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成性评价的三点思考
2018-12-27任晓云郭彦
任晓云 郭彦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过程为案例,列举并反思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存在的评价应试功利化、形式化、单一化等学生主体性教学不当的现象,以案例形式就其教学改进进行分析,以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有效改进学习方式。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发展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170-01
教学评价是教师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在具体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却出现了功能失衡现象,偏重于选拔,教学内容以考试为主,评价的结果也是成绩论,导致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愉悦,大多数学生则成为失败者。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生物兴趣逐渐丧失,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本文结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案例谈谈对形成性评价的三点思考。
1.摒弃形成性评价应试功利化,用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案例1:介绍孟德尔生平,他曾经种植过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教师用PPT展示这些植物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学生被点名回答时直接读出教科书有关的知识:“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教师说回答的很好,再解释其中的概念,要求学生照着读一遍,背一遍。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评价的标准变成了应试的标准答案,出发点是为了满足考试需要。本案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山柳菊、玉米等植物杂交后代的图片,学生会发现杂交后代特征杂乱,无法总结出规律;再展示豌豆杂交后代的图片,发现后代特征清楚明显,可以总结出规律。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而用其他植物不易成功。这样,学生自然会理解了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即豌豆植株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变成“为了分数的评价”,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评价人性化,激励学生发展。
2.摒弃教学评价形式化,用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案例2:孟德尔用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做亲本,发现得到的子一代全部都是高茎!教师提出问题:“亲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为什么在子一代中只出现了高茎?矮茎是消失了还是被隐藏了?你会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子一代究竟有没有遗传到亲本的矮茎?”提出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回答,然后评价学生回答对错,看似完整的教学节奏,实际导致学生还没充分思考前就被回答、被告知。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缺少独立思辨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形成惰性,不愿独立思考、被动敷衍与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可耐心待部分学生若有所悟并小声交流。
当多数学生神情放松时,教师适时提示小组讨论。教室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逐渐平静,学生基本统一了意见,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答,经过深度的自主思考后再讨论,学生的收获最为深刻。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引导者,其价值远高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课堂气氛的热烈更重要,教师也要学会“等”,不要急于评价,使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发生真正的学习。
3.摒弃教学评价单一化,科学运用教学评价的多种策略
案例3:教师借助多媒体,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理解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尝试写出杂交实验的图解。学生写完后,教师立刻表扬“很好”,并提出问题“关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不懂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说“好!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仿照课本中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自主绘制黄色豌豆与绿色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并展示。)此过程教师两次评价“非常好、太棒了。”最后,教师要学生看屏幕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并齐读。读完,教师总结评价“你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本案例中,教师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知识学完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但用封闭式问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这样的评价表面是请学生评价,实际并没有真正将话语权交由学生,学生回答“没有”,让教师有种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没有问题的错觉,太過轻率。
在“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最后总结时,教师的三次评价使用了称赞性词语“非常好、太棒了、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但好在哪儿,教师并没有说明实质,被表扬的学生当时容易满足,然而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并无引导作用。这些词语成为教师滥用的“套语”,没有针对性,只是习惯和形式,丧失了其真正意义。
教学中教师时常会出现类似问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评价时,往往下意识使用套语,认为是在激励学生。这样的课堂虚有其表,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理解,对话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到双方的思维深处,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辩驳和更正,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既不能以书本或标准答案为唯一,不能限制在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上,而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结合起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评价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摒弃功利化、形式化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让形成性评价更符合学生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作者简介:
任晓云(1986.05.3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
郭彦(1974-),女,副教授。