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再探
2018-12-27王蕾
【摘要】《和声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又称高师)和声共同课的探索、改革与实践一直是各音乐院校任课教师努力前行的方向。至今,教学方式、方法仍未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不断地扩建,学生不断地扩招,使得教学上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应目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生源质量、授课时数、班级学生人数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取得的效果进行再探索。
【关键词】高师和声课 教学改革 再探索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4广西艺术学院教改课题、2015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课题《音乐教育专业和声课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分别为2014JGY32和2015JGB3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211-02
1.《和声》课程的改革进程
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为音乐师范生。在课程设置上,《和声学》是所有音乐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该课程一般分为:(1)理论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和声学》课;(2)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录音艺术等专业的《和声学》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材(苏 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的使用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音乐院校的首选,各专业的学生遵循着规范的理论体系、严谨的和声功能进行、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训练,不同专业的学生只是在学时和深度、广度上有所区别。据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 8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师院校建设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和声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体现出来,一些教师开始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特别是自90年首次召开高师理论作曲课程改革与教学研讨会,并成立高师理论作曲学会以来,改革高师和声课教学的呼声愈见强烈” [1]
最早于1984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师和声教学讨论会”上认为:高师和声教学必须体现“师范性”,提出了五条意见:(1)和声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和声理论并为其他理论课打好基础;(2)除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想象与敏锐的和声听觉能力;(3)在学习严格的四部和声的同时,应结合键盘和声,提高即兴伴奏能力;(4)以功能和声为基础,具体介绍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扼要介绍近现代和声技法;(5)和声教学不必强求一律,允许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方法。[2]
在三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问题的焦点都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把握上。(1)有些人强调和声教学中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称为“理论型”;(2)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摒弃繁冗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完全的技术性操作,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为主要内容,称为“实践型”;(3)还有的人主张“理论加应用”型——即既有理论框架又有键盘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2.教学现状与困惑
在多年高师和声课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1)和声键盘化的实践:在校生参加各种级别的高师技能比赛都会遇到自弹自唱这个单项,把适合的和声进行运用到键盘乐器上即兴为歌曲伴奏是理论结合实践环节最紧密的一项,毕业生在求职考核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2)关于学习四部和声高、低音题写作的问题,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做好的,但是不去运用在作曲环节的前提下,学过就忘!
高师和声课改围绕着理论性和实践性展开。和声课程中包含四个环节: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歌曲的即兴伴奏。
2.1生源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艺考热持续,音乐教育专业生源充足,学生大部分都经过考前培训,有一定的乐理基础和专业水平,但是由于地区教学水平和自身能力的不同,同学之间也存在差异甚至是较大的差异。
2.2课时安排现状
和声课在各个院校都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一个学年完成教学任务。此时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学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具备了进行和声课程学习的能力。现在与以前不同的是:过去是面对班级里只有十几个二十个学生的教学,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班就50个学生,而近两年是把两个班级合起来上的大课,学生超过100人!
2.3 师资与教学设备现状
和声课的任课老师一般都是作曲专业毕业,作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视唱练耳、乐理以及音乐理论和技术的“四大件”等课程上都是具有比较扎实功底的,钢琴也是必修课,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是最佳人选。在教学设备上,目前教学上的软件与硬件设施都已经完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应用在教学环节中。
2.4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2.4.1 课时不足的问题。要完成“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键盘即兴伴奏”的教学内容,在这四项内容中,和声写作和键盘和声是最需要时间磨練的。
2.4.2 教学对象人数太多的问题。在练习写作的环节,教师需要在黑板上演示做题的过程,随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需要予以纠正,学生人数太多则无法改题。另一方面,键盘和声的教学是和声实践的最重要环节,只有个别课或者小组课才能完成相应内容的教学。
3.教学定位与模式的再探索
