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幼儿文学课程幼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018-12-27田颖
【摘要】幼儿文学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中,在定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充分重視幼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建立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幼师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用性。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学 幼师生 职业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205-01
幼儿文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文学基本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为幼儿园尤其是幼儿语言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强调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忽视了其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功能。幼儿文学对学生文学修养、情操的培养往往是隐性的,教育见效周期较长,从而使幼儿文学这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遭到削弱。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幼儿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必须迎合这一培养目标。因此,在明确其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对幼师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使该门课程发挥更大的社会实用性,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儿文学这门课程主要由中文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由于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特点和技能需要的认知存在缺失,使得任教者没能从专业课程的角度来审视这门课程,导致幼儿文学课程变成了语文教学当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只注重文体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性内容的训练,强调其审美性功能而忽视其专业技能培养的功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本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和其他诸如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相比感觉不到它的实用性,甚至认为和自己的专业好像没有太大的关联,从主观上对本门课程采取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幼儿文学课程涉及内容丰富,包括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体理论以及文学教育活动技能等几大版块。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两个学年,所以幼儿文学课程所占用的学时数有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开设的幼儿文学课程学时只有36学时,仅开设一学期。在较少的学时数内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这对任教者而言就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一部分任教者采取保守的态度选择跟着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授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前面理论部分的讲授上,而后面的实践性训练则只分配了少量的时间。一部分任教者则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教学内容,往往也会选择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文体论知识以及作品的赏析上,而有关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则舍弃。
二、幼儿文学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理性思考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应立足于幼儿教师岗位的职业需要,我们必须考虑幼师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幼儿文学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幼儿文学素养与幼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结合上,一方面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创编、讲演能力,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我们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视角,站在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在突出幼儿文学审美功能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充分地认识到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娴熟的专业技能。
2.以学生为本,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幼儿文学各体裁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体裁作为分类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收效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旧有的按专题讲解的内容格局,着眼于幼师生未来岗位的需要,打通幼儿文学专题之间的界限,整合具有相似性的各文体版块,调整学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如原本各占两课时的“童话”、“寓言”、“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可以整合为故事类作品,用一个学时与学生探讨这类文学作品的概念、类型、艺术特色以及各文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再用一个课时进行作品的阅读赏析让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特征并学习创编,之后用两个学时来检验学生的鉴赏和创编能力,最后两个课时就用于提升学生的作品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整合,理论学习——作品赏析——作品创编——作品表演的教学模式得以形成,教学时间得以有效分配和利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
3.技能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技能训练与实用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效率地实现课程的技能训练,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并乐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训练效果,从而更好地提升技能水平。
4.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评价环节
传统的笔试形式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文体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全面的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学生对幼儿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作品鉴赏、创编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则需要通过面试的形式进行。此外,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应纳入到评价中。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才能综合检测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才能使评价起到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者简介:
田颖(1989-),女,土家族,贵州印江人,研究方向:幼儿文学及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