳定的绩效而被认可;希望得到稳定和连续雇佣的保证。针对他们的特点,指导老师可以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相关的实践,以适应相关职业的需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侧重责任心的引导,帮助学生区分知足常乐和不求进取之间的区别。同时,增强此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自主/独立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学生追求的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到组织的限制和制约。这类“非组织人”学生喜欢有明确目标;不接受别人指手画脚,独自完成工作;喜欢勋章、证明书、推荐信、奖品、证书等奖励方式。基于这个类型特点,他们很容易成为规章制度的违反者。所以在校期间,要特别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学会敬畏规则,学会在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度。特别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积极关注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对于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创造/创业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学生着迷于实现创造的需求;需要不断接受挑战;追求和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这类学生会主动地弱化自己在组织中的存在感,同时又要允许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定权力和自由的角色,满足自己不断创新的需求。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赛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养成。但无论是比赛还是真实地创业,都存在不可预测和一定的风险性。他们可能会面临经常性的失败。因此,指导老师要注意对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和抗挫能力提升。此外,可以用成功人士的案例引导他们思考成功后对于社会的贡献度。
(六)服务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有自己比较清晰的价值觀取向。喜欢能体现个人价值的组织或社会,对他们来说钱不重要,更多是要认可他们的贡献和他们的核心价值。这对这类“正能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也要尽早了解和把关。在平时能够多为他们创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机会,同时,帮助他们整体提升的素质,为今后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去发光发热打好扎实基础。更可以引导他们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需要大学生积极投入的计划中。
(七)挑战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喜欢经常投入到挑战自我的事情中,自我发展动机强烈;解决一个比一个困难的战略任务,比如军事技能比拼、运动赛事。胜出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有挑战,就会有胜负。因此,针对这类“竞争型”学生需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意志力、抗挫能力、沟通能力。可以指导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去体验军旅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也树立起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亦可结合其他的职业锚类型进行综合拓展,比如专业技能型、创新创造型。
(八)生活型职业锚。这一职业锚的学生强调职业的需要、家庭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必须有效整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需要弹性和灵活,甚至可以放弃一些机会,以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状态。这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向往的职业锚类型。针对此类学生,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做好价值观的澄清,避免进入生活型只是享受生活、好逸恶劳的认识误区。生活型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但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个职业锚的职业职位,也是需要前期自己的努力,学会判断、学会自我协调。在校期间,可以把处理好学习和生活关系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协调、统筹能力和压力管理,找到学习乐趣和生活情趣的平衡点,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三、总结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职业锚理论在这中间发挥了独特作用,结合职业锚理论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价值引导、价值渗透、价值干预,使得大学生寻找到自己的职业偏好和价值追求,引导他们在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之间能形成平衡关系。当个人需求被满足,指引方向明确的情况下,大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方式论略[N].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47-49.
[2]孙修发.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N].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2)80-84.
[3]孟继东.依据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类引导[J].教书育人,2014(02)64-65.
作者简介:
孙丹枫(1985.10-),女,学生教育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