对于高师和声课的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偏理论型”、“偏实践型”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主要矛盾都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在笔者看来“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键盘即兴伴奏”这四个方面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是高师和声课程的遗憾,都会影响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发展。有些老师提出的“精简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精简教学”是各个内容都只蜻蜓点水般地讲到,缺乏具体的练习和操作,难免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虽然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可能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学得很茫然的境地。也有的学校完全放弃了会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四部和声写作,认为音乐教育(高师)学生将来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不多,学来无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又缺失了传统和声学的理论基础,连什么是“平行八、五度”都不知道,日后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他们连编配小型合唱都不会。
教学内容无法割舍、教学时限不足、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巨大。这种情况下,无论怎样精简,想在和声课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笔者认为,通过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成为探索的另一种较好的途径,本人也已经在进行教学实践。这不仅仅是在向别的课要课时,而是与相关课程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够共同提高的思路。
3.1和声课与视唱练耳课、乐理课的结合
我院的视唱练耳课和乐理课开设从大一开设,乐理课上一年,视唱练耳课上两年。乐理课每周两节;视唱课每个班级每周四节,其中两节还是分组上的小组课,这种既有大课又有小组课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视唱练耳课与和声课的结合可以从一年级就开始,把“和声音响感知”“键盘即兴伴奏”这两部分内容引入教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整个乐理知识环节还不够完善,但是对于“和弦”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可以掌握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感性先行”的方法。以单声部和多声部构唱和弦、和弦连接来感受和声音响;通过模唱和听辨教师给出的“正格”“变格”“复式正格”等和声进行加深对传统和声语汇的了解;通过对大、小三和弦的色彩辨析对调式内的正、副和弦有所区分;通过对减三、属七、导七和弦的模唱、构唱感受不协和和弦的紧张度与倾向性;通过乐理当中的“解决”掌握调式内的音程、和弦走向。固定调的视唱训练过程也可以成为键盘练习的过程——和声的键盘化是目前阶段大家都觉得非常需要而又很难在短期训练中有成效的!我们不妨尝试在唱音阶的时候要求弹出音阶;唱大、小调的Ⅰ-Ⅳ-Ⅴ-Ⅰ连接的同时要求学生在键盘上同步弹奏出来。这样,学生在视唱课上加入了键盘练习的基础环节,每一个调都有几周的时间来练习,教师可以在小组课上进行检查和指导。
3.2和声课与钢琴课、钢琴编配课的结合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钢琴课,学生根据入学时的主专业区分为主修还是副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钢琴是零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即兴伴奏这个环节最难。大家经常看到:别说钢琴基础差的学生,就连钢琴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几个能弹即兴伴奏的。许多钢琴老师就高师的钢琴教学改革也做了非常多的探索,这一现象现在正慢慢的有所改变。我想,如果钢琴课不只是弹练习曲和乐曲,多弹一些声乐伴奏,通过伴奏谱对和声、织体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规律,对其进行模仿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老师通过检查、指导学生的回课加以督促,布置的作业有一部分是为歌曲配伴奏。
3.3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一名老师任教多门相关课程一直是高校教师的惯例,本人就曾经历过同时任教一个班级的乐理和视唱课的教改尝试,并且继续任教同班级的和声课。这样的实践效果很好,三门课程内容互相关联,知识点交相融汇,授课过程游刃有余,学生在理论课上没能体会到的都可以在唱、听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感受。即兴伴奏课与和声课本就是一脉相承的课程,即兴伴奏的过程是把和声语汇、织体形态、音乐风格等的处理在脑子里面形成后通过演奏展现出来。即兴伴奏能力强的人一定是“眼前无谱 心中有谱”,有惯用的和声进行、音型运用熟练、各个调的和弦位置反应快速而准确……這项技术之所以难并不是因为以上各个环节需要有多高的难度,关键是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打磨。
因此,相关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精通基本乐科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学法,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键盘和声能力,老师本身就得是个“理论加实践”型的人才。教学相长,老师也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4.结语
关于和声教学的目的,我赞同这样的说法“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多声音乐分析、写作和表演的实践中,使其成为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工具”[3]。而“高师和声教学”的提出使该课程有了特别的指向,我们理解为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以上的思路都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分级教学”并不是像考级那样学到什么程度考几级,而是把学科内容分化到相关课程里消化和打磨,这种分化使得和声课上的内容可以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相互渗透,不仅局限于短短的课时中,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以加强。音乐教育(高师)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也并不是都到中小学任教,在各行各业都有,即便依然从事有关音乐的工作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科教学就是能够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带领他们走进来,指出学习的方向;之后的宽度、难度和高度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和悟性去践行。
参考文献:
[1]王青.《高师和声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中国音乐教育.2001第3期
[2]高天康.《全国高师和声教学讨论会在南京召开》,《人民音乐》1985年第12期。
[3]杜晓十. 《在理论与实践间的探索——近三十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评述》 2010年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作者简介:
王蕾(1968年7月-),女 ,